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_刘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_刘艳

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合理运用进行探讨,以得出基本的方法。

关键字: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教师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得失三尺讲台间,三寸粉笔,两袖清风。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奇妙的图形、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喜欢创新、乐于创新,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引导学生创新。不少初中生已经习惯于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总怕错,不敢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能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否则就可能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阅读一篇课文也是这样。比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设置问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家各抒己见:这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这是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突出“思”字,变“学答”为“学问”。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互相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积极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进而去创造美、发现美。

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一位教师别开生面地开了一堂广告词欣赏创作课,先引入了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广告语:“永恒青春,来自步森”、“奥柯玛电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皮肤美白,早晚用大宝”。接着分析了广告词与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让学生为学校、班级设计形象口号,居然收到许多富有特色的口号。如“××中学,藏龙卧虎,××班级,龙藏虎卧。”“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等等,不一而足。典型引路,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二)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教学妙处及其成功的教师,就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假设的风险的话,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

“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论文作者: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_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