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学 528311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易受多种心理问题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交往、性心理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自身因素,还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本文从个案出发,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诱发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干预办法,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干预办法、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
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信息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当前社会现状下,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缺点。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高中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面对高中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应如何干预并解决呢?本文试图结合个案,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典型个案
小佳是班上一个内向的女生,由于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导致了她内心缺乏安全感,并一直有抑郁的倾向。2018年10月的某一天下午放学后,小佳在教室割手腕自残,同学发现后,及时报告老师。班主任通知家长后,由相关老师、领导、小佳的小姨带其到医院包扎。半小时后,小佳的妈妈赶到医院,经过沟通得知,小佳在初二时就有类似的自我伤害行为,但没有接受过治疗。学校方面建议家长带其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家长办理请病假两周。
两周后,小佳回校复学,但未携带相关医院诊治证明。班主任约小佳妈妈第二天到校提交复学的医院诊治证明,但其称不能接受相关医院心理科的诊断证明,又未到其他医院诊治,故无法提供证明,且请假期间没有服用心理科的药物治疗。学校方面出于对学生负责,接受小佳本周暂时回校复学,建议家长利用周末带小佳到医院诊治,并于下次回校时务必提供相关医院诊断证明。
二、个案分析
第一、个人因素。用身体上的疼痛转移和减缓精神上的痛苦。人遇到严重负面情绪干扰的时候,来自心理上的痛楚会让人受不了,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宣泄方式来减缓心理的痛苦,人有时候就会选择伤害身体来转移心理的痛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我自残都是因为恨的人太多了,只有用痛来压制会让我好受些……”。“每当我难受到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用刀片划我的手臂,我喜欢血涌出的那刻,各种压力和不爽都随着血液流出被释放了……”。另外,用自残引起关注和习惯下的无意识自残也可能是小佳这种行为的原因,最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自杀。人和某些高等动物在极端不适或极其恐惧的情况下,由于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会产生过激行为。猎物跌入陷阱不能逃生会选择撞墙,人为了结束不适和恐惧,会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痛苦。
第二、家庭因素。小佳从小父母离异,她跟随母亲生活,而母亲由于生活的压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对小佳缺乏关爱,平时交流也很少,甚至偶尔的交流,方式也很粗暴。而父亲重新组成家庭,也对小佳关心较少,导致小佳从小内心极其缺乏安全感和关爱,最终出现自残行为。
第三、学校因素。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老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小佳出现情绪异常时,老师没有及时注意到。另外,班级心理委员也没有积极去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汇报给心理老师。多个方面导致小佳出现自残行为后,老师才发现。
三、干预办法
我们的学生出现了类似行为后,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呢?
第一、父母、老师要留意孩子发出的“警报”。是否在手臂上戴上饰物来掩盖自己的伤疤;是否比平时更容易发怒、心情沮丧、容易哭泣或是孤僻。
第二、不避讳谈论自残行为。如果老师发现学生有自残行为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敢于和学生谈论这个话题,分享他的感受,他们会因老师的理解而感到舒服和轻松;如果他们不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做一些简单而积极的活动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看电影,去公园散步等。
第三、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老师需要冷静而友好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行为,需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烦恼,了解他为什么要伤害自己,要承认和接受他所遭受的切肤之痛。不要对学生的自残行为进行评判,更不能对学生的自残行为进行惩罚。老师要向自残行为的学生表示关爱、支持与同情,集中精力看学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问他怎样做才能帮助他。
第四、合理地限定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坚持要伤害自己的学生做一些合理的限定,从而限制伤害的程度。例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地点、时间内,用限定的方法进行自残行为。制定这些限定可以让学生明白有好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进而最终慢慢克服自残行为。
第五、为自残行为提供替代品。为了帮助学生,老师要考虑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自残行为,是否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替代这种行为。帮助学生考虑当压力逐渐增大时,是否做些别的什么事情来获得解脱。例如用球拍使劲击球;捶打枕头或用枕头往墙上打等。通过这样行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用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排解自己的压力。
第六、父母的作为。为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父母需要主动参与到治疗计划中。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以满足孩子对爱、友谊、安全等的基本需求。另外,父母应主动去认识孩子的朋友,从他们那里通常可以及早了解到孩子的自残行为。
论文作者:李龙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心理问题论文; 心理论文; 医院论文; 个案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