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文艺理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3)02-0130-03
文艺理论建设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当下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这个宏观视角看中国的文艺理论研究,会发现一些具体的研究所无法意识到的问题。或许,在当前多元思想共生和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还无法提出建设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任务,但是,要使中国的文艺理论能够反映中国文学传统与当代的文学经验,能够在世界文学理论领域获得自己的位置,使当下分散的文艺理论研究形成共同发展方向,必须要提出一个明确目标和任务,因为从不同层面和视角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和中国文艺现象,最终都需要有基本的理论总结和阐述,汇聚成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构成某种程度的系统。
建设中国文艺理论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理论工程。就这个任务提出的本身来说就会引出很多理论问题。比如说,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与世界文艺理论是什么关系?会达到较广泛的共识吗?甚至对提出这个任务的学理性都会提出质疑。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我对中国当前文艺理论研究有一个总体判断:仍然处于对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引进、吸引与融合阶段,在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传统诸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和特点,因而文艺思想的创造和理论阐述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在我看来,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代基本上没有形成研究基本理论的学术理念,因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能力,由于对原理性的基本问题缺乏应有的研究,甚至很少见到中国学者提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当前流行的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方法、基本命题、流派的基本理论都来自于国外。二是中国当前文艺理论研究队伍的格局。由于特殊的学科分类,文学被分为古代、现代、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等不同的学科,学者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常常使各自的研究领域局限于本学科内,大学科的整体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被忽视,基础理论研究被弱化。如果不根本改变这种现状,建设中国文艺理论就是空谈。
如此看来,这种缺乏理论基础的现象给从事文学批评研究的学者提出的任务就很重了:必须要开展为文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的基本理论研究。这项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下定义的工作,而需要在原理性的基础理论层面上展开系统研究,为建构新的文艺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当下的中国文艺理论界依然常用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以及20世纪给予文学批评理论极大影响的理论家的思想、方法,就是因为他们的研究为奠定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我们今天思考中国今天的文学理论建设问题,就应该明确如何让应用层面的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使应用性研究能够在学理上具有合理性、恰当性,形成共同的基础理论。再联系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际。新时期以来,中国对于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已经全面占有,并且局部研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问题是怎么融入到当今的文艺现实中,形成适合于新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如果相关的基础问题搞清了,可以以这些基本范畴、基本概念为逻辑前提,建立起能够反映时代发展水平和中国文艺传统和实践经验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的批评就可能是合理的、恰当的。
当我们来思考中国文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把理想中的文艺理论与现实的中国历史进程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必须要注意到的是,中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上自成体系,形成传统,这个传统在现代时期发生了改变。今天,怎么评价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有没有形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要看到中国毕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五四到现在,一直在用西方的思想、理论资源作为工具来研究中国的文学问题。发展到今天,如何建设中国新世纪的文学理论?怎样继承传统?怎样吸收世界先进成果?怎样建设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学理论?这些问题都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谈论当下的文艺理论建设问题时,首先也要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在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我认为总体上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文学批评在不断地突破极左思想设置的理论禁区,为批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在推动思想解放和创新方面,文学批评甚至比其他所有领域更领先。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理论的种种的讨论,实际上都是和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紧密相关,文学理论与批评确实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中国的文学批评已经获得了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理论资源,在信息的层面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文学完全同步。中国的作家、批评家已经能够具备世界性的眼光。各种思想、理论和文学思潮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实践,不断发生碰撞、冲突和融合,丰富着我们的文学经验和思想理论。
第三,必须要看到中国形成了庞大的理论队伍,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不是理想,而是现实。多元共生、多元共存,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样,理论的观点不一样,视角不一样,但是都在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不同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新世纪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奠定了较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有学者将中国当下操作的文学批评思想理论资源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个是西方古典文艺理论,一个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一个是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我把西方的古典和现代分隔开。这些是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熟悉文学理论研究的人都知道,这四个思想理论资源都得到了很深的开拓。
关于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构问题,实际上在上面提及的几个主要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中都提出来了。比如,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问题,试图解决文学批评建构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问题;提出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问题,是要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性和现在性问题;提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现代转化,是要解决当代文学批评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问题;对于西方古典文学批评经典理论研究,是要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构的经典性和普世性问题。从各个研究领域中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的研究都有建构新的批评理论的诉求,而且都有一定的进展,取得了系列成果,确确实实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从哲学基础层面对认识论的突破,到在批评方法层面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突破,引进语言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文化学批评;从概念、范畴对作者、作品、再现、表现、人物、情节、形象、真实、典型、阶级等等核心概念、范畴的超越,到对文本、语义、文学性、陌生化、隐喻、暗喻、叙事、象征等等各种概念、范畴的融合;从对文学政治伦理价值观的突破,到对审美、人文价值观的借鉴和融合;从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突破,到对本体论、交往论、对话论的借鉴和融合……。