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思想论文,国际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深入研究他的这一重要思想,准确地把握其实质和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综述如下。
一、研究概况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主要兴起于1992年。在此之前,只有少量研究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主要原因是:第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宣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理论界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第二,1993年10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其中有很多邓小平关于对外关系和国际问题的论述,这就为研究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给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第三,在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的指导下,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92年以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据初步统计,从1992年至今,国内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论文将近200篇,已经出版的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专著有:高金钿主编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金羽主编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周尚文等著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管文虎主编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导论》,李世华、张士清著的《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顾德欣主编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期间,召开过三次影响较大的学术讨论会。一次是1994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第二次是1995年12月12日由外交部和外交学院在北京召开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研讨会,第三次是2004年8月各地召开了“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前两次会后都出版了论文集,即丛凤辉主编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论文集》,《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第三次会后,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的文章也多了起来。这三次活动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从研究人员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既有包括国际政治、党史、外交史、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又有从事实践工作的外交官。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不断深入。学者们就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定义、形成阶段、理论体系、主要特征、伟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也有一些分歧,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二、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
(一)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
从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来看,主要有两个时期说和二阶段说。主张两个时期说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从酝酿到形成科学体系经历了整整40年时间,可划分为酝酿期和形成与成熟期,每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52年到1966年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构思酝酿的第一阶段,其突出事件是在以中苏论战为中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中,形成了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准则,并塑造了邓小平外交艺术的独特风格。从1973年到1978年,是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构思酝酿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邓小平开始构思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蓝图,为中国迈向世界奠定理论基础。从1978年下半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之前,是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形成与成熟期的第一阶段。他通过对欧美国家的访问,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理论,国际战略理论初步形成。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到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形成与成熟期的第二阶段,即成熟阶段。[1](p230~245)
此外,还有三阶段说,即把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1978年至1982年为第一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上半年为第二阶段;从1989年下半年为第三阶段。并且指出它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是紧密联系的。[2](p6~12)另一种意见认为:第一阶段是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前,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包括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思想既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不开,又由于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第二阶段是从1973年3月到1976年4月,突出事件是两件事:一是率团参加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二是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第三阶段是从1977年至今,邓小平提出一系列崭新的国际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3](p8~15)
(二)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大家都普遍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已经形成科学体系,并从不同角度作了概括。虽然概括的方法、角度有所不同,但以下的内容是较为一致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关心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国际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独立自主和真正的不结盟;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遵循睦邻友好原则,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等和平解决争端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的策略方针。
除了以上基本内容之外,第一种观点认为还应该包括以下两点:通过党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运用战略平衡原则巧妙处理大国关系。[4](p110~120)第二种观点认为还应该包括邓小平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3](p168~282)第三种观点认为还应该包括高度重视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邓小平国际战略的策略原则与操作技艺;邓小于国际战略的终极目标。[1](p498~548)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概括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科学体系时,不仅对其中的每一个内容进行了分析,而且还有许多学者发表文章专门就某一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据统计,发表有关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文章共有20多篇,有关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文章有10多篇。
(三)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特征。
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特征论、四大特征论、十大特征论。
三大特征论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三大特征是:着眼于世界的开放性;着眼于当今的时代感;着眼于未来的科学性。[1](p247~249)第二种意见认为三大特征是:放眼世界,立足时代,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立论根据;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发展国家关系,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价值定位;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立场。[5]第三种意见认为三大特征是:从世界政治全局高度看问题;从一个较长历史阶段来考虑战略问题;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地衡量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6]
四大特征论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四大特征是:高度的求实性,鲜明的时代性,非凡的创见性,灵活的策略性。[2](p6~12)另一种意见认为四大特征是:总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实事求是,总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的战略原则是独立自主,总的战略方法是全方位改革开放。[3](p16~25)
十大特征论是:高瞻远瞩的预见性;独立自主的和平性;立足于未来的竞争性;审时度势的辩证性;旗帜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一致性;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创新性;全方位的开放性;充满自信的成熟性;继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性。[7]
(四)关于毛泽东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战略大师,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又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因而有一些文章把二者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者一致认为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独立自主的外交、中国的主权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的理论,这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和毛泽东时代对外政策的四个重要基本点。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1.他始终强调必须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谈判和退让的。同时,他又从开放的世界的现实出发,主张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要相互尊重和通过协商解决;2.他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使之更加成熟全面。并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加以坚持,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了中国作为一个坚决主张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形象,并真正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特的大国地位与重要角色;3.他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作为处理中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且进一步把它作为建立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准则;4.他坚持“三个世界”理论,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远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同时从全球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角度,把缓和与解决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问题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的途径方法,放在南南合作、南北关系以及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和下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中来考虑;5.“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的独特创造,是其外交战略思想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现时代的一个重大发展。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认为,毛泽东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特点是“革命与发展”、“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理论”。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外交”、“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p12~17)
第二种观点认为:无论是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一条线”,还是邓小平提出的“不结盟”、“不当头”,其共同的立足点,都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与发展利益。但是由于客观形势的不同,从具体实际来看,毛泽东更侧重于“安全”,邓小平则更重于谋“发展”。从总体上说,邓小平在以下三个方面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把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条件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不搞意识形态争论;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8]
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首先是继承和应用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其次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丰富和发展,两者之间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连续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理论创立者的连续性,理论基点的连续性,理论风骨的连续性,哲学基础的连续性。阶段性的飞跃表现在五个方面:对时代主题的飞跃,对世界大战认识的飞跃,对建立国际新秩序认识的飞跃,调整中国外交政策上的飞跃,对祖国统一认识的飞跃。[9]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伟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五)关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比较。
从2000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多了起来,主要还是关于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的文章比较多。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2000年以来,标题中含有“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字样的文章就有将近20篇。标题中含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字样或“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字样的文章有3篇。他们基于对三代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比较,来把握我国的国际战略发展的脉络。主要观点如下: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时代主题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始终认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江泽民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提出了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10]二是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未来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思想,明确地对当前世界作出了多极化的判断。面对这一全新的世界格局,江泽民和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审时度势,改善和调整大国关系,推动多极格局的建立。三是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论的丰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邓小平和江泽民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的政治基础,江泽民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多方面艰苦的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思想和方法,主要是: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开展多边外交,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根本保证;建立各国之间尤其是南北间的对话协商机制,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四是继承和发展了有所作为和永不当头的战略原则。江泽民领导中国对外战略的实现步骤是积极而不失稳健的。在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有限度地伸张国际道义,中国的实力地位决定了我们只能量力而行,不宜当头。与美国之外其他大国发展合作关系并不等于建立反霸权统一战线,这样做有利于缓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奉行不结盟方针有助于避免矛盾激化,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应当肯定,1992年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是有成绩的,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从上述的综合情况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和深化。今后的深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加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虽然有一些文章论及这方面问题,但是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而且,还没有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出版,说明研究还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新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建国以来在国际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更好地为当前的工作服务。
(二)加强邓小平制定国际战略的方法论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还很鲜见,有必要加强研究。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程度,关系到能否有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了邓小平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才能加深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国际战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在研究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要把它同当今的现实结合起来,二要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