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高文彤

(双鸭山双矿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使用的是常规治疗方式,为常规组,另一组接受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组,每组1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78%(14例),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44.44%(8例),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无1例病死,2例(11.11%)脑出血转化,牙龈出血与皮肤出血各2例(11.11%),常规组患者中4例(22.22%)死亡,1例(5.56)脑出血转化,无牙龈与皮肤出血,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治疗有效率更高,死亡率更低,且不易发生全身性出血,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脑梗死是卒中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比较高,在脑卒中占比达到了60%以上。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抢救成功率并不高,而且由于患者神经功能出现严重缺损,导致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了影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非常低。阿替普酶属于血栓溶解药,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含526个氨基酸,有效针对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有效溶解血栓[1]。为了明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作者进行了此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使用的是常规治疗方式,为常规组,另一组接受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组,每组18例。其中常规组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1.3±3.6)岁,发病时间1h~4h,平均病程(1.9±0.5)h,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78±3.74)分;研究组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7.4±3.5)岁,发病时间0.6h~3h,平均病程(2.2±0.2)h,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89±3.3)分。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发病时间超过4.5h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恶性肿瘤以及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21h内消化系统存在出血的患者,全体患者及其家属均明确并同意本次治疗方案,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颅内降压、血压与血糖控制、心率监测等治疗方法。其中,研究组患者在发病4.5h之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体用药方式如下:0.9 mg/kg,总剂量≤90 mg,10% 用于静脉推注,90%用于静脉滴注,合理控制滴速,于60 min完成滴注。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方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

1.3疗效评价

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治疗前相比分数相比,NIHSS评分下降水平在90%以上为治愈;NIHSS评分下降水平在45~90%之间为显效;NIHSS评分下降水平在18%~44%之间为有效,NIHSS评分下降水平低于18%为无效,有效利率=(治愈+显效+有效)/18*100%。同时采集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值进行检验。组间差异P<0.05代表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分析(例/%)

研究组患者无1例病死,2例(11.11%)脑出血转化,牙龈出血与皮肤出血各2例(11.11%),常规组患者中4例(22.22%)死亡,1例(5.56)脑出血转化,无牙龈与皮肤出血,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当中,常规治疗方式同时是以消除栓子、恢复再灌注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所用药物的治疗有效率并不高,而且对患者神经功能存在严重损伤,无法在4.5h内消除或减少脑组织的不可逆坏死[3]。

阿替普酶可以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相结合,同时激活纤溶酶原,将其转变为纤溶酶,相对于普通药物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作用更加明显。由于阿替普酶可以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因此基本不会发生出血并发症,所以从理论上讲,该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会更好,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用药[4]。

戴晓花[5]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中指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0%,且无明显出血与其它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78%(14例),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44.44%(8例),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无1例病死,2例(11.11%)脑出血转化,牙龈出血与皮肤出血各2例(11.11%),常规组患者中4例(22.22%)死亡,1例(5.56)脑出血转化,无牙龈与皮肤出血,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也可见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比普通用药更高,不同的是,研究组患者出现了皮肤出血与牙龈出血,但与常规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排除受到患者自身疾病的影响。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治疗有效率更高,死亡率更低,且不易发生全身性出血,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玲.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07(03):111-112.

[2]段红利; 刘骅; 张光伟.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华西医学,2017,08(13):244-245.

[3]周琴; 魏天星; 余飞; 佘华; 张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0(19):166-167.

[4]姜平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6,10(11):160-161.

[5]戴晓花.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9(18):103-104.

论文作者:高文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  ;  ;  ;  ;  ;  ;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高文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