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导论文,基石论文,先进文化论文,科学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2)02-0013-03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与旗帜,是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讲到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时,特别指出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 的前沿。”因此,深刻认识并正确把握科学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重大的 理论价值,同时对实践“三个代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内涵上,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 态的复合体。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历史过程的积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定的文化 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发挥反作用。大 千文化中,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精华与糟粕之别。先进文化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它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的鲜明特征。
先进文化的主要构成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或者说,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文精神和 科学精神。人文文化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及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它包含着人们对人生理 想、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信、道德的赞颂,体现于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
什么是科学文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文化的历史不如人文文化那样渊源久远,它只是近 代科技革命实践的产物。16、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 进,相对独立的科学文化系统逐渐形成。科学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思 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几个方面。科学知识是人们从事科学劳动的基本产品,表现出人类对 自然界在某一历史时期所达到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它是构成科学文化的基础,离开科学 知识,科学文化也无从谈起。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是科学文化的第二层内涵。它是科 学家在认识、探讨复杂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其主 要特征是理性思维,如逻辑的、系统的、实证的等等。科学文化的核心内质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发展的一种精神 气质。虽然也有不少人试图给其下定义,描述过它的特征要素,比如普适标准、公有主 义、客观态度及理性怀疑等,但任何精确界定的努力恐怕都难免是学者的徒劳,因为它 的本质决定了它是难以被清晰界定的。当然,这并不妨碍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认 为,科学精神最根本的特质,就是唯实、求真,或者说就是实事求是。许多对科学精神 的特征描述或要素界定,其实都不难从唯实、求真中派生出来。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或各有侧 重,但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则是沟通、互补的,共同的目标指向就是真善美的理 想境界。因此,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马 克思主义,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就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精致结合。它既体现了有 科学基础的人文精神,又代表了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科学文 化与人文文化结伴相随,如车之双轮,推动历史前进,如鸟之两翼,促进先进文化飞升 。
二、功能上,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
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在先进文化的体系中,发挥什么功能 ,怎样发挥这些功能呢?
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时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笔者理解,这里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这里说的“革命的”力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两种,即作为生产力意义上的基础 性和作为思想解放的先导性力量。20世纪30年代,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也明确指出: 科学影响人类社会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并在更大程度上 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如果说,在 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在世的时代,他们的这些看法还带有先哲超越凡人的预见性的话,那 么,在科学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世界的当代,就是普通社会公众,也能感悟到“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科学的 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了先进文化的基础框架,科学的创新理念、价值取向代表了先进文 化的活跃前沿。如果说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人文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的话,那么,科学文化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
科学文化其所以在先进文化体系中,能发挥基石和先导的功能,是因为科学文化具有 以下特性:
一是真理性。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结晶,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不竭 进程。19世纪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 化发展的客观的辩证图景,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科学来源。科学不承认真理以 外的任何权威、偶像或教条,它总是直面现实,力求符合客观实际。牛顿在经典力学中 毫无疑问代表真理,但伴随科学认识向微观和宏观世界的不断深入、拓展,牛顿力学在 这些层次中的地位就被量子力学、相对论当然地取而代之,因为在这些领域,它已不代 表真理。
二是开拓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科学不承认绝对的、 终极的真理,开拓、创新,既是科学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科学自身的生命。科学家停 止了开拓创新,不能与时俱进,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终结了。科学总是不断开拓新的疆界 ,利用已知,创造新知。在此过程中,以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不断丰富完善人的世 界观,并产生新的价值观念。上世纪初,伴随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诞生,人们对世界图 景的认识比牛顿力学时期更接近客观实际。在社会观念系统中,绝对化、确定性逐步让 位于相对性、不确定性,等级对立观念逐步为宽容、对话所取代。到20世纪中叶,随着 系统论、生态学等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从单向征服转向相互依存,在人文社 会领域,也由线性、排他的发展观走向系统、多元、兼容的全球视角。回顾世界各国近 现代发展历程,伴随科技革命而生的理性、规范、批判、创新、效率、公平、宽容、协 作等价值观念,一直是推进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变革的基本文化因素。由于科学技术作 为第一生产力所具有的革命性、开拓性作用,伴随科技创新的先进科学文化观念不断涌 现,从而成为先进文化的引导力量。
