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历史唯物主义_市场经济论文

重申历史唯物主义_市场经济论文

重申唯物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之一,它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今天,它仍然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

然而,在我国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却有重申唯物史观的必要;而为了重申则必须首先对它进行重温。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直接或间接论述的著作很多,其中最重要最精辟的莫过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那篇著名的论文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实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其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关系决定社会的思想关系。这几点是唯物史观的精髓;我们重申唯物史观,主要是重申唯物史观的精髓。

今天之所以说有重申唯物史观的必要,是因为在我国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背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这里且不说那种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为地规定生产关系中各种所有制成分比例结构的观点,也不说那种主张经济运行和政治运行二元化的观点,单说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就十分明显。这里试举两例。

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本性就是激励人们利用价值规律,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市场经济的这种求利性,容易诱发金钱至上和向钱看的倾向。因此,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教育人们为社会多做贡献,坚决抵制和克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

这种观点还认为,市场经济天生地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它信奉的是优胜劣汰原则。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人们会本能地产生独立性、自主性、进取性人格和个人本位精神。因此,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提倡和宣传整体本位精神,抵制和克服个人本位精神。

这里向人们提出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当前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是顺应经济运动的本性,促进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还是违逆经济运动的本性,同市场经济的作用方向对着干?

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归根到底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已经讲得十分清楚,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既然我们把市场经济作为我们建立经济基础的唯一目标,我们就不仅应该通过经济基础方面的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应该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其中包括思想工作方面的改革,引导人们确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这样做才符合唯物史观。而上述观点却认为,市场经济的本性会引导人们向钱看,因此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教育人们多做贡献,不要向钱看;市场经济的本性会激发个人本位精神,因此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教育人们克服个人本位精神,发扬整体本位精神。显然,这种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不是顺应市场经济的本性,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而是违逆市场经济的本性,处处同市场经济的作用方向对着干。因此,我们说它违背了唯物史观的要求,理由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使思想工作的价值导向与市场经济的本性相一致,岂不是要提倡人们向钱看?岂不是要提倡个人本位精神?这还了得!是的。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按照逻辑推论,结论应该是这样的。对此,我们不必惊慌失措,唯物史观除了相信物质的力量,也相信逻辑的力量,恩格斯曾经说过:“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2页)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也好,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好,既然是唯物史观和理论逻辑的要求,它就绝不是洪水猛兽,应该有它在现实中存在的合理性。

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不是洪水猛兽,首先是因为金钱本身不是洪水猛兽。马克思说过:“货币是历史前进的主动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382页)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在那些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钱本位的社会关系对权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取代,才使人们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羁绊,实现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在那些尚未发达的国家,也只有实现钱本位的社会关系对权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取代,人们才能摆脱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羁绊,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我们在这里讲的权本位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办事认人(的权力)不认钱”的社会关系,或者说,就是向权看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钱本位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办事认钱不认人(的权力)”的社会关系,或者说,就是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所以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对于向权看的价值取向的取代是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是在由计划经济(实为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完成的,同时,也只有实现这一进步,才能最终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不是洪水猛兽,还因为金钱(货币)是衡量人们劳动价值量的唯一尺度,乃至是衡量人们社会贡献的重要尺度。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商品是劳动的创造物,金钱(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结晶。因此,向钱看,就是向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看。一个企业,看它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就是看它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金钱);一个人,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从经济人的角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首先并主要是作为经济人而存在的),也是看他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金钱)。一个在一年内为社会交纳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税金的私营企业主,无疑是向钱看的典型(否则他不可能管理能够交纳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税金规模的资产),但谁能说他对社会的贡献就小呢?因此,那种把“向钱看”与做贡献对立起来,把“为社会做贡献”仅仅理解为不计报酬的无偿劳动,认为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教育人们多干这种“不向钱看”的无偿劳动,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观念,是思想僵化的表现。相反,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能使更多的人来当那种每年缴纳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税金的、“向钱看”的私营企业主,岂不说明我们的思想工作很有成效,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吗?由此可见,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既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根本不是消极的价值取向,而是积极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有效的思想工作根本不应该抑制它,而应该积极地支持和引导它。