在这些方面,无数的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学理论建设是以一点一点的小进展积聚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当前成果,这样的成果是应该认识到的。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研究的进展是明显的,局限也同样明显。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学理论从五四开始至今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对外来思想理论的吸收、借鉴,直到今天基本上仍然处在这一阶段,并没有转化到理想中的那种自成格局的原创局面。具体地说,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还处在对几种主要的思想、理论资源分散研究阶段。对中国当下文学理论可以这样概括:还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能够为世界文学理论提供新鲜经验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问题。文学理论研究的内部还缺乏能够实现融合、创新的学术研究基础。由于学科机构、学术传统等方面制约,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还处在分割、孤立、相对封闭状态。所以,当提出要将几个主要思想理论资源融会贯通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时,首先需要的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西方古典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资源的掌握。但是由于学科视野和学术积累的制约,使文学理论研究仍然难以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实现超越。
第三个问题。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在学术观念、学术方法方面没有形成对核心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文学理论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在更大范围内看文学研究的主体,在不同的机构当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特点。在研究所,在作协、文联,在大学,在媒体各自因工作要求不同,形成各自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特点,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融合。这样确确实实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比如说对“学院派”的评价。在作协、文联和媒体工作的人常常有意无间地把“学院派”当作贬义词用。把“学院派”的基础理论研究等同于远离文学现实而只能搬用抽象的无用的让人看不懂的概念的一派。但是,在学院派的人看来,虽然确实存在着套用时髦概念而不懂文学的现象存在,但那仅是非主流现象,并不能因此放弃基础理论研究。因为基础理论研究是文学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正如同自然科学中的原理研究,并不能直接创造利润,但事实上是在探寻一种规律,为应用提供一种基础理论依据。这种研究是不可代替的,而且需要更积极的投入。
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是当下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所使用的基本概念、范畴、方法、观点、命题,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外,而不是中国的文学传统和中国现实的文学经验。文学批评不是出自对中国文学现实的真切体验,而是用现成的外来术语和观念套用在中国的文学现象上。往往将外国某个学者的个别论述当作批评的逻辑起点,似乎他们的观点有着不言自明的先验的真理性。造成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各领风骚三五天”,谁能先引来一些外国学者语录谁就掌握了学术前沿。这样客观上造成一些评论者的观点、概念、范畴的不统一和自相矛盾的情况。甚至可以说,文学批评的话语权仍然不在中国学者手里,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术语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很少。一个有着深远文学历史传统,积累着丰富文学经验的民族没有能够表达自己文学经验和思想的理论体系,甚至基本概念、基本范畴都不是由自己的文学经验中提出,这样的文学理论无疑是缺乏内在精神的。
第四个问题。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目前还没有真正提出来建构什么样的中国新世纪文学思想理论体系。建设什么样的文艺理论?确立什么样的目标?现在理论界还没有真正提出来,至少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质疑:文学是世界的,你建立什么中国文艺理论?无论大家有什么样的不同观点,只要提出来讨论,就会在思想和理论上有推进,逐渐形成共识。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当然要有很深入、系统的理论来讨论,提出建构的任务。德国学者顾彬对中国文学的批评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要想:我们发出什么声音?怎样发出声音?中国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我们的批评告诉国外:这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一篇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一篇结构主义的作品……。用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话语来套用中国文艺现象,而不是用中国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意识表述,显然是无根的,还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五个问题。现在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影响力减弱。当文学批评不像“文革”前十七年那样依靠政治权威,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批评的权威会远不如过去所感觉的那样,加之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信息大潮以及批评自身的一种乱象,权威性的减弱是必然的反映。形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的批评缺乏内在的理论依据和符合中国实际的阐释,无法形成与作者、读者在共同的中国文学经验基础上的交流。
建设中国文学理论的出发点应该是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现实基础。依据什么来建设中国的文学理论,不可以浪漫地任意选择,也无法随意地选择一种文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学理论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现实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呢?中国处在一个文化转型期,这个文化转型期实际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在矛盾让我们去选择。什么内在矛盾?我们现在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的两种文化诉求构成了其内在矛盾。文化转型期面对的课题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如何把它们很好地统一起来,融合起来。这看似与文学理论无关的问题事实上为文学活动提供了现实环境。它也需要文学理论研究者正面回应。例如,新的实际生活有一种新现象:文艺已经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控制,刊物要发行量,电影电视要收视率,网络要点击率,其中包括文艺要表达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转型期确确实实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冲突。面对这种现实,文学理论怎么选择,怎么表述?建设什么样的理论?有了好的理论表述才能让文学理论建设有自觉的理论依据。因此,文学理论的建设一定要基于中国的现实,要能够反映和表现在这样的现实存在中,人们的精神存在状态和遇到的文化、文学问题。
当前我们如何提出文艺理论的建设问题,实际上是受到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语境制约和影响的,要实现超越就要从这个现实出发,切实面对在这个现实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及其提出的理论问题,使文学批评的建设与中国的现实和文学经验相结合。
开展文艺理论建设的具体方法很多,学者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施。依据我所理解的现实问题,我认为重点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因为基础理论研究是形成理论原创力的核心工作,它要全面吸收人文社会科学取得的研究成果,使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实现世界化与现代化。我提出过开展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意见,就是提倡要从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问题研究入手,在中国经验、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来吸收一切先进成果,形成中国当代对文学的理论表述。第二是要明确地提出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全面研究,完成这项巨大的理论工程。第三个观点是进一步开展研究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工程,在此基础上达到系统、综合,分工与融合相统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西方古典经典化,西方现代理论的本土化,中国古典理论的现代转化课题研究,都是建构的具体领域,通过不同学科领域里的积累最终达到综合。第四是要有组织地及时开展对文学创作和批评现象的研究,发现和阐释其中的价值,指出局限。文学这种批评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区域的。第五是要明确重建的目标,反映中国文化与文学传统的经验,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文学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 文艺论文; 中国文艺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艺术论文; 中国文学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