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出口论文,新经济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新经济”的概念众说纷芸,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信息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应用、知识创新为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特点的经济发展形态。
一、新的经济的主要特点
1.“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90年代初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几乎覆盖所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已经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身处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瞬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交通和航空运输的进步使人们的空间距离被大大缩短。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全球化也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各种离岸中心的大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和各种国内金融市场的日益融合,最终导致统一的无国界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突破尤其表现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及国际化和无国籍化的趋势。据统计,世界前200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指数平均已超过50%。
2.“新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新经济”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去寻求生存和发展。这种创新,如果按照熊彼特的理论,主要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主要指思维方式的创新,行为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后者主要指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给人类生活带来新的飞跃。
3.个性化生产将会代替批量生产。在“新经济”中,价值首先通过知识的应用而增加,知识流入各种商品的最主要形式是软件。由于生产方法越来越多地使用软件,物质产品也日益具有一些软件的特性。生产过程的绝大部分由计算机控制、多样化的费用趋于零,因此大量生产被多样化生产替代。在信息化生产中,少量生产的成本并不比大批量生产高,适合顾客个人需要的生产往往更加有利。这种根据需要进行生产的方式导致手工业结构和地区化生产的复兴,并导致顾客和供货者的新关系。
4.网络经济异军突起。进入90年代,由于因特网的出现,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网络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的延伸开始异军突起。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生产者、消费者、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经济行为都同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1995年全球上网人数只有1400万人,1999年达 17600万人,估计到2005年将突破10亿人。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虚拟银行也在悄然出现。
5.电子商务(EDI)呈非线性爆炸性增长。 网络时代掀起了一场新的营销革命,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正在崛起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产业,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入而广泛的影响。虚拟交易使谈判、签约、订货、支付、纳税等商务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信息交流对资金流和货物流起到组织作用。网上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零库存生产、零库存销售、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大大降低。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为380亿美元,1999年则增至980亿美元,估计到2003年可能超过1.24万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比重很快会超过10%。电子商务给传统的营销手段和营销理念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6.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信息业、通讯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信息以数据形式为载体,以光速压缩传输,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而且信息可以被合成,创造并对世界经济运行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经济”的出现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给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结构带来了明显变化。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商品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上升。1989年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17.6%,1999年上升到19.7%。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低技术产品的出口则逐渐下滑。“新经济”的出现优化了国际贸易结构,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对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新经济”和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其出口商品结构向何处去值得我们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出口额从1980年的19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949亿美元,出口额在世界排名第9,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见表1)。但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只要对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和出口总量的关系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商品基本上是“以量取胜”,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创汇,这显然与我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 按要素划分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单位:%
项目 资源 劳动 资本/技术
年份 密集型
密集型
密集型
1980 51.3 34.6 14.1
1985 51.2727.6 21.1
1990 25.6 36.4 38.0
1995 15.7 50.8 33.5
1999 11.6 48.5 39.9
资料来源:据《中国海关》历年统计计算。
1.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出口制成品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是粗加工品。到9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列前几位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玩具、钢材等,而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要素含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1998年我国出口总额1837.57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额404.9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4,而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出口额仅为65.6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30。 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原来存在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类商品的竞争,导致这些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创汇能力差。发展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寻求新突破的唯一出路。
2.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较低。我们用相对优势指标(RCA)来衡量, 基本公式:RCA =某国出口商品的平均比重/世界出口商品的平均比重。一般认为,RCA是反映贸易结构和贸易依存状况的指标,当RCA大于2.5 时,表明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当RCA小于0.8时,则表明该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的份额虽然有所提高, 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却有所下降。
3.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达国家整体出口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995年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达到47%,世界平均水平为42%,而我国在1996年才达到32%的水平。目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大约15年。(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工业制成品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而言,一国的工业水平越发达, 则后两类产品的出口比重越高。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后两类产品比重为27.3%,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也偏低,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比重要比我国高出一倍。(3)纺织品出口比重偏高。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5%—6%。目前发达国家纺织品出口比重在4.5%左右,而我国一直在26%徘徊。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比重应有所下降。
表2我国出口生产部门的RCA单位:%
产品分类
1978年
商品比重世界市场份额RCA
农产品
36.10.50
2.00
矿产品
17.10.50
0.70
劳动密集型
31.02.20
2.94
资本密集型
15.22.20
0.32
制造业
46.30.60
0.80
产品分类
1993年
商品比重世界市场份额RCA
农产品9.2
3.0 0.71
矿产品4.7
1.6 0.38
劳动密集型
56.8 17.4 4.13
资本密集型
28.8
2.1 0.49
制造业
87.9
4.8 1.14
资料来源:宋立刚,《贸易自由化与商品结构变化》。
4.出口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的工资正处于上调阶段,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大量运用高科技,在我国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则为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不仅性能良好,而且成本较低,使我国的产品逐渐丧失比较优势,贸易利益正在不断发生转移。
5.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由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不高,遭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案件与日俱增。先后有28个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调查,累计已达391起, 影响我国出口上百亿美元。1999年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39起,是全球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化工、钢铁产品是遭受国外反倾销的“重灾区”。反倾销案件的不断增加对我国“以量取胜”的外贸策略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6.我国高科技贸易发展缓慢。据海关统计,我国在1997年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技术产品仅占9.1%,而美国在80 年代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比重就超过20%。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的13%,是发达国家的1/3。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约为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仅占成果总量的3%。据统计, 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仅为30%,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另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子产品等少数类别,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进程。
三、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新经济”的出现使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面临重大的抉择,“以量取胜”的战略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不加大我国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我们将丧失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产品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因此调整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已成为重中之重。
1.传统产品、主导产品、战略产品相结合,使出口商品结构由低层化向高层化转变。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采取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并举的策略,科学合理地确立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支柱产品和战略产品,使其成为三大出口群,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 (1)增加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我国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占出口比重的70%以上,是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大宗出口商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传统产品仍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为了适应“新经济”下贸易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要淘汰那些在国际市场上萎缩、换汇成本高、失去比较优势的亏损商品,积极将新技术、新材料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和档次。通过输入新的生产要素,改变产品的需求弹性,使这些商品重新获得比较优势。比如像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绝大部分都是档次较低的服装,附加值极低、创汇能力差,一件服装好的也只能赚几美分,而像法国的名牌西服,一套就要赚上百美元。(2)大力发展机电产品。 我们要利用自身已有的一些优势,加大投资开发力度,提高机电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取优补劣,在广阔的世界机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3)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 使之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达4.76,而一般出口产品的带动度为2.5。我们要在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 附加值高、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实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2.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成为直接投资的主体,各大公司都纷纷利用自己的品牌去占领市场。名牌产品的需求曲线与普通产品的需求相比,在相同的价格下,有更大的需求量;同样的需求量时,名牌产品具有更高的价格。用品牌来扩大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竞争策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声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拓宽海外市场,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出口。
3.建立灵活的创新机制。我们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要积极推进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外贸公司要向大公司、大集团方向发展,寻求自身的优势,实现专业化和多元化,工贸结合、贸技结合,努力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R&D的力量,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
4.建立健全我国外贸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向我国的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我们要建立更多的咨询部门,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家咨询,提供中介服务等。比如美国出口鼓励措施中就有一条: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另外,还要为我国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和保险机制,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变革,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品,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我国也应该在当前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技兴贸,利用外需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