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C层厚度对焊接可靠性的影响论文_陆双凤

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463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微型电子封装器件在各个领域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虑到铅对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恶劣影响,无铅焊料的使用已经成为趋势。

关键词:金属间化合物;IMC 厚度;可靠性

一、PBGA 有限元分析

(一)建立有限元模型

以 PBGA 为参考对象,建立二维模型,由于结构和受载荷的对称性,取一半模型进行建模,并考虑平面应变的情况。模型包括:PCB 板、铜盘、芯片、基板、IMC 层、焊料球、环氧塑封材料 7 部分组成。模型如图 1 所示,焊点、铜盘、IMC 层详细结构如图 2 所示。

图 1 二维 PBGA 有限元模型

图 2 焊点局部放大图

(二)材料属性的设置和单元类型

采用统一的塑性 Anand 本构模型来描述焊点的材料属性。PCB 板和基板为正交各向异性的弹性材料模型。

金属间化合物 IMC 层视为一种 Cu 6 Sn 5 材料,假设为线弹性材料模型,其参数为表1 所示。其他各部分材料属性见表 2所示。线弹性和弹塑性材料选用 PLANE182 单元,焊球采用的是粘塑性材料模型,采用 PLANE183 单元。

表 1 IMC 层的模型参数

表2PBGA 各材料参数

(三)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

由于模型的对称性以及实际受力情况,模型中x=0 处的边界条件设置为约束所有节点在 x 方向的位移。将 PCB 板底面的中心点设置为参考原点,约束其所有方向的位移。对模型中所有节点施加相同的热载荷,忽略 PBGA 内温度梯度的变化,初始温度参考室温 25 ℃。温度载荷 参 照 美 国 ML-STD-883 军标,温度范围为–55~+125 ℃,见图1,选取四个周期数据进行分析。

图3温度循环曲线

二、结果分析

无铅焊点在周期性的热载荷循环作用下,其内部应力应变也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其中芯片边缘的下方的焊点塑性变化最大、最容易发生疲劳破坏,此点为关键焊点。这是由于在热循环时,焊点周围材料变形位移值不同,且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焊点周围承受拉压应力应变与剪切应力应变,循环结束后积累了大量的塑性应变。芯片与周围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近 10 倍,因此芯片边缘下方的焊点比其他位置焊点的塑性应变值更大。关键焊点为焊点群的薄弱环节,疲劳裂纹容易产生并扩散,最终导致焊点失效。在热循环载荷作用下,不同厚度的 IMC 层对于关键焊点位置没有影响,均是位于芯片下方的焊点上,关键焊点出现在基板与铜盘的连接处的右上角。选取关键焊点的右上方进行受载历程后处理,此处积累的塑性应变最大,最易失效。整体及关键焊点的等效塑性应变云图见图 4、图 5。

图 3等效塑性应变云图

图 4

膨胀系数逐渐增加,最终接近于焊料的热膨胀系数,在高温保持阶段,Mises 等效应力值急剧下降。当温度下降时,则会出现应力松弛。在低温保持时,其 Mises 等效应力值缓慢减小。

图2关键焊点 Mises 等效应力-时间曲线

关键焊点的等效塑性应变与时间的变化如图 3所示。等效塑性应变随着循环载荷的周期呈现周期性变化,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等效塑性应变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积累量也逐渐增加。对于关键焊点内的等效塑性应变的分布图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最大等效塑性应变随着 IMC 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大。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升温阶段关键焊点等效塑性应变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大,与时间无关。分析 Mises 等效应力与等效塑性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关键焊点在高温和低温保温阶段表现为弹塑性力学行为,在升温和降温时表现为蠕变力学行为。

图 3 关键焊点等效塑性应变-时间曲线

(二)关键焊点的可靠性分析

经过计算,得到 IMC 层厚度不同的焊点的寿命,当 IMC 层的厚度增加时,焊点的寿命随之逐渐下降,通过对 IMC 厚度与寿命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当 IMC 层的厚度增加时,焊点的寿命随之逐渐下降,通过对 IMC 厚度与寿命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热循环载荷下,由于 PBGA 器件各层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造成各层材料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随着 IMC 层厚度增大,其弯曲变形时的截面惯性矩增大,使得弯曲挠度减小,IMC 层整体的柔韧性降低,从而与焊点之间的弯曲切应力增大,IMC层与焊点接触边角处的等效剪切应变和等效塑性应变增大,造成焊点疲劳寿命值减小。

三、结束语

IMC 是由于焊料中的锡元素与被焊的金属元素的互相扩散、渗入生成的一层金属薄膜。然而在封装器件服役的过程中,IMC 层会随之生长,增厚。且 IMC 层的厚度对焊点的疲劳寿命、韧性、抗剪压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几乎决定了电子封装器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肖革胜,杨雪霞,李志刚,等.Sn-Ag3-Cu0.5/Cu 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行为对 PBGA 焊点热疲劳可靠性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42(11):2315.

[2]杨雪霞,晋艳娟.基于纳米压入法研究 Sn3.0Ag0.5Cu焊点金属间化合物的应变率效应[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6,45(6):1483-1487.

[3]王建华,孟工戈,孙凤莲.SAC305/Cu 微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速率[J].焊接学报,2015,36(5):47-50.

论文作者:陆双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IMC层厚度对焊接可靠性的影响论文_陆双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