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战争与革命——俄国的1917》一课的思考、创意、困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创意论文,困顿论文,一课论文,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常说课,有课前预设型说课和课后反思型说课。在此,我只是就本课的思考、创意、困顿等做一些简单诠释。
第一,这一节课的历史地位和学习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十月革命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事件。1917年,俄国先后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陡然改变了俄国历史的轨迹;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和进程;奠定了后来近一个世纪的世界历史模式。
其次,十月革命是一段交织争议的热点。没有哪个问题像十月革命这样充满着认识的冲突。如何在坚持主流意识前提下,通过接近真实的历史让学生理解这段往事,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困难。
再次,十月革命是一道充满思辨的命题。如何在貌似常规的历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诸如十月革命到底该不该发生,等等,不仅有助于拨乱反正,而且有助于思维训练。
第二,这一节课的创意和整合资源是充分考虑学情的
上课的这些学生是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即将进入高三文科(3+历史)班的学生。一般而言,十月革命一课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高中阶段也学习了相关的俄国历史。因此,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前设性知识储备的。而作为加试历史的同学来说,学习历史的态度较认真,程度较深入,基础较扎实。适切的知识延展、思维拓展,乃至通过有争议问题的解析,对滋养敏锐的历史感和灵活的思辨力是十分必要的,也为solo论文的写作提供一个实证性案例。
第三,这一节课的目标定位是着眼于学生行为变化的
认知领域:重温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基本概况;理解两场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与战争的内在联系;掌握从纵向长时段和横向大空间中认识十月革命发生原因与影响的技巧。
方法领域:从十月革命的发生中,破解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定性和复杂性的辩证分析方法。进而领悟对历史事件多点联系、多元认识的基本思路。
情意领域:从列宁的历史抉择中,感知伟人的政治智慧;从俄国后发现代化和十月革命的意义中,感悟历史的内在魅力。在众说纷纭的赞誉和诋毁下,保持独立理性的价值判断。
第四,这一节课的核心是要把握贯穿全过程之灵魂的
我认为,一节课要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我把“战争与革命”作为这节课的灵魂,有了这个灵魂,就有了下面的几点处理:
知识重点——战争与革命;结构难点——战争与革命;思维结点——战争与革命。
以“战争与革命”这个核心关键词去整合知识、设计流程、生成问题、统摄全局:
以“战争与革命”为灵魂,使离散的知识“形散神聚”;
以“战争与革命”为灵魂,使迷茫的疑问“迎刃而解”;
以“战争与革命”为灵魂,使历史的逻辑“跃然眼底”;
以“战争与革命”为灵魂,使教学的流程“顺畅通达”。
一节课一个灵魂,就可以把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变为诠释这个灵魂的“有机素材”。
第五,这一节课的流程是要顾及历史与认知共振同步的
从“国歌变化”对接战争与二月革命、战争与十月革命——重在短时段叙述历史现象。
从“苏联解体”链接俄国特殊的后发渐进的现代化之路——重在长时段透析历史源流。
从“列宁智慧”转接十月革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意义——重在跨时空理解历史事件。
从“往事钩沉”暗接十月革命后苏联探索及其兴衰成败——重在生成未解的历史疑问。
第六,这一节课在设计中是有矛盾困惑和解决策略的
其一,如何处理诸如“规律”“必然”等理论问题?由于历史所具有的过往“昔时性”特点和现实“借鉴性”需要,历史的“应然”总是向教育的“实然”让步,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规律公式化”。当我们在强调“必然”的同时,不假思索地将其基点建立在“驯服偶然”的暴力逻辑中。“偶然”的丰富性被“必然”的暴力逻辑所取代,“必然”带上了炫目的光环。
其二,如何解释列宁在革命前后的一些非常行为?比如,与德国间的秘密关系,煽动民族地区从俄罗斯分裂出去,解散民选产生并且合法的立宪会议,等等。经过反复推敲,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条的!马克思在1877年写给《祖国记事》编辑部的信中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或许,我们教材上的许多自以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恰恰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至少是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而俄国革命到底该不该发生,我除了从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析之外,突然想到了列宁本人的许多论述,而这些论述本身就告诉人们,十月革命的发生是有偶然性的。
至于说,列宁的那些非常行为,我觉得一个历史老师不要怕讲真实的历史。但是,一个历史老师为了可持续地讲下去真实的历史,就要有一点政治智慧。在科学性和政治性,历史意识和国家意志之间,寻找平衡点。我非常想把真实的列宁讲出来,我必须要有历史工作者对待历史的虔诚和良知,谁也不能阻挡我!但是,又要服从于“主流意识”“国家意志”。怎么办?刚才在教学中“列宁的政治智慧”一词,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包括本课结束的那句话“有天国吗?天国在哪里呢?”实际上都反映了我对历史的不解和对现实的愚钝。说实在话,这样的“创造”过程是非常痛苦和磨人的。
这是一节以我为主,以讲为主,基本上是一讲到底的课,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活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含量太大,很少有活动的时间;二是思维密度太高,很难让学生企及。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我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我以为互动的表现形式有显性的——有形、有声、有问、有答;也有隐性的——心动、情动、神动、思动。有些内容适合于前者,有些内容适合于后者。要因情况而异,要因学生而异,要因内容而异,要因课型而异。不顾上述实际,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实际上都是形而上学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这种观点绝非为我这节“败笔”的、没有师生互动的“缺欠”寻找理由。实际上,这节课的问题很多,请各位专家和一线教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
注:《<战争与革命——俄国的1917>教学实录》一文请参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第10~14页。
标签:十月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