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磊

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磊

辽宁中置盛京老年医院有限公司 陈磊【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59)与对照组(n=59),对照组单纯采用中医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4.7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各项临床病症,促使其吞咽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针灸;中医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ZM

吞咽障碍是指在机体发挥吞咽生理功能中所涉及的神经系统、吞咽器官组织由于受到一定程度损伤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体征病症。根据流行性病学研究结果显示[1],脑卒中患者约51%-73%存在吞咽障碍。可导致患者脱水、营养不佳、免疫力下降等,还可因意外呛咳诱发吸入性肺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临床应积极探索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提高吞咽功能科学高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59)与对照组(n=59)。对照组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46±8.79)岁。观察组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1.85±9.0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中医康复训练,具体为:(1)进食前训练。①口腔刺激。使用冰冻棉签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咽喉后壁。②对唇周、鼓腮、咂唇、张闭口等部位进行叩打;③使用手部上提咽喉部并维持数秒,指导患者在吸吮后抬高喉部。(2)进食训练。为患者提供易吞咽、易变性、不易松散、有黏性、在黏膜上残留程度低食物。在患者进食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抬高躯干30°,头颈部前屈,使用枕头、软垫垫高患肢侧肩部。小口喂食,进食后做几次空吞咽。在进餐完成后指导患者保持坐位超30分钟,对于仰卧位患者,在进食后1小时内不能翻身,避免食道反流误吸。此外,可配合侧方吞咽、下颌下降姿势、轮换吞咽、点头样吞咽等多种吞咽训练方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具体针刺穴位包括风池穴(双)、廉泉、内关(双)、金津(双)、足三里(双)、合谷(双)、玉液(双)。针刺方法:使用捻转补法沿喉结方向针刺风池穴,深度达2-2.5寸;使用提插泻法沿舌根方向针刺廉泉穴,深度达1.5-2.5寸;使用平补平泻法针刺余穴。以上各穴位均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维持30分钟;使用三棱针于金津穴、玉液穴处放血,每次1-2mL,每两天1次。

以上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吞咽障碍完全消失,经洼田饮水试验测定评价等级为1级;显效:治疗后患者吞咽障碍显著改善,经洼田饮水试验测定评价等级提高2级或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吞咽障碍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有一定程度改善,经洼田饮水试验测定评价等级仅提高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吞咽障碍无明显改善,经洼田饮水试验测定评价等级无进步。(2)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量表评分。该量表由3部分组成:①患者意识、头与躯干、呼吸、唇等临床检查结果;②指导患者重复3次吞水5毫升,仔细观察是否出现喉部运动、重复吞咽现象以及吞咽后喉吞咽功能③当患者不存在以上异常现象时,指导患者吞咽60毫升水,记录所需时间,观察是否出现咳嗽症状。评分范围为17-46分,得分与吞咽功能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11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SSA评分(x±s)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n,%)以x2检验。均将P<0.05记为差异有显著性的前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效果情况为痊愈22例(37.29%)、显效16例(27.12%)、有效9例(15.25%)、无效2例(3.39%),总有效率96.61%,对照组为痊愈17例(28.81%)、显效18例(30.51%)、有效15例(25.42%)、无效9例(15.25%),总有效率84.75%,组间差异显著(X2=4.912,P=0.02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两组患者SSA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SAA评分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A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吞咽困难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例数 SAA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9周 观察组 59 40.62±6.48 19.08±4.16 对照组 59 40.87±6.53 24.13±5.07 t 0.209 5.915 P 0.418 0.000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其中吞咽障碍属于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进食困难,可能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吸入性肺炎,严重者甚至窒息,即使在轻度障碍下也会对患者正常进食、发音造成不良影响[3]。在中医学中,将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以痰瘀阻络为标[4]。临床常采用中医康复训练对其进行治疗,在神经可塑性基础上,分别于患者进食前后对口腔、摄食、食后恢复等进行反复训练,可促进吞咽肌力的恢复,刺激感觉神经兴奋,促使原本活跃度低突触向活跃度度高突触转变,形成新的传导中路,通过功能重组形式预防舌肌萎缩,提高吞咽反射灵活性,有利于食块向舌根运送,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协调与改善吞咽功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对照组为84.75%,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针灸作为中医学治疗典型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作作用。经现代医学证明[5],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主要针刺穴位包括有风府、风池、眷咽、廉泉、金津等,以上穴位均位于舌咽部、迷走神经纤维支配区,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对其形成刺激,针刺产生兴奋可通过传入神经达到中间神经元,对兴奋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发放冲动、增加传出冲动等形式加强效应器发出反应,修复受损神经反射弧,恢复神经病变组织,显著增强舌运动功能,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6]。同时针灸可改善患者脑局部血流量,加速吞咽反射的恢复和重建。故治疗后,观察组SA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治疗能够弥补中医康复训练缺点,完善并提高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可有效修复受损吞咽神经,提高吞咽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莉,王刚,支世保.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中国疗养医学, 2016, 25(5):473-475.

[2]魏海棠, 彭涛, 杨丹,等.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10):1808-1810.

[3]储瑾, 唐军, 姚红霞,等. 中风复元方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5):85-87.

[4]刘喜悦.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1):170-172.

[5]黄辉贤, 杨晓琼, 张惠芬,等.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25):27-28.

[6]李宝栋, 白晶, 崔景军,等. 针刺康复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 35(10):1166-1169.

论文作者:陈磊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  ;  ;  ;  ;  ;  ;  ;  

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