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正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正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公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正性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公正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人人都思考的现实问题。目前,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社会公正已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到效率提高和经济振兴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公正性,以及如何克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正现象,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本质

一般来讲,公正是指社会关系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统一。社会公正则是指从宏观上评价社会,调节社会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反映的是社会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上,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先进性。二是在政治上,广大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政治、社会、法律地位。三是在分配领域,要实行合理的社会产品分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成为一种激励机制,调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三方面的内容里,所有制性质并由其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是首要内容。因为,所有制性质、社会制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统一的程度,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法律、社会地位以及分配原则。

社会公正作为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里,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纵观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公正理论,无论是奴隶社会的等级主义公正理论,还是资产阶级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正理论,都是当时各阶级社会现实的反映,对当时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推动新的生产力发展,维护本阶级统治或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私有制社会里的社会公正,总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不科学的理论。资产阶级以维护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为核心的种种所谓等价交换的平等理论,虽说是历史上公正理论的一大发展,但它也只注重了效率的提高而没有注重社会公正的增进。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揭示了社会公正的本质即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变成了现实,使人类社会向真正的社会公正大大迈进了一步。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首先,在经济上,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改革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在此前提下:(1)全体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占有并使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2)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享有平等地劳动、平等地参与管理和进行监督的权利。劳动者之间处于平等合作、均等竞争的同志式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尊卑贵贱,上下有别的状况。(3)全体劳动者都享有按劳分配这一平等的权利,否定了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剥削现象,使一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对劳动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数量和质量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的、公平的尺度。

其次,在政治上,全体公民都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平等权利,都平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民群众通过选举和各种代表会议经常地、切实地、平等地实施自己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干预。人民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地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平等地享受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全体公民都有受教育、从事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及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权利,都有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和新观点、新见解的权利。允许不同学派和学术观点的存在与发展,并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此外,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在提高妇女地位,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使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大团结。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容很丰富,范围也很广泛,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本质体现。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也承认:“目前资本主义的主要对手,同时也是可能带来更大平等的制度,当然是社会主义。”①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在现实中的真正实现并非易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尚有待完善,劳动平等的权利尚不能充分实现,特别是分配领域里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陷入慢节奏、低效率的怪圈。实践证明,离开效率讲公正,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正。改革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体制,寻求一条真正加速实现社会公正的道路,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公正性

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寻求一条真正加速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主要调节者,包括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体制。它是实行优胜劣汰,平等规则的经济体制。它本身具有社会公正性。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的公正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的多元所有制。这一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或动摇社会主义的性质,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本质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正是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的国情极为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很不平衡,多种经济成份正能与这样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经济生活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率。

2.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公正性。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使实践的主体──广大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分出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以及在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里工作的雇员等等。虽然,劳动者分化的情况趋于复杂化,但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平等的政治、法律、社会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

首先,改革伊始,党就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终级目标。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可见,人民还是主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事业中始终如一的目标。

其次,在所有劳动者中,公有制经济结构中的劳动者还是占主体,是大多数。分化出来的其他经济成份中的劳动者,虽然居少数,但是他们因人而异地找到了他们各自发挥个人优势、聪明才智的场所。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部分劳动者在各自的工作环境中创造了较高的劳动效率,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再次,无论在哪里工作的劳动者,在政治、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平等的地位,享有劳动者所具有的各种权利。

3.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的公正性。从理论上来说,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它使不同经济成份的所有者,通过相应的分配方式,各自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调动起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提倡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这确实是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从实践来看,这一分配制度在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实践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改善起了积极作用。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体制中的“平均主义”,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体现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4.市场经济共性的公正性。首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的共同的文明财富已被实践所证明,它是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机制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应该说,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利用的经济模式,并不必然与社会公平构成对立或冲突,相反,它的高效率正是以相应的公平作为前提的,没有竞争、交换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公平,便没有市场经济及其高效率。”②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市场的竞争性和平等性的特征。市场的竞争性来自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机制。利益差别的实现,通过竞争判断优劣,确定利益归属,既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又能达到自发调节的作用。平等性即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形式给予社会承认。这种平等性是以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它否定了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和等级,为消除腐败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能促进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流动。

其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的现代化,对法律调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的法制,有了健全的法制,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实现就越有保障。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包含许多社会公正的特征。在一定程度,可以说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向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迈进了一步。

三、新形势下克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思考

我们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公正在更高层次上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证。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又出现了新的不公正现象。其特点是收入过分悬殊与局部平均主义并存;利用职权贪污腐败等特殊的不公正现象严重。收入分配不公正不合理,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社会安定和生产的效率。那么如何在提高效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前提下,解决分配不公,保证社会公正呢?

1.三次分配的总体思考。所谓三次分配就是对社会财富按经济、政治、伦理原则分三次进行分配或调节。具体来说,第一次按经济上公平的原则进行,坚决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即劳动者按其劳动支出获得报酬,投资者按其资本获得收益。这次分配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执行。目的就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第二次按政治上公平原则进行,即国家作为调节者对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分配,这是一种社会强制执行的规则。主要是通过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税收政策,对财富和收入进行调节。第三次按伦理道德原则进行,主要是靠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同情心、自动捐助,或有组织地发起赞助活动,扶持社会教育或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帮助老、弱、病、残者。

这三次分配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第一次分配只在经济领域里进行,为第二、三次分配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第二、三次分配又为第一次分配作社会保证,使第一次分配能长远地进行下去。第一次分配不允许政治、伦理上分配原则的干涉,否则就会出现低效率。第一次分配又不能离开第二、三次分配,否则会出现收入过分悬殊或两极分化。

由于经济活动本身,在市场过程中,不存在分配机制,因此,市场运行是高效率的;经济活动之外的再分配机制为经济活动的高效率提供了条件。高效率反过来又能为社会公正提供真实的保证和提高社会公正的水平。这样一种分配思路,也许是一种既促进效率提高,又保证社会公正的恰当思考。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彻底惩治腐败。消除腐败需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腐败产生的土壤与气候,这是最根本的。但是,扼制腐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加强法制建设。一是要从严立法。当前我国廉政立法还不够系统、完备,应急性的对策还不多,可供长期使用的立法少;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少,这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需要加快立法步骤。二是要从严执法。执法时“看面子”、“托人情”现象不仅是腐败的表现,更严重的是助长腐败行为的蔓延。因此,必须严格执法,加强检察、公安、法院等执法机构的力量,强化执法手段,提高执法的素质,在执法时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良好外部环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作用很多,其中包括对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作用。这里要指出的有两点:第一,只有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广大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等等社会公正性。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属于意识领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人们跟上形势转变观念。一是教育人们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有充分的认识,要把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与非法经营、非法“致富”区别开来,把残存的平均主义与公平区别开来。二是教育人们把“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与收入悬殊区别开来。三是教育人们要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市场经济是向效率倾斜的机制,但并不必然带来两极分化。四是教育人们逐步树立法制观念,走上以法治国的道路。

注释:

①(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②《哲学研究》,1993年第10期,第23页。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正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