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_刘敏

 刘敏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糖尿病专科)科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之后应用依帕司他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的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1]。该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运动障碍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2]。现对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进行研究,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且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7例。在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0.58±10.33)岁,糖尿病病程1~17年,平均病程(9.85±5.31)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16.27±6.33)个月,空腹血糖(11.03±2.03)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9±0.86)%,在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0.35±10.27)岁,糖尿病病程1.5~18年,平均病程(9.93±5.25)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个月~2.5年,平均病程(16.82±6.71)个月,空腹血糖(11.12±2.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81±0.93)%。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根据WHO(1999年)诊断标准判断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且并发以下症状: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和(或)感觉障碍、跟腱反射、膝反射减弱或消失(排除其他神经病变引发的该症状);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下肢运动传导速度低于45m/s,感觉传导速度低于40m/s。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糖控制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剂量为500μg,每天注射1次,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应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患者每天服用依帕司他3次,剂量为50mg/次。

1.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无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无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有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大;显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消失,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水平或增大幅度高于5m/s。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通常表现为四肢末端呈针刺样、烧灼样等疼痛、麻木、灼热、怕冷等症状,且通常会累及下肢神经病变,如坐骨神经等[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较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依帕司他有助于改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患者患糖尿病后,其机体内营养神经小血管变狭窄,血管内膜下存在PAS阳性表达物和脂质沉积,毛细血管内膜以及周围基膜增生,增生程度与神经病变呈正相关关系,且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积,使得血管变窄,最终影响神经供血[4]。而依帕司他能对蛋白激酸信号通路产生抑制作用,能促使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生产,可对高糖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和内皮黏附因子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促使神经传导速度增大。依帕司他是AR非竞争性抑制剂,能对多元醇通路进行抑制,可对果糖和山梨醇的产生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能降低山梨醇的浓度,促使腓肠神经髓鞘厚度增加,增大轴突面积,提高轴突圆柱率,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使患者热痛觉、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改善[5]。总之,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阮希成,蔡奕琪,林坚,等.甲钴胺、依帕司他、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v.19;No.30910:113-114.

[2]王杨,刘畅.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v.3501:93-95.

[3]崔向勇.观察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v.729:180-181.

[4]陈国崇,马燕锋,廖全忠.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v.4208:38-39.

[5]王丹华.依帕司他、甲钴胺、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v.24;No.10906:736-738.

作者简介:

刘敏(1982-04),女,侗族,怀化,学士学位,主治医师,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糖尿病专科)科,邮寄地址: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内科楼七楼,

论文作者:刘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_刘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