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慢性病发病、死亡及死因监测资料分析论文_廖凌玲 陈晔 3林星

【摘要】目的:探析慢性病的发病、死亡以及死因监测资料。方法:以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一年内全区人口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一年内死亡人数,并对死亡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后,造成死亡的慢性病主要有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和女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慢性病是龙岩市新罗区市民的主要死因,针对此现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人们的不良习惯,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慢性病;死因;监测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并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但正因为如此,预防医学的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1]。本文研究中,以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慢性疾病患者发病、死亡及死因等情况分析如下。

1 全区人口变动情况

1.1基本资料

将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全区平均人口数36642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186197人(50.82%),女性180224人(49.18%),全年出生人口1254人,其出生率为3.42%。死亡总人数为3082人(8.41%),其中因慢性病死亡人数为2947例(95.62%),男性1838人,占59.64%,女性1244人,占40.36%;年龄最小的0天,最大的103岁,平均年龄(51.27±5.73)岁;已婚2216例(71.90%),未婚120例(3.89%),丧偶653例(17.18%),离婚40例(1.05%),不详53例(1.39%)。

对于死亡人口的核对,首先将各医疗机构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将重复案例剔除,完善基本资料,然后进行网络直报。

1.2统计学处理

用%表示文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2 全区慢性病发病情况分析

通过对龙岩市新罗区因慢性疾病死亡的2947例病例进行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死亡居民的病因主要有恶性肿瘤疾病1294例(43.91%)、循环系统疾病1286例(43.64%)、呼吸系统疾病198例(6.72%)、消化系统疾病54例(1.83%)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43例(1.46%),占所有因慢性疾病死亡人数的97.56%。其中将男女死因情况进行对比,男性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和女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一。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染性疾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仍未有较为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慢性疾病仍然对居民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慢性疾病的出现以及不断升高的发病率,居民较多的认为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生活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人们的日常不良习惯也是诱导慢性疾病发生因素之一,因此针对慢性疾病,可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龙岩市新罗区的人口老龄化同样非常严重,而老年人正是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必须将老年人作为预防控制的重点[3]。经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代谢性疾病,且患病率较高,较多的因心脑血管疾病或肾衰竭死亡的患者死因主要为高血压或糖尿病,因此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防治也是疾病防治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慢性病监测效率,建设居民死因监测同,对于监测的疾病,居民的死因均有相关的对应资料,从而避免监测疾病的数据过多偏离实际情况,一旦发现有数据偏离现象,可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4-5]。本文中经统计分析发现,居民慢性病的疾病死因主要为恶性肿瘤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分别占43.91%和43.64%,对此,可以开展社区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宣传,利用宣传手册、橱窗等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宣传,定期开展相关慢性病的知识讲座,提高居民对常见慢性的认知,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疾病等,从而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6]。

慢性疾病的防治,应以小区为单位,促进居民健康行为,干预居民的危险因素,是主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慢性疾病,应多种疾病综合防治,让居民能够全面接受多种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改善生活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和控制,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居民的死亡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刚.2011年垫江县慢性病防治调查数据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6,8(1):491-492.

[2] 张妍,刘娟,马骏等.2009-2011年天津市东丽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死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1):60-61.

[3] 郭积勇,谢辉,杜红等.北京市慢性病流行现状及综合防控策略[J].首都公共卫生,2015,9(3):105-107.

[4] 何燕.成都市2005-201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618-620.

[5]杨步财.2010-2012年滁州市居民死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4):319-320,封3.

[6]郝云洁.小店区2010-2014年死因监测综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32-35.

论文作者:廖凌玲 陈晔 3林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6

标签:;  ;  ;  ;  ;  ;  ;  ;  

某区慢性病发病、死亡及死因监测资料分析论文_廖凌玲 陈晔 3林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