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如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是如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同市场经济是密切联系的,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前者表征着人的发展,后者表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又可以改造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市场经济,按其本性,必然造就独立的个人,或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而独立的个人或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又必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独立的个人或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克服了人的依赖性,强调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立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没有形成,人们有的只是整体本位(准确地说是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凡事依赖群体,依赖组织,个人不能独立(因为没有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不能自主(因为没有自主的权利),不能自立(因为没有自主的能力)。市场经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能够自立;使每个人都成为独立的商品(货币和劳动力)所有者,因此能够自主;使人们从血缘、种姓、等级等身份规定中解放出来,因此能够独立。这种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一经(即使正在)形成,它就(也)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呼唤这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我们不是提倡企业在遇到困难时不找市长找市场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该提倡(实际上已经提倡)职工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不找厂长找市场,就是说,如果我在你这里干得不满意,我可以通过市场另找出路。这里的“不找市长找市场”和“不找厂长找市场”是什么?就是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没有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找市长找市场”也罢,“不找厂长找市场”也罢,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它同革除“两个大锅饭”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致的;甚至应该说,它是革除“两个大锅饭”的精神支柱,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提倡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而要克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发扬整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这是完全令人不可思议的。市场经济好比竞技场。在一场百米赛跑之前,教练员也好,领队也好(按照我国的习惯,领队者主要是做思想工作的),难道不对队员进行个人本位思想的教育,反而进行整体本位思想的教育吗?在这里提倡整体本位思想,就是要求所有参赛队员后进赶先进,先进帮后进,大家同时到达终点。那么,这还叫比赛吗?这样能创造出好的成绩吗?同样的道理,市场经济中的思想工作,其主要任务也应该是鼓励人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美国作家罗杰·洛文斯坦在谈及美国第二大富翁沃伦·布菲的金钱观时说:“他把赚钱看成在比赛中得分,以此来衡量成功与否。”这句话既是对布菲的钱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赞许,也是对布菲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赞许。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夺得金牌,也有利于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应受到支持而不应受到批评和抑制。

诚然,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都不是理想的价值取向,它们肯定会有消极的方面,并且在目前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欲确实已经表现得相当充分,甚至有些过度膨胀或畸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还应该支持和倡导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吗?唯物史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第一,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固然并不理想也不高尚,但这实在是无可选择的选择。在社会关系发展的链条中,钱本位之前的权本位,个人本位之前的那种个人没有独立性的群体本位是比钱本位和个人本位更低级的社会关系,目前在后发达国家也是处在被淘汰之列,因此我们更不应该选择它。而比钱本位更高的能力本位[①]、比个人本位更高的类本位[②]是在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产生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就像市场经济本身也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式,而我们目前不得不选择它一样。第二,钱本位的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的社会关系由于具有两重性,由此不能不孳生人间许多为伦理学所指出的“丑恶”现象,但是唯物史观认为,“恶”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正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即人们的物欲和情欲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吗?因此,从总体上看,不管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表现得多么过分,多么“作恶多端”,都应该受到支持和肯定。第三,也是更主要的,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的物欲过度膨胀或畸形表现的情况,主要的不是由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所造成的,而应该另有主要原因。正像在竞技场上人们鼓励运动员发扬个人本位精神去争夺金牌,并不是鼓励他们违犯规则去巧取豪夺金牌,事实上他们不会、也不可能通过违犯规则来巧取豪夺金牌一样,一种经济体制,如果它本身是合理的,管理者是公正的,那么,这种经济体制下的运作者也不可能(或很少能)通过违犯规则以巧取豪夺得利。如果说,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违犯规则和巧取豪夺的情况,那么究其主要原因,不是经济体制本身不合理,就是管理者不公正,或者二者兼有之,而决不是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只能在于使经济体制合理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使管理者公正化(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而不在于要求人们克服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生发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对于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如果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在良好的、合理的体制下,它产生的基本上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是在扭曲的、不合理的体制下,它才会产生某些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主要的。第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由于各个个人自身利益的驱动,它会使不合理的体制得以被冲破,使合理的体制更加合理,从而使它的作用得以更加充分且更加积极的发挥。所以,从总体上和根本上看,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理应得到支持和肯定。

诚然,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也需要某种奉献精神,需要有某种比金钱价值更高尚的价值。但是,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这种精神和价值是在经济行为之外体现的,而不是在经济行为之中体现的。在经济行为之中,既不能讲奉献精神,也不能讲利他思想;而在经济行为之外,人们的奉献精神和利他思想从来没有泯灭,事实上也不可能泯灭。目前存在的某些道德沦丧和人性泯灭的情况,与其说是道德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道德之外的问题即体制方面的问题。不合理的体制改革以后,这方面的情况一定会好得多。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精神和价值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导精神和主导价值。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工作,如果一定要使它们成为社会的主导精神和主导价值,那么,势必使它们同经济运行的方向发生矛盾。我们之所以在总体上支持和肯定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克服这种矛盾。唯物史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应作如是观。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两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3页)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与国家政权都属于上层建筑,它们同经济基础关系的性质是相同的,国家政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此,那么,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也是如此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是支持和肯定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而是抑制和批评钱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那么,这种思想工作中的价值导向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究竟会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申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所谓能力本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②所谓类本位,就是由已经获得独立性的个人所组成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的社会关系。——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第23卷第85页。

标签:;  ;  ;  ;  ;  ;  

重申历史唯物主义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