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锦涛青年教育思想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思想论文,青年论文,胡锦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1-0003-03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胡锦涛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青年的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其一系列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论述中,闪耀着“培养什么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的真理的光芒。他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论述了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形成了他的系统化的特色鲜明的青年教育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关于青年教育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概而言之,胡锦涛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思想具有五大特色。
特色一:坚定性与正确性并存
政治方向是指集中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目标,是个人政治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青年成为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只有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青年才能为实现和维护好本阶级的利益贡献他的最大的力量。广大青年只有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修养身心,武装头脑,用诚实合法的创造性劳动造福于社会,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有重视青年政治方向的优良传统。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模范青年颁奖大会上曾明确地提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也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104)。江泽民也曾反复强调青年应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222)。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3](236),我国青年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这一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前瞻性地指出,青年应“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6)。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有些青年身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被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极个别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青年教育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了“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伟大号召[4],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刻苦学习、勇于艰苦创业、培养高尚品德”的四点希望[5],要求青年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4]。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6],当代青年才能有所作为。青年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他们的才能由潜在转为现实的根本条件,所以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要求青年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勤奋学习和深入实践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
坚定的政治方向必须以科学理论的指导为先决条件。只有如此,其政治方向的坚定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即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使青年识别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牢固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某些西方学者鼓吹马克思主义死亡论或过时论,把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某些失误和曲折看成是决定性的“失败”,因而散布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等谬论。这些谬论对青年具有很大的迷惑作用,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有些青年甚至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合时宜。为此,当代青年应“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8],提高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敏锐性。“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9]。胡锦涛始终牢记邓小平的“政治遗嘱”,要求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终生奋斗[5]。
特色二:民族性与国际性融通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其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在其每一个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
胡锦涛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富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也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教育。2003年,胡锦涛在抗击“非典”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11]2009年5月,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希望同学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7]。胡锦涛把民族精神的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10]。胡锦涛还与时俱进地拓展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提炼出我国新时期涌现出的抗击“非典”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指出这些精神同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其他各种精神一道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宝贵财富。胡锦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2]在关于青年的谈话中,胡锦涛多次强调,青年要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胡锦涛要求,要对青年“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3](6)。
在重视对青年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同时,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也极具国际性视野。胡锦涛主张,当代青年应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借鉴和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不仅要注重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广泛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7]。胡锦涛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范围的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13],要在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就必须“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13]。服从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及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胡锦涛提出,我们培养的青年,既要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也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充分领悟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从而把青年塑造成既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国际性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复兴、世界的发展与和谐贡献力量。
特色三:传承性与发展性衔接
思想的传承是在理论上实现超越的基础。胡锦涛在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理论的基础上,在青年观、青年发展观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创新,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在关于青年的价值方面,毛泽东曾诗意般地赞美青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121)毛泽东进而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2](158)。邓小平也对青年厚爱有加,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1](95)。江泽民从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评价青年,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2](324)。胡锦涛深谙历史,对青年充满着希望。胡锦涛在同共青团的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说,“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依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5]。他进而认为,“当代青年,不仅肩负着开创本国人民美好未来的使命,而且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的使命”[14]。胡锦涛在继承前人的关于青年的价值的基础上,对青年的价值和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关于“青年是世界的未来”[14]的论断,就把青年的价值由部分推向了全局。
在青年发展观上,从毛泽东要求青年应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到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的教育培养目标,再到江泽民的关于“四个统一”和“五种人”的论断,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发展观在不同阶段的新跨越。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关于青年发展观的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培养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他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我国青年的发展现状,认为青年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某些缺点和不足。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胡锦涛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四个新一代”为核心的青年发展观,既系统阐述了青年发展的本质意涵,又对青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发展观。
在对青年的教育上,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青年教育的新思想。他把我党治党治国的思维方法用于思考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提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青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他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从而确保全体青少年能公平公正地获得满意的教育;他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构建了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他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优化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从而启动了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刻的制度变革;他提出并倡导了教育的综合化发展工程,要求全社会齐抓共管,同心合力,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理论与实践,都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特色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具有极高的理论性。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紧把握当代的时代特征,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焕发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5]。他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强调了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思想;他提出了一个以“青年是什么”为基本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四点希望”为成长途径、以“四个新一代”为成才目标的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思想体系,科学地回答了“培养什么青年、如何培养青年”这个重要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为基础,从当代中国青年的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绩、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累累硕果,为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践材料。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就体现在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当代中国青年进行教育的实践之中。胡锦涛的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思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针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的重大问题做出的科学论述和对策阐释。他所提出的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构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既是对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答,也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新要求。关于“如何培养青年”,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青年进行教育要注重“三个创新”,即思路创新、方式创新和自身建设的创新,这既有对宏观的把握,也有对微观的指导。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尤其体现在胡锦涛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和培育的方法与途径的论述中。胡锦涛要求,应坚持不懈地用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青年,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并把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结合起来,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对青年进行教育的良好局面,切实帮助青年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即他所说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年一代茁壮成长”[4]。同时,他要求青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应“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3],使青年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7]。他还指出,作为当代青年,应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和提高自己,即“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7]。他认为,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色五: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它总是能及时主动地应答我国对青年进行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有些青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当代青年的负面评价。胡锦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了存在于当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反复强调,当代青年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面对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胡锦涛适时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他认为,对青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胡锦涛对互联网等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要求“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3],要求要大力发扬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教育功能,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10],以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胡锦涛对当代青年的关爱溢于言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青年的生活和成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10],要努力解决青年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胡锦涛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能达到最优的共振状态。胡锦涛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造就青年创新型人才的论述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胡锦涛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和时代发展的前沿,发出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7]和“青年是世界的未来”[14]的时代最强音。他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围绕“培养什么青年、如何培养青年”这个大问题,将我国对青年进行教育放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辩证地、系统地、发展性地思考着对我国青年进行教育的现在和未来,未雨绸缪地规划着对我国青年进行教育的蓝图。他所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人才强国的伟大构想与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想,都对我国青年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成为我国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理论与行动的指南。
收稿日期: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