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医医院 425000)
摘要:目的 研究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用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科接诊的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病患者102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实验组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法,对照组采取加压钢板疗法。观察两组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术后引流量与感染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的关节恢复时间为(11.4±1.7)w,明显比对照组的(18.7±2.1)w缩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感染率为5.88%,明显比对照组的23.53%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积极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病患施以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肢体功能活动度,促进手术创口愈合。
关键词:四肢创伤骨折;疗效;骨不连;带锁髓内钉固定
对于四肢创伤骨折病患来说,其发生骨不连的概率并不高,但患者在发生骨不连的情况之时,多伴有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1]。目前,加压钢板乃本病患者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创伤大,且不利于患者术后骨折创口的愈合[2]。近几年来,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疗法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为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病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对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法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已确诊的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病患102例,就诊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奇偶数字分组的方式,对102例病患进行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51例。实验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21-47岁,平均(34.6±5.3)岁;病程为7-21个月,平均(13.8±2.1)个月。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20-46岁,平均(34.3±5.2)岁;病程为5-21个月,平均(13.9±1.8)个月。比较两组的病程与就诊时病情状况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法[3]:麻醉成功后,于骨不连位置做一直行切口,长度为8-12cm。逐层切开皮肤组织,让骨不连部位充分显露,然后再修整、处理骨不连端,并对已经萎缩亦或者是增生、变性的组织和骨膜进行有效地切除,同时对肥大亦或者是硬化骨进行规范化的去除。待打通髓腔之后,再采取四肢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的方法,对患者施以髓内钉固定治疗。取异体骨和自体髂骨,对患者的骨不连部位进行混合打压植骨处理。按要求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对照组采取加压钢板疗法:取常规手术体位并做好麻醉工作后,再选择患者的骨不连部位做直行切口,长度为15-28cm。逐层分离皮肤组织,使骨不连部位充分显露,然后再修整处理骨不连端,同时对萎缩亦或者是增生变性的组织和骨膜进行彻底的切除。待将硬化亦或者是肥大骨进行充分的去除之后,再行打通髓腔操作。选择长度适宜的加压钢板,规范化的对患者施以四肢骨折干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并对患者的骨不连部位实施混合打压植骨处理。逐层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统计感染发生者例数,并对如下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术后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关节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感染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感染发生情况
实验组中共有3例病患在术后发生感染不良事件,占总比例的5.88%;对照组中共有12例病患发生感染不良事件,占总比例的23.53%。实验组的感染率明显比对照组降低,组间差异显著(X2=6.3310,P<0.05)。
2.2 比较关节恢复时间
观察发现,实验组的关节恢复时间为(11.4±1.7)w,对照组为(18.7±2.1)w。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缩短,组间差异显著(t=19.2951,P<0.05)。
2.3 比较其它手术指标
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为(108.9±5.1)ml,明显比对照组的(125.3±7.6)ml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0.5±1.8)cm,比对照组的(22.4±2.9)cm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比较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下表1。
3 讨论
临床上,骨不连也被称之为是骨折不愈合,此病的发生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肢体关节功能,同时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有报道称,大多数骨不连病患都伴有疼痛症状,可严重影响其生理与心理健康,所以妥善处理骨不连对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与促进肢体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加压钢板乃骨不连病患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感染发生率高,预后效果差。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法在我国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除了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术后骨折创口恢复迅速以及预后效果良好等特点之外,还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发生感染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术后引流量[4]。相关研究发现,和加压钢板疗法相比,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方案更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比如: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以及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5]。此次研究中,实验组采取了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法,对照组采取了加压钢板疗法,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感染率、手术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关节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比对照组更低,两者之比为:(108.9±5.1)ml vs.(125.3±7.6)ml,组间差异显著(P<0.05)。
总之,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方案,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病患施以手术治疗,可显著减轻其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发生风险,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岚,尹倩,洪世顺等.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术后骨不连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医药前沿,2016,6(15):163-164.
[2]杨娇.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6):65-66.
[3]梅永林,刘波.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58.
[4]张振中,侯瑞青,沈静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8):1345-1347.
[5]骆永锋,龚劲纯,吴俊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193-195.
论文作者:吕武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实验组论文; 术后论文; 创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病患论文; 关节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