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高龄高危患者在进行骨科下肢手术麻醉过程中罗哌卡因使用不同剂量所可能带来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在我院选择从2015年1月份,直到2016年12月份年底所有高龄高危下肢骨折患者,患者总人数为50例,对于所有患者按照使用罗哌卡因的剂量差异实行分组,分为A组、B组一共两组,分别使用罗哌卡因的剂量为0.5%、0.65%,通过剂量和麻醉效果的不同,来分析具体的麻醉实施效果和使用剂量之间的关联。结果:A组在运动恢复时间上明显比B组更短(P<0.05),A组和B组患者麻醉药剂感觉的组滞起效时间、麻醉药剂阻滞时间范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范围、麻醉药剂感觉阻滞平面等观察项目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危患者在进行下肢骨科手术过程中,患者麻醉药物的阻滞起效时间和时间范围都跟运动恢复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经过实验判断,A组患者运动恢复时间比B组短很多,如果针对不同情况选择0.5%、0.65%的罗哌卡因,在手术进程中的应用,麻醉效果都有一定的保障。有助于手术之后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保证麻醉效果的安全性,在临床推广方面有很好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下肢手术;麻醉;罗哌卡因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高龄高危患者,在进行下肢骨折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应用[1],在临床中只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才能够保证整体手术的安全性,合理的麻醉药物和使用剂量,可以全面的提升麻醉效果[2]。罗哌卡因作为临床上使用非常多的一种麻醉药物,对于高龄高危患者的下肢骨折手术选择过程中的剂量和质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3]。因此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具体的比较0.5%的罗哌卡因和0.65%的罗哌卡因对于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实际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年初到2016年年底50个下肢骨折的高龄高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根据罗哌卡因剂量的差异将观察组分为2组,A组25个患者中有18个为男性,7个为女性,平均的年龄组为(78.28±3.36)岁,具体骨折和手术的类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1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有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B组25个患者中有17个为男性,8个为女性,年龄的平均差异波动为(78.59±3.14)岁,具体的骨折和手术类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有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这些患者已经全部排除了心肺肝肾的严重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排除了对罗哌卡因的过敏现象。这样做是为了使得本次实验的结果能够排除实验中的不均衡影响,使得一些无关因素,在统计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在进行手术之前,对于患者都进行提前12小时的禁食和禁水,手术之前不给予任何药物,进入手术室之后才进行静脉通路的建立。采用多功能的心电图监护仪,对于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血样饱和度和脉搏变化,以及血压变化进行动态的监测。选择0.15mL为1%的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并且持续的进行动脉压的监测。提前30分钟对于麻醉之前血容量进行预充,具体的方法是采用400mL左右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进行静脉滴注。指导A组患者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在L2~3、L3~4位置的间隙实行腰硬联合穿刺,要求顺畅流出脑脊髓液,采用1mL1%罗哌卡因混合1mL生理盐水,搭配混合为8~10mg0.5%的罗哌卡因,采用快速注入患者体内的方法,在患者L2~3、L3~4两端间隙的位置采用腰硬联合穿刺手术方式,脑脊髓液确保顺畅流出之后,使用1.5mL1%罗哌卡因混合0.8mL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配制而成6~8mg0.65%罗哌卡因,用穿刺针快速注入患者体内,硬膜外导管头端放置的长度大概为4cm。在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麻醉平面的调整,如果麻醉平面没有使手术得到满足,那么就可以进行补充麻醉,具体的方法是采用3mL1.5%利多卡因,通过硬膜外导管快速注入。全程麻醉的过程,必须要采用面罩吸氧的方式,保持速度和容量比在~5L/min,由专门的护士人员进行导尿处理。如果手术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那么就要进行麻醉补充,具体的方法是使用4mL左右0.5%罗哌卡因,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一膜外导管导入体内。患者手术结束之后,可以将硬膜外导管封闭保留,实行硬膜外的自控镇痛术。
1.3观察指标
具体的观察方法是针对A组、B组患者的蛛网膜进行下腔药物注入,患者的麻醉药物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药物的波动时间,与运动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恢复周期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想要精确的确定患者的麻醉运动阻滞时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范围,可以进行最高麻醉平面进行两次测试。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的统计方法是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标准的数据分析,尤其对于所有涉及的计量进行统计,()代表实行t检验。所有统计数值P<0.05为差异数值,在医学上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于两组的观察,可以发现,患者麻醉药物的阻滞起效时间和时间范围都跟运动恢复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而使用麻醉药物的手术阶段,缓解药物感觉阻滞麻醉平面的医学选项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经过实验判断,A组患者运动恢复时间比B组短很多,从医学上来看具有典型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与表2所示。
表1 两组麻醉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各项效果指标比较()
3讨论
由于高龄高危患者及免疫抵抗力差,因此实行全身麻醉处理,可能会干扰患者的生理状况,甚至引起肺部的明显感染[4]。因此有效的选择椎管外的麻醉,可以减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同时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比例明显下降,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心肺相关并发症的几率。但是如果使用单纯的硬膜外阻滞疗法,有可能需要非常大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麻醉时间较长,对患者的恢复不利,甚至有的患者可能因为这种麻醉方法而不能完全阻滞[5]。
罗哌卡因在临床中被发现,如果用于麻醉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收缩脊髓血管,因此如果手术的麻醉要求能够得以满足,尽可能使用剂量不高的的罗哌卡因能够保证很好的麻醉安全性。多个麻醉研究显示,局部的麻醉量最低可以为12.8%,高龄产妇的剂量也应该控制在8mg。通过对于本次实验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可以发现并没有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头痛等现象,A组使用的是0.5%的罗哌卡因,其运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使用0.65%罗哌卡因的B组(P<0.05),但是即使是两组完全不同的患者,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大阻值范围、运动恢复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等方面都没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研究证明罗哌卡因如果选择0.5%、0.65%,在使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的过程中,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使用0.5%罗哌卡因对于手术恢复的进程将会有更好的加快作用。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的过程中,如果针对不同情况选择0.5%、0.65%的罗哌卡因,在手术进程中的应用,麻醉效果都有一定的保障。如果患者的综合条件较好,那么采用0.5%罗哌卡因在临床上将具有更好的推广价值,有助于手术之后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吕华,王秀.高龄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6):130-131.
[2]黄志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麻醉对下肢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28-30.
[3]罗学宇.等比液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4):254-256.
[4] Brummett CM,Norat MA,Palmisano JM,et al. Anesthesiology .Perineural administration of dexmedetomidine in combination with bupivacaine enhances sensory and motor blockade in sciatic nerve block without inducing neurotoxicity in rat.2013.
[5]Esmaoglu A,Yegenoglu F,Akin A,et al.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Dexmedetomidine added to levobupivacaine prolong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2014.
论文作者:肖运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患者论文; 卡因论文; 手术论文; 下肢论文; 时间论文; 高龄论文; 剂量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