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黄波[1]2002年在《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文中指出旅游形象策划是我国现阶段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本文以旅游形象为核心概念,探讨了旅游形象的构成、特征和形象策划的意义,介绍了旅游形象的形成及时空变化规律,并在企业形象策划(CI)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旅游规划框架下进行旅游形象策划的模式,同时结合案例总结出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的可操作性方法。

叶仰蓬[2]2003年在《重庆市区县旅游规划规范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与全国形势基本同步,重庆市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基本处于开发性规划阶段,并正进入到关键的整合与规范化时期。因此,及时总结经验成果,积极对区县旅游规划各个方面重新思考和定位,并作必要的规范性要求,对推动区县旅游业的合理有序发展乃至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提升具现实意义。 为解决重庆市区县旅游规划中的规范性问题,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进行专家访谈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系统科学、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充分借鉴行为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思想和方法,针对区县旅游规划在编制、实施中的各主要环节,从核心理念、结构体系、编制内容与技术方法应用、全过程管理四大方面,对重庆市区县旅游规划进行了较具针对性、全面性的探讨。 1、区县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决定了在其编制实施中,必须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化经营旅游目的地两大核心理念。与之一脉相传,规划编制实施的核心层面由战略规划、品牌策划两大子系统构成,其他层面均围绕其发挥作用。 2、以动态系统论为基本理论支撑,本文将区县旅游规划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核心、支持、监控四个层面。基础层面分析不仅包括对市场和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还应对其他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并最终进行SWOT综合判断;在核心层面,将战略规划分为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两部分,以便于区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而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旅游产品综合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叁部分内在关联,构成了品牌策划子系统的主要内容,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强调应以游客游旅体验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出发点,增强品牌策划的系统操作性,真正实现品牌化经营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文中对上述内容均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建议。 3、同时,围绕规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对区县旅游规划在技术方法应用方面应遵循的总体原则、编制成果评价的主要定性标准进行了分析探讨;对规划编制队伍及人员选择的规范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证;分析了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对策。

周军[3]2007年在《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旅游规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上都缺乏对旅游规划科学理论模式的研究。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为旅游规划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将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与旅游规划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可持续旅游规划”的新思路。可持续旅游规划是以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为目标,应用旅游承载力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可持续旅游理论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系统进行的结构优化和要素安排。可持续旅游规划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包括叁个层面:一是哲学理论层面,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二是可持续旅游规划的背景学科理论,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背景学科理论和规划编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叁是可持续旅游规划本身的应用技术理论方法,包括可持续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及相关理论、旅游承载力及相关理论、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旅游系统规划方法和旅游生态规划方法等。基于可持续旅游规划理论,在旅游区总体规划层面上,依照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一般过程,对规划过程和内容进行有序调整,构建“可持续旅游(区)规划概念模型”。这一新的旅游规划模型着重要求:(1)旅游规划目标的可持续性: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改善企业状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区整合为综合目标,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目标;(2)旅游规划过程的可持续性:规划准备阶段首先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旅游业并非是任何地方社区发展的最佳选择;规划编制方的确定要经过规范的公开市场选择过程:规划过程始终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要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居民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等;旅游规划实施阶段要有明确的规划实施与调控机构,要对规划实施影响进行及时监测,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定期进行评估,规划反馈调整与修编要有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障。(3)旅游规划内容的可持续性:规划调查分析阶段除了进行严谨科学的资源分析、区位市场分析之外还要进行规划衔接性分析、环境分析、地方性分析和规划区竞合关系分析,全面把握规划区的现状和特性;规划内容上要注重旅游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特别要重视环境容量和游人控制规划、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规划、景观游赏规划、旅游区形象策划、社区参与规划、游客管理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和灾害防治和危机处理规划等规划内容;(4)可持续旅游规划需要制度保障:旅游规划的委托编制过程要公开公平透明,编制实施中要有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旅游规划评审过程要严格控制,旅游规划委托方、编制方、实施方等的责权利要明晰等,这些都要求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制度体系来进行有效保障。和过分追求经济目标的传统旅游规划相比,可持续旅游规划更强调在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社会有序、文化传承、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本文最后根据旅游区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要求,给出了评价旅游区规划可持续性的标准。

