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 孙陈铃 倪晓苏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 225300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干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12 月我院收住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 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护理风险干预实施前2013 年1 月到2013 年12 月收住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 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护理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事故例数、护理并发症例数以及风险总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2%、45.45%)对比上,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护理满意度情况的对比上,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达到95.45%,对照组仅为70.4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事故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护理风险干预;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008-02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较为危险的心血管类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威胁,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1]。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降低该病的死亡风险,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预防风险护理是非常必要的[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护理风险干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12 月我院收住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 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护理风险干预实施前2013 年1 月到2013 年12 月收住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 例作为对照组。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12 月我院收住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 例,其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龄在36~82 岁,平均年龄为65.54±2.63 岁。同时选取护理风险干预实施前2013 年1 月到2013 年12 月收住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 例,其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在38~80 岁,平均年龄为65.23±2.57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等临床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即一般护理,生命体征监测,饮食及用药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干预,主要的措施有:1)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的增强。对该组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疾病风险知识的学习,培养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以及防范措施,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2)急救知识培训。在平时的训练学习中,加强对该组护理人员应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突发危急情况的处理,包括危急值掌握、特殊药物的使用等。护理人员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风险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应对疾病突发事件。3)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培养护理人员与患者正常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具体护理中,要通过心理疏导、耐心安抚等手段与患者进行沟通和治疗,避免护患冲突,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氛围,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3]。4)护理记录和护理质量考核。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将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另外要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考核,逐步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情况和护理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主要有:护理发生的事故、护理中出现其他并发症等。而护理质量的评定由患者的满意度进行间接评定。评定的指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 检验(或者采用T 检验);对比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有很大差异,其中实验组风险总发生率为6.82%,而对照组达到45.45%,两组患者在护理事故例数、护理并发症例数以及风险总发生率对比上,均具有显著差异,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 所示。
3 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4],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风险高的特征,属于心内科急症,一旦发病很容易危及生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精细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发病监控的有效手段,也是减少该患者出现生命事故的重要策略。
为了更大程度的降低护理中事故发生率[5],减少医疗纠纷,做好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风险预防也就是护理风险干预措施的采取十分必要。这要求护理人员在对该类患者的护理中,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在常规的监测中密切详细的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随时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
护理风险干预措施[6]主要包括:1)护理风险意识的增强。
2)护理急救措施的训练。3)医患关系的良好处理。4)护理详细记录以及护理质量评价。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病情特殊且危重,需要具备通过以上风险干预措施训练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有效的护理风险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差错意外以及护理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7-8]。
本文研究也表明,通过护理风险干预措施的实施,总的护理事故发生率相比一般护理,从45.45%控制在6.82%,护理满意度也达到了95.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风险干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田焕,张鸿彩,殷安雯,等.舒适护理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9):1293-1295.[2]张红星,申明月,后梅,等.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663-4664.[3]林晓华,杨平,杨倩云,等.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4-15.[4]王墨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和稳心颗粒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5):831.[5]张春德.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5):25-27.[6]匡征南,李霄.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4):15-16.[7]张兴菊.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与保健,2015,(1):104-104.[8]胡碧云,胡葵花,罗坤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4,(10):335-336.作者简介:王立春,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论文作者:王立春 孙陈铃 倪晓苏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月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统计学论文; 实验组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月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