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辅助治疗髋臼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_田茂琴,岳敏,胡小华,陈燕

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 550002

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髋臼骨折术后患者肿胀和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髋臼骨折患者共40例,按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及损伤程度1:1配对,随机分为以肌内效布贴组+常规局部理疗组(治疗组)及常规局部理疗组(以冷疗及中波短频治疗为主),以下称对照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入选时和治疗1、3及5天后测量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ROM、肌力测定,同时对肌内效贴的过敏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肢体肿胀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主观疼痛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第5天治疗组ROM及肌力功能评定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过敏事件发生。结论:肌内效贴结合常规理疗能快速改善髋臼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ROM功能评定分,提高患者的肌力。

关键词:肌内效贴;髋臼骨折术后;肿胀;疼痛

髋臼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对髋臼骨折愈来愈倾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进而影响康复进程,因此,尽快减轻和消除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措施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治疗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的方法主要是主动、被动活动;抬高患肢、冰敷和被动空气压力技术等。肌内效贴技术是近年广泛应用于康复的技术,可以改善肢体肿胀,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本研究探讨肌内效贴技术对髋臼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的疗效,阐明该技术在髋臼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肌内效贴(knesio Tape,KT),肌内效贴布不含任何药物成分,能提供皮肤垂直的抓力,增大筋膜和肌肉之间的空隙,改善淋巴和血液回流,同时配合肌肉收缩,加速炎症因子代谢,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能维持关节活动度、放松痉挛的肌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骨科住院确诊为髋臼骨折的患者40例。

1.1.1 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的外伤史;②X线诊断为髋臼骨折;③在接受治疗期间无开放性损伤,可以采用肌内效贴配合治疗;④依从性好,愿意配合治疗和研究;⑤VAS评分>0分;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不能坚持该治疗方法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不适合本治疗方案或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有认知障碍的患者。

1.1.3 ①发生过敏反应者以致不能完成者;②其他治疗性相关事件不能完成者。

1.2 试验方法

治疗组治疗方法采用肌内效布贴扎和局部常规理疗治疗。

肌内效布贴扎方法:①第一层贴扎采用三条4爪形贴布,锚(即贴扎起端)分别沿腹股沟内侧至外侧并排贴扎,发出多尾如双手交叉状贴于患侧大腿,终点止于膝关节平面,注意不在贴布上施加任何压力,即采用无张力贴法。②第二层贴扎为在疼痛最明显处使用X形“痛点提高”贴扎。以上贴扎每天1次,肌内效贴布维持时间为24h,3次为1个疗程。

局部常规理疗:以持续冷疗及低功率射频治疗为主。冷疗为持续24h冰敷,3天为1疗程。低功率射频治疗每天2次,每次30min,6次为1疗程。

对照组只采用局部常规理疗,治疗方法、时间、疗程等同治疗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同样的健康指导及功能锻炼。

1.3评估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3、5天对两组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周径测量、髋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ROM)、数字疼痛评定法评分(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和肌力评定治疗效果。

1.3.1患侧肢体周径测量;

取髌骨上15cm及髌骨下10cm处为定点测量点,测量患侧肢体大腿周径。

1.3.2数字疼痛评定法评分

疼痛程度评定,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标准:患者根据自觉疼痛程度在0-10分之间打分,0分为正常,没有疼痛;1-3分表现为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4-6分表现为中度疼痛,疼痛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表现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

1.3.3ROM评定

根据髋关节正常活动度数制定自制ROM评估表,髋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如下:屈曲:130-140度;后伸:10-30度;内收:20-30度;外展:45-60度;内旋:30-45度;外旋:40-50度;

1.3.4肌力测定

根据肌力分级标准对患侧肢体进行肌力判定,0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1级 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3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助力;4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5级 肌力正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 1.5软件分析结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矿检验;同组治疗前后计量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相同时间点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天、第3天,治疗组肢体肿胀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主观疼痛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第5天治疗组ROM及肌力功能评定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过敏事件发生。

3 讨论

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原先作为一种运动损伤的处理手段,目前已经延伸到康复领域。其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康复训练并无影响 [2-5],患者也因此不会损失任何的工作时间 [6]。肌内效布贴消肿止痛、改善功能的主要机制可能是:多爪形肌内贴布的自然回缩力及形状特性,类似于双手轻柔的淋巴按摩患处,而肌内效贴类似皮肤的特有材质,能增加皮肤与肌肉的间隙,促进深层淋巴及血液循环;而 X 形贴扎法可通过促进固定端位置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两者合用还均可减少致疼痛物质的堆积[7]。本研究表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改善肌肉韧带功能,稳定关节、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感觉功能恢复,且此方法在临床操作简便,止痛及消肿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英等,关节松动术结合肌内效贴布在肩周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 7(15):第12-13,14页.

[2]朱毅,刘震,李凝,等 . 肌内效贴布贴扎术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6(26):552-553.

[3]秦宏,马丹,罗峰,等 . 肌内效贴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肿胀疗效观察 [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12):1149-1152.

[4]肖冰,庞杰 . 肌内效贴扎配合理疗治疗运动员髌骨软化症短期疗效观察[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1):64-66.

[5]余波,陈文华,王人卫 . 肌内效贴改善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 [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3):275-280.

[16]Hwang-Bo G,Lee JH. Effects of kinesio taping in a physicaltherapist with acute low back pain due to patient handling:acase report [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2011,24(3):320-323.

[7]赵凯丰等,无痛内镜下套扎治疗24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2013. 3

论文作者:田茂琴,岳敏,胡小华,陈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肌内效贴辅助治疗髋臼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_田茂琴,岳敏,胡小华,陈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