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最具活力的管理模式:连锁经营_连锁经营论文

我国第三产业最具活力的管理模式:连锁经营_连锁经营论文

论我国第三产业最具活力经营模式:连锁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具论文,经营模式论文,连锁经营论文,活力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0)02-0006-04

连锁经营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的经营与组织形式。在我国,连锁经营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悄然起步,90年代初逐渐兴起,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连锁经营正已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发展。可以说,遍及大江南北的连锁店正以一种强大的力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影响和改变着都市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国的连锁经营已进入了加速增长阶段,它将是21世纪中国第三产业最具增长活力的经营模式。

一、连锁经营的产生与发展

从世界上建立第一家连锁公司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1859 年创办于美国纽约的“大西洋及太平洋茶叶公司”(简称A&P)是世界上首家连锁经营的公司。该公司首开了“由同一资本所有者在全国各地开办多家分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的先河。这种独树一帜的商业经营与组织模式就是直营连锁的雏形。

直营连锁的出现与发展,造就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连锁商业,同时也给大批中小型零售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以便与大企业相抗衡,中小型零售商也纷纷走上了连锁经营之路,但组织形式有所不同。1865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为了推销其产品,在全美各地设置了拥有其销售权的特约经销店,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开展特许连锁的企业;1887年, 美国130多家食品零售商为了对抗大型连锁公司的垄断,共同投资创办了一家联合批发企业,为出资的成员企业服务,实行联购分销,统一管理,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后来被称为“自由连锁”的商业组织。

可见,连锁经营是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现代大工业、大生产对商品流通领域的要求直接相关。它改变了商业组织的形式,从“单体店”向“组合店”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大流通”的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经营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连锁商店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但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获得成功。

连锁经营商业企业即连锁店,它是由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所构成。目前,按照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及划分方法,连锁店是指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的经营组织形式。它包括如下三种形式:

1.直营连锁。连锁店的门店均由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典型的例子有美国的西尔斯公司、凯马特公司,日本的大荣公司、西友公司等。它是连锁店建立早期一般采用的方式。

2.自愿连锁。连锁店的门店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在总部的指导下共同经营。典型的例子如日本的CGC集团。 另外,台湾、香港不少传统式的“夫妻店”在竞争中也纷纷改为自愿连锁店。它是中小企业对抗大型商业集团的有效手段。

3.特许连锁。又称加盟连锁。连锁店的门店同总部签订合同,取得使用总部商标、商号、经营技术及销售总部开发的商品的特许权,经营权仍集中于总部。典型的例子便是麦当劳、肯德基及我国台湾的“7 —11”等。这种连锁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连锁企业在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直营店后,就会考虑用特许连锁方式来发展加盟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许连锁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其他两种连锁形式。

上述连锁经营的形式,可在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综合商场等多种业态中实行。并且,其经营范围涵盖零售、饮食及其他服务等多个领域。

二、连锁经营的特征及其经济学实质

纵观近代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历史,连锁经营以其独具魅力的商业经营体系而被誉为零售业的第三次变革。前两次分别是:1852年最先出现在法国的百货商店,掀起了零售业经营品类扩充的革命;1930年发源于美国的超级市场,掀起了零售业“自动售货、一次结算、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变革。那么,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零售业第三次变革给商品流通产业带来了什么呢?连锁经营风靡全球,究竟其魅力何在呢?为此,首先要探讨连锁经营的运作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如前所述,连锁店由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构成。其中,总部是连锁店经营管理的核心,其职能主要是:市场调研、商品开发、促销策划、采购配送、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经营指导和教育培训等;门店是连锁店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总部的指示和服务规范的要求,承担日常销售业务;配送中心是连锁店的物流机构,承担着各门店所需商品的进货、库存、分货、加工、集配、运输和送货等任务。与传统零售模式相比,连锁经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组织联合化。连锁店在组织形式上不再采用传统的“单体店”形式,而通常是由一个总部(店)和10个以上门店(或分店)构成的“联合体”,就如同用一条链子将各个分散的经营分支“锁”在了一起。每一家连锁分店的经营业务不同程度地受总店的控制。