三是开放性。科学文化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原则和科学活动的国际 性要求两个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对象都决定了科学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其 对象是整个客观世界,基本的自然规律不会因地域而形成差异,因研究者的个人特点或 社会属性而改变。科学活动是最有必要、也最有条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人类活动领域 之一。如果说民族性、地域性是人文文化固有的优秀禀赋之一的话,那么今天的互联网 、多媒体技术又为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文化的多元性、个性化提供了手段、方法。
四是人文性。科学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理性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科学文化中无人 文因素。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的误解。其实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本身就 蕴涵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活动中也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人格力量。科学 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活动,所以科学与价值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伽利略、哥白尼的 发现,把人从上千年的神权桎梏下解放出来,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得以从权力的宝座走 向平民,广播电视传媒和因特网的应用更使亿万公众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获享 教育的权利,今天的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努力关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家在实证求真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思 想情操和高尚人格,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瑰宝。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作为一 流人物,她的人格比她的才智成就对世界的贡献还要大。他自己在获诺贝尔奖时的演讲 以“我的世界观”为题。他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 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 本身——我把这个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 以便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当然人文文化对科技界和科技进步的滋养与引导作用也是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科学 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打开天堂之门为人类造福,也可推开通向地狱之门。科 学家也是普通的人,其价值观、人生观也不是超然于世的。核武器造成的毁灭、生态环 境恶化造成的灾难、网络文明的负面作用、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应用对人类伦理的挑 战,如此等等,已向科技研究发出了预警,呼唤人文价值对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和导航, 呼唤理性与道德的结合。我们必须将现代科学技术纳入人类持续生存发展的价值体系, 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具有亲切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使科学文化 与人文文化珠联壁合,共同构筑人类理想的家园。
三、现实上,亟待加强科学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类文明史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凡是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能较好地结合,并获 得社会褒扬的时期或国家,就出现昌盛、繁荣;反之,则走向落后、衰败。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是众所周知的正面例证,我国清朝从康乾盛世走向长夜无歌的悲哀则从反面给出 了证明。进入新千年、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已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中 国人的肩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 话中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中,一个亟待加强、而又尚未引起社会应有重视的任务就是对科学 文化的重视、宣传和普及。一个时期以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似是商业时尚,垮桥断 路的豆腐渣工程多得见怪不惊。更有甚者,居然有高级干部找巫婆神算占卜相面,大学 校长也跟随鼓吹水可变油,“信息茶”、“信息面”曾是上万人抢购抢吃的神丹妙饮, “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也曾在中国大地上猖獗一时。这些在社会主义文化海洋中的逆波 暗流,除必须用法制的力量严厉打击以外,还得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涤 而荡之。
为什么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中,会泛起这些不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文化沉渣呢?笔者 以为有以下四点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正处在急迫而深刻的转型时期。面对由计划向市场 的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农业、工业文明向信息、知识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许多 人因观念和能力上的不适应,造成了茫然甚至恐惧,为愚昧迷信行为泛滥提供了群众基 础。二是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古代虽有过引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发源于西 方,我国未直接经受科学革命的冲击,接受科学文化的洗礼,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比 较缺失科学精神的因子。三是认识上的偏误。今天的中国,在理论上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是世界少有的。但是,且不说实际的重视程度如何,就是在理论上也有偏差,即基本上 只从生产力、财神爷的角度在看待科学技术。这种对科学技术只见物质、不见精神的片 面理解,使科学文化没有应有之地。四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长期割离。世界本是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人类先进文化就是对整个世界认识和 实践的产物。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自然科学界,出现了对愈来愈窄的领域知晓愈 来愈深,而对愈来愈宽的领域懂得愈来愈少的科学家,他们对人文和社会责任或是漠视 不睬,或是无力承当;在人文社科界,也出现了不少对当代科技进步或是因生畏而远避 ,或是好引用而不知其然的学者专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我国2001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结果,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群比例仅为1.4%。
当前,要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倡导科学文化,发掘科学文化的实 践价值,重视发挥科学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针对前述现象和原因,做好以下几 点是必要的:一要深化认识。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进步的作用,既要发挥它作 为第一生产力的物质威力,也要发挥它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功能。二是科技界要把提高 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真正视为己任,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特别是还要 重视弘扬科学精神,因为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 性。”三是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党政部门,在做文化工作时,要有宽阔、前瞻的视野, 不要把先进文化建设仅局限于文艺、戏剧、影视等方面,要把科学文化纳入自己的工作 范畴。四是从中、高等教育开始,就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从学 生时代起就消弥历史遗下的鸿沟,搞好这项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