徐立新[4]2007年在《森林旅游产品品牌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融入品牌经济发展潮流,我国旅游业也迎来品牌经营时代。同时,我国林业面临着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历史性转变,新兴的森林旅游符合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森林资源多功能利用的结果。森林旅游是把森林资源转化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形式,符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森林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发展很快,但是在森林旅游产品品牌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外森林旅游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已形成规范化管理。而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从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起,至今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全国森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产品品牌分布不均衡现象。森林旅游产品主要是通过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形式进行开发。其中,大多数森林公园是在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是开发与创建森林旅游产品品牌最主要的形式。目前,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据旅游资源特征、产品功能特征和市场需求特征已形成不同的系列和类型。然而,大多数森林旅游产品仍处于“有品无牌”的状态,而且,一些即使“有品有牌”的森林旅游产品,也存在品牌市场定位不准确、品牌形象模糊、品牌营销传播手段单一以及品牌形象维护不利等问题。森林旅游产品在品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诸如品牌创建、品牌传播和品牌维护问题,而品牌创建与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因而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分析确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品牌创建理论和品牌营销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发展森林旅游对于建设现代林业、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功能、参与旅游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森林旅游产品品牌创建与传播的途径是,提炼森林旅游地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核心价值,针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需求,对品牌进行准确定位,并通过各种营销途径传播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形象、维护品牌形象。本文针对品牌定位与传播具体问题,从品牌个性特征分析入手,对张家界森林旅游开展情况展开实证分析,揭示森林旅游产品品牌个性塑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对森林旅游开发环境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指出森林旅游产品品牌培育的主要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而旅游地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质量不够完善,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品牌个性形象的重要因素;充分掌握旅游客源市场特征,依据森林旅游地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准确市场定位,是实施品牌营销传播策略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根据森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特征,采取相应的品牌营销传播措施。努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积极运用口碑宣传,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与服务质量,建立旅游投诉机制,妥善处理游客意见与抱怨,是塑造与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品牌个性形象的保证。另外,从研究品牌形象识别、策划与传播分析入手,提出森林旅游产品品牌形象识别模式、传播沟通机制和营销模式。通过对张家界近年来所实施的一系列品牌营销传播措施的分析,揭示出品牌传播效应对森林旅游地所在地区所产生的显着经济效益。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了森林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地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森林旅游产品品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更新旅游消费观念、树立品牌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分阶段地进行品牌形象建设,不断提升和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品牌核心价值,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形象宣传,持续塑造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品牌个性形象,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才能实现森林旅游业的长期经营目标与发展战略。