2.经营统一化。连锁店在经营方式上不再是传统的分店式经营,而是通过“克隆”的方式,实行经营统一化。包括经营理念统一化,即各连锁分支的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信息传播、营销策划等的统一;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化,即店名、标志、商标、店貌、装饰、陈列、商品及设备等的统一;经营行为统一化,即经营方式、服务准则、行为规范、管理标准、岗位操作和营销策略等的统一。

3.作业专门化。连锁店在各个经营分支的作业安排上不再是传统的职能混合式,而是实行了科学的专业化分工。总部负责管理并通过配送中心进行集中进货和配送,门店负责分散销售,实行购销分离。同时,总部的管理职能又进一步分解经营规划与政策的制订、门店开发与设计、商品配置与陈列、采购与配送、库存与保管、财务与会计、人事与培训、促销与广告等,由专业化职能管理部门统一操作,形成集中规划下的专业管理式经营组织网络。

4.管理规范化。连锁店在管理方式上不再是传统的“单店管理”,而必须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调控体系,以保证庞大而又分散的连锁经营体系内部的各类机构能协调、有效地运转,减少个体的经验因素对经营的影响。为此,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于连锁经营优势的发挥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连锁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电脑管理系统、远程通讯网络及其它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

从上述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不难看出,连锁经营的经济学实质就在于它把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及大规模集中化管理模式应用于流通领域,通过“联合化、统一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等手段,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达到提高整体商业经营体系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经济优势,包括:组织联合化使分散的经营主体组合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经营整体,通过总部的统一管理和集中采购,使经营费用大大降低,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同时,通过“遍地开花”的连锁分店,也有效解决了企业经营的规模经济性要求与消费分布的分散性及其对购物便利性要求的矛盾,兼顾了经营者、供应商及消费者三方的利益;经营统一化使分散的经营分支遵循统一的规范,即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运作效率,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又带给顾客一致的服务及形象,易产生顾客的定向消费信任或依赖,减少顾客消费的风险成本,提高顾客的消费忠诚度,具有市场整合效应、资源共享效应和无形资产倍增效应等方面的优势,也避免了重复的成本支出和营销费用;作业专门化把各个经营环节有机融合起来,使商流与物流的组织更为科学合理,减少了流通环节及费用,具有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优势、专家采购优势和讨价还价优势等,既奠定了连锁经营价格优势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企业在某一经营环节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管理规范化则使广泛布点、组合经营、分散销售的连锁经营体系得以协调运作,使复杂的商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的简单化,获得低成本、大批量的营销效益和管理的集约化效应优势。上述这些经济优势正是连锁经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国际经验表明,连锁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一种商业经营与组织形式,是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我国连锁经营的实践及发展原则

尽管一般认为连锁店的发源地在美国,但也有人认为其萌芽应在中国。中国古代的驿店、镖局、药铺等早就开始以连锁的方式经营了。至今仍有一些老字号商店沿袭下来,如正章洗染店、北京同仁堂药店等。因此,可以说,我国的连锁经营实践已是源远流长。然而,我国规范的连锁商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起步的。1986年,天津立达集团公司创办了天津立达国际商场,并在国内外开设连锁商店,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连锁经营的第一家,揭开了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序幕。1991年,我国政府开始提出了“大流通、大市场、大商业”的战略构想,加快了流通领域改革的步伐,同时也具体提出了探索连锁业的组建与发展的路子。在企业行为与政府推动双重力量作用下,我国的连锁经营发展迅捷,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迈过了国外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据统计,至1999年,我国连锁企业超过1500家,店铺数约30000个, 实现销售额达1500亿元,而且,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力。

