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科学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6)03-0066-03
一、当前我国外需和内需的状况
(一)进出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GDP的三大内容中,投资增长25%,消费增长13%,但总体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净出口顺差近400亿美元,而2004年上半年贸易逆差为68亿美元。具体数量指标是进出口总额6450亿美元,比2003年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增长32.7%;进口3027亿美元,增长14.0%。而且,截止到2005年9月,我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同时,7月份人民币升值2%,会进一步促使贸易顺差,使贸易顺差有扩大的趋势。
(二)投资
虽然与2004年同期数据比较,投资速度的确在回升,其中,1~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1~4月增长25.7%,1~5月增长26.4,1~8月增长27.1%。但是,如果联系去年同期受宏观调控影响,在4~8月短短5个月时间内投资增速就连续下降了16个百分点的事实考虑,应该说目前这种字面上的“反弹”与去年同期基数大幅走低有着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投资的同比增长主要是去年的低水平的一种滞后表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约1/4的房地产业投资,从2005年1~4月的27.8%降为1~8月的25.3%,并首次低于总体投资增长水平。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趋于下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下降趋势,1~5月下降0.8%,1~6月下降3.2%。而且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950家各种类型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份报告亦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工业企业库存增加,效益增幅明显下滑,企业投资意愿趋于平缓。”
(三)消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4、5、6月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环比分别下降0.3%、0.2%和0.8%,CPI走势偏低。
而且从类别上看,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服装、交通和通信类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食品、烟酒、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涨幅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下降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疲软。
据上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即在GDP的运行中,投资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消费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净出口的贡献率依然很高,贸易顺差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及对策
笔者认为,虽然贸易顺差短期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长期来看,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贸易顺差并不能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过大的贸易顺差并不一定是好事,其产生的负面效果比较大,折射出的问题也比较多。
首先,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促使中国外贸依存度较大,从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在危险。最近几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年年攀高。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引自《中国信息报》2005年8月5日的《专刊导读》网页),而美国、日本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78%和85%。
其次,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可能成为国内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一个信号。过高的贸易顺差同时折射出另一个重要信号,即内需不足。作为经济大国,无论从经济的长远发展考虑,还是从经济安全的角度考察,国内消费都应该占主导地位。而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达到了70%,这就折射出我国内需存在着较大不足的客观事实。同时,过高的贸易顺差还折射出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不够合理的地方,某些行业的产能存在过剩。
周小川在2005年10月5日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到:“对大国经济而言,更为重要的方面往往是国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大国经济的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往往远大于汇率的作用。”这无疑表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得从国内需求上做文章。但是具体来讲,消费是中国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增长动力,尤其是占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的消费,因为农村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存在巨大潜力的、还没有完全启动的市场,如果农村市场活跃起来,无疑将带动投资,而且使投资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将进一步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从操作上讲,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思路。
(一)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要靠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各个阶层收入的比较中,农民的收入比较低,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人均资本存量,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问题,可以借用Ramsey-Cass-Koopmans模型来分析。
假设某一地区在时间段t的人口总数为L[,t],劳动的有效性为A[,t],资本为K[,t],在任一时间,经济中有一定的资本、劳动和知识,而这些要素需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1)式给出了k[,t+1]和k[,t]的关系,如果假设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k越大时农民的劳动收入占产量的比例越大,根据Ramsey-Cass-Koopmans模型,k[,t+1]和k[,t]可能会出现下图的关系:
其中k[,1]、k[,3]是稳定的。如果k从距这些点不远的地方开始,则k将收敛于这些点。k[,2]是不稳定的。如果k从稍低于k[,2]的地方出发,则k[,t+1]均小于k[,t],则k收敛于k[,1]。如果k从稍大于k[,2]的地方开始,则k收敛于k[,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如果要想提高农民收入,简单地投入资金是不够的,很有可能会出现短期大量资本投入和人均资本的提高,但是长期人均资本还是不会有较大的提高,还是会回到以前的状态,正如上图中k从低于k[,2]的地方出发最终收敛于k[,1]一样。那么怎样才能使较低的k[,1]跳过陷阱k[,2]增加到较高的k[,3]呢?
目前,农民的收入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耕种及副业收入,另一类是其他收入,例如进城务工、转移的财政补贴等。对于第一种情况,本质上取决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目前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由于收入低,农民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就少,从而很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容易形成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到,农民收入的提高,最终还得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实现,为了突破这个贫困陷阱,必须借助农业以外的力量,也就是说目前要努力增加农民的其他收入,以这些收入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同时也带动农业的投入。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好的一个办法是让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到城镇去获得收入并且生存下来,使转移出来的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市场的需求者,留下的农民也会有更多的土地资源。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支持,单靠市场的作用很难实现,所以政府需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农民进入城镇的各种障碍和歧视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民也成为城镇的主人,脱离贫困。
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更高的利润,由于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农业,劳动报酬也普遍高于农业,所以外界的资本很难流向农业,而且从农村中走出去的农民一旦富有了,其资本也不会流回到农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政府要增加对农业转移支付的财政补贴。财政支持则主要包括粮价调整、税费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等,这些因素中,尤其要注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建设投入和科技投入,因为这些补贴可以促使农业走出贫困型陷阱。其次,要保证一大批农民的双重身分角色。也就是说要让一部分农民并不迁移到城镇,又能从城镇中获取一定的收入。其他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才能向农业辐射,使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回到农业。再次,加大农民组织的建设。农民收入较低,主要是由于其劳动产品价格太低,组建农民组织并且增加其控制力,可以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把较多的环节和利润留在农业内部。
(二)调节中高收入者消费结构,提高消费率
中高收入者是我国目前的消费主体。笔者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国内消费不足的同时,出国旅游等国外的一些消费数量却在增加。这就说明我们应该注意调节中高收入者的消费结构,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发展消费中的服务消费,特别要强调发展其中的最终消费部分。
服务业的结构之一是可划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人们容易出现忽视最终产品的倾向。发展服务业已渐成共识,但是,偏向物质生产的思维使一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发展那些支持生产、流通和能出口(如call center)的服务业,而不是最终消费的服务。商业、运输、金融多数是为生产、销售、投资服务的,是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其中一小部分是最终消费;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则主要是服务业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通信大约是一半一半。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环节比较薄弱,但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应该把消费的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统一起来。
标签:农民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科学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贸易顺差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