程金龙[5]2011年在《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是城市形成旅游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城市旅游营销手段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换来异质的空间移动、场所使用、景观审美和文化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战略的基础和技术前提。由此可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和旅游者旅游体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清晰梳理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脉络和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述评,得出对本研究有益的启示点,进而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确定以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在实证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通过深入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人—地、主—客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阐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普遍性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再次,以郑州、开封、洛阳叁城市为实证研究区域,实施以问卷、访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查,并结合叁城市问卷调查结果,对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政策背景和叁城市实际,探讨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措施和共性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作结论性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因素、旅游地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具有复杂性,其动力源自推力和拉力因素,其角度为时间-空间-心理维度,其模式、层次和特性显示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3)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和郑、汴、洛典型案例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2)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3)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论文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引论,介绍论文写作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实证案例区域选取的依据;说明论文中用到的数据的来源及本文写作的技术路线;阐明文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旅游形象研究述评,在分别对国外、国内同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作出述评,并对中外研究从概念界定、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成果指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同行已作出的相关研究的观点与看法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叁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涵义,构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概念体系,陈述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四个层面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子,并分析这些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第五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意在揭示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分为动力、维度、模式、层次、特性五方面内容。第六章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从提升依据、提升原则、提升内容叁个层面进行了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理论架构。第七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该章利用四五六章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状况,从城市旅游形象的调查、对比、提升叁个层面展开内容。第八章是结论及展望,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巍巍[6]2016年在《东营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各地区旅游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旅游地的“形象”竞争逐渐成为继资源竞争、市场竞争之后的又一大竞争点,如何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已经成了当下各大旅游地发展的研究重点。树立独特的旅游地形象,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也能帮助受众在进行旅游选择时降低选择成本,促进受众旅游行为的发生。因此,作为旅游城市,为了提高竞争力,有必要通过旅游“形象战略”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东营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东营旅游形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综合运用了旅游学、市场营销学和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东营地区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合理定位,并设计了促进形象传播的具体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并阐释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创新点,是对前人成就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旅游形象的定位理论以及与传播相关的概念,例如旅游形象、定位、符号等理论概念以及相互关联性,致力于为论文下一步的写作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主要对东营旅游形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此部分中所提到的重点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与方法的,因此也可以说,此部分是论文写作的意义所在。第四部分主要对东营旅游形象定位的潜力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是东营进行形象定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东营旅游形象定位必须在充分分析自身资源特色与市场和竞争者状况的基础之上进行,否则旅游形象的定位工作就会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定位不准或失败。第五部分,基于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以及形象口号设计的原则,确立东营的旅游形象并设计代表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是之后旅游形象传播的主要内容。第六部分,从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旅游形象的品牌打造方面,提出今后东营旅游形象传播的总体战略,即文化传播战略和品牌传播战略,是指导今后东营旅游业发展与传播的大方向。第七部分,运用媒介、广告、公关、节事活动等方式,为东营旅游形象的传播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使东营的旅游形象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合理高效的传播出去。第八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论文的结论,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许春晓[7]2004年在《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表现出研究课题选材覆盖面比较宽广,研究深度可观的特点。但发展不很均匀,具体考察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旅游活动史探究多,旅游思想史研究少;一般描述多,深入分析少。旅游规划思想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我们对于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是在较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认为旅游规划思想演进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问题的细致讨论,是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的。第一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进阶段的划分。在就学术界对中国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意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旅游规划思想发展阶段划分方法选择探讨,通过定性和定量基础上的中国旅游规划思想发展轨迹的综合描述得出划分结论。第二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萌芽时期研究。首先对旅游与旅游规划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然后分为古代旅游思想的朦胧孕育和近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初步萌芽两个阶段进行研究。认为古代旅游规划思想在旅游活动中孕育,从园林规划、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活动中产生。近代旅游科学思想则随着近代旅游业的起步而产生,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初步认识、对旅游风景区规划的理论思考、注重六要素配套开发、开始对旅游业发展步骤和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对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初步系统思考几个方面。最后对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第叁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资源导向时 翔,师、大,.~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鹅要 期研究。在分析了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规 划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规划研究的主流,旅游 产品及六要素配套开发渐渐成为热点、旅游市场研究逐渐起步并快速 发展、规划内容体系初步完善与规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这 一时期存在的盲目开发、多头管理导致管理矛盾、理论方法尚不成熟3大问题。第四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时期研究。在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成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的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产生期内,学术界全面关注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研究,“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理念成熟。在成长期,市场导向思想完全确立,规划技术研究深入,旅游地形象研究起步,规划内容进一步完善。在成熟期,旅游规划规范化,市场导向研究深入,多种市场导向观点提出。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归纳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指出了管理不规范导致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人本导向时期研究。通过对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考察,认为我国当前实际上己经形成了对“以人为本”的深切呼唤,国外有较多的“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经验可资借鉴,中国旅游学界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己经有了较多的探索。提出“人本导向”旅游规划时代己经到来。第六部分是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在界定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接力式演进、浸透式发展、重迭式交接3条演进规律,认为其发展是基于社会需求拉力、.,师二大,.士论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摘要体制改革推力和学术发展浮力3个驱动力而实现的,同时,得出了学术主导思想发展的主导思想不排斥非主导思想的继续发展、成熟的主导思想催生新的主导思想、任何学术主导思想都应该与时俱进等3点推论。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界定旅游规划学者在旅游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己经取得的理论成就,仔细探讨旅游规划理论积累的过程与规律,极大地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建设内容,总结经验,促进旅游规划理论的成熟。进一步发挥旅游规划思想对旅游规划工作的指导作用,使得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理论意义重大。 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归纳发展规律性,提出要适时地推出新的指导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南。旅游规划思想直接决定着旅游规划的属性,标志着旅游规划的发展水平,促进旅游规划的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这一选题具有明显的边缘色彩,这就在客观上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本底方面的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自己既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把握好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总体上体现综合的风格。在方法上,我们力图有些创新,既要考虑历史学研究的传统和特色,也适当融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具体形成了多角度透视与主线分析有机结合、思辨与实证有机结合、定性描述与数理方法结合的特色。

梅燕[8]2004年在《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实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旅游规划越来越重视。旅游需要规划已经被各国和国际组织所认同。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建设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中心环节,其品位高低、对游客吸引力幅度大小,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景区的竞争是旅游目的地竞争的焦点。旅游行业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景区(点)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经营过程中。旅游景区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以凉山彝海旅游景区为例,对旅游景区规划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除前言和结论外,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旅游景区规划概述。首先明确了旅游景区的概念,指出旅游景区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各类自然和人文吸引物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原赋旅游地域,并分析了旅游景区在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通过比较国内旅游规划模式,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趋势,指出适合旅游景区规划的模式——产品导向型规划模式。 第二部分,建立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模式。产品导向型的旅游景区规划模式以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为理论基础,首先创造性地提出现代旅游产品由叁个层次组成,核心层——旅游吸引力,基本层——旅游项目,支撑层——旅游营销战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就是在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核心层旅游产品和基本层旅游产品进行规划,然后策划出旅游产品的叁大支撑体系(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在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完成之后,以此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分析。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的“2233”规划模式。 第叁部分,彝海旅游景区规划的实例研究。将上述旅游规划模式运用于凉山彝海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中,确定其形象定位为:凉山彝海——五彩缤纷的彝家山寨,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红色革命旅游、黑色民俗旅游、金色阳光旅游、蓝色海子旅游和绿色环保旅游。