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的形式主要有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两种。按业态划分,主要有: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专业店、百货店、餐饮店等。近年来,位居世界零售业前茅的商业连锁集团已有许多在我国登陆,如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阿霍德、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这些外国资本的进入无疑给国内连锁商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的快速增长更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我国连锁经营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从吃到用、从穿到戴、从住到行,连锁经营已渗透到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中。除了零售业与餐饮业,其它领域如汽车销售与维修、洗衣、家政、彩扩、租赁、建材、医药等也都涌现出一批特许连锁企业。总之,业态的丰富、多种资本的介入及行业的拓展使我国的连锁经营呈现出一派生机。可以预言,连锁经营将是我国21世纪第三产业最具增长活力的经营模式。

根据连锁经营的特征及其经济学实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在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上,应把握如下原则:

1.规模化原则。规模致胜是连锁经营的核心,没有一定的规模就称不上连锁经营。国际连锁店协会(IFA)规定连锁商店必须有11 个以上分店。我国国内贸易部制订的《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规定连锁店应由10个以上门店组成。我国一些连锁超市企业的实践则证明,只有在门店数从14~18家以上时,方可盈利。世界零售业巨子拥有的店铺数一般都在成百上千家。因此,我国企业在开展连锁经营时,必须把握一定的规模。这里的规模除了指连锁网点的数量外,也包括单店的销售额规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品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者消费心理、购物方式的改变,对营业面积大、商品种类多、销售价格较低、能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足”便利的大型综合超市或仓储式商场的需求迅速上升。近年来,国外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首选业态便是大型综合超市。可见,发展单店面积万米以上的现代大型综合超市也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从长远看,强强联合,走规模经营之路当是我国连锁发展的客观要求。

2.规范化原则。经营管理规范化和管理规范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我国具有悠久的商业发展史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商业经营技巧。但传统的商业经营以单店特色及个人经验为重心,这与连锁经营的特征相背离。只有坚持规范化原则,才能不断“输出”和重复利用连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无形资产,使资源最佳利用,充分发挥出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竞争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和协同优势。连而不锁,不是连锁经营。

3.技术化原则。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设施是连锁经营的客观要求。连锁经营是一个庞大的经营体系,并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取最佳工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为达到低成本流通,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和距离、最少的库存去组织商流和物流。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电脑应用、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对连锁经营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国内贸部在《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中规定:连锁超级市场、便利店和综合商场必须使用电子收款机,并逐步建立时点销售(POS)和电子订货(EOS)系统, 完善商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MIS)系统。除此之外,为了与国际零售集团相抗衡,我国的连锁经营商业企业还需加强对零售业核心技术的培植、利用和管理,包括:采购管理技术、店铺营运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品类管理技术和防损防盗技术等。

4.多样化原则。连锁经营无论就其形式、业态、经营范围,还是其所有制成份、资本构成等方面均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消费层次多元化、社会文化多重性。因此,在我国发展连锁经营就必须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原则。不断拓展连锁经营系列和领域,规划、培育、推进更多的连锁经营业态和业种,以适应不同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需要。同时,每一个连锁经营企业都应该从消费者需求和自身条件出发,明确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目标,塑造特定的企业形象,形成特色化经营,从而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错位竞争策略,求得企业之间在竞争中的协同发展。更进一步看,连锁经营也毕竟只是诸多经营组织形式之一,切不可一味追求连锁经营而忽略其他的经营组织形式。

5.本土化原则。面对国外连锁经营“巨头”的激烈竞争,我国的连锁经营企业既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规范企业行为,降低经营成本,也要立足自身优势,发掘创意,开拓思维,发挥本土文化之长,通过经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例如将我国独特文化融入连锁经营体系,构造主题超市等。更何况,任何一个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都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根据本地市场的潜力、特点和消费习惯,抢先一步在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业态等方面制订和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措施,走出我国自己的连锁经营发展道路。一旦时机成熟,还可向国际市场进军。

展望21世纪,我国连锁经营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收稿日期]2000-05-15

标签:;  ;  ;  ;  ;  ;  ;  

我国第三产业最具活力的管理模式:连锁经营_连锁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