李晟[9]2005年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是国内外理论研究新的关注热点,它对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获取并保留市场份额、探索旅游业合作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塑造等问题上,中外学者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以及营销效果的测评方面,研究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为基础,但研究的重点应当集中在形象的传播和推广方面。传统营销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产品,企业是营销行为的主体。今天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表现出更多的公共资源特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产品,还是一种公共产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过程就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理所当然的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应地,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理论基础从市场营销理论、经济学理论拓展到公共管理理论和传播学理论。 以李蕾蕾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已经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提出了系统的定位方法,后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工作可以分为叁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政府辅助型。中国、日本和英国旅游形象营销的典型案例表明,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模式的选择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现阶段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主导型模式最为适合。在政府主导模式中,旅游目的地形象包装战略、形象推广战略和形象促销战略构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的主要内容。 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效果测评研究相对不足,但是可以借鉴一些常见的营销测评工具来评价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效果。吸引力因子法模型、顾客满意度模型都能够用来间接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的效果,此外,旅游促销Bayes决策分析模型提供了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手段。

明鹏[10]2014年在《巴马生态养生旅游形象策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和提升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形象时代悄然来临,受其影响,旅游规划思想也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型到市场-资源导向型再到形象-市场-资源型的变化过程。在形象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大量的旅游形象策划理论和方法涌现,出现了如区域旅游要素地方性理论、企业形象设计理论,旅游形象策划的TDIS模式、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等旅游形象策划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将它们进行梳理总结并且运用于实际操作来指导地区旅游形象建设的实践是当务之急。该研究在运用文献综述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法、定量分析研究法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合,发现旅游形象策划的过程一般分为基础调查、核心定位和设计实施叁个阶段。以此为契机,提出旅游地策划的叁阶段五步骤——AIPDP策划方法,并且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形象策划的实践当中。通过对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地理文脉进行分析和对巴马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发现: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巴马人长寿的重要原因,特有的长寿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巴马的地方性所在。而巴马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组合度好,资源品位较高。对巴马旅游形象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巴马属于知名度不高而美誉度较高地区,游客对巴马旅游的总体印象较好但是对于某些基础服务设施的评价较低,长寿养生旅游地和自然生态好是游客对巴马最主要的两种本底感知形象,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巴马旅游形象的感知略有差别,构成巴马长寿养生旅游地形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有养生特色景区景点及其配套条件、养生食品和特产、巴马的养生秘诀、养生旅游项目等。根据分析调查结果综合考虑地理文脉、形象现状和资源禀赋,运用旅游形象定位基本方法,提出了巴马旅游形象主题——世界生态长寿之乡,以及主题宣传口号——属于世界的生态长寿之乡——探索生命之河。在此前提下,依据主题形象制定以形象为导向的巴马旅游发展总体目标,包括总体战略目标、目标市场定位和区域布局规划。在形象设计方面,依据形象主题定位,从人—地感知和人—人感知两个角度对巴马旅游地形象进行设计。从景观设计、视觉符号识别系统设计、感官要素和服务设施建设、居民形象、服务形象和旅游者形象等方面为巴马旅游形象要素设计提供建议。形象传播方面,除了设计宣传口号外,依据形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对旅游者获取巴马旅游形象信息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形象传播策略,最后提出应重视旅游商品作为旅游地形象载体的作用。叁阶段五步骤——AIPDP形象策划方法对于完善旅游策划相关理论和指导地区旅游形象策划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在巴马旅游形象策划实践中的运用将有利于巴马旅游形象的建立、传播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D]. 黄波. 广西大学. 2002

[2]. 重庆市区县旅游规划规范性问题研究[D]. 叶仰蓬. 重庆师范大学. 2003

[3]. 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D]. 周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 森林旅游产品品牌管理问题研究[D]. 徐立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程金龙. 河南大学. 2011

[6]. 东营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研究[D]. 刘巍巍. 吉林大学. 2016

[7].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 许春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8]. 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实例研究[D]. 梅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9]. 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D]. 李晟. 武汉大学. 2005

[10]. 巴马生态养生旅游形象策划研究[D]. 明鹏. 广西师范学院. 2014

标签:;  ;  ;  ;  ;  

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