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论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论文

本期特稿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特约主持人:陈秉公教授

主持人语: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本刊邀请部分会议代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家、一线思政课教师谈一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精辟透彻,是办好思政课的纲领性文献和科学指南。

对于水泥工程技术信息化而言,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分别是综合管理信息化、工程管理信息化以及质量安全信息化,三者与数据库的关系如图1所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史无前例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己经到来,全球化、智能化日新月异,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剧烈震动和变化——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新时代要有新的伟大理论指引——这就是每日每时都处在创新和建构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有科学的传播途径和育新人的方法——这主要就是开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毋庸讳言,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新“范式”探索和建构,系统回答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如:怎样概括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范式”?怎样揭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特质和新特点?怎样总结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规律和新原则?怎样概括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怎样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怎样揭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理想模式和培养方式?怎样创建和阐释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深层理论?……一般而言,在任何领域观念都具有“占先性”。要有先进的教学必须有先进的教学思想;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不仅要亲为教学实践,而且要在教学理论深处耕耘——研究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基础,并产生原创性的系统理论突破和建构。毫无疑问,今日中国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这些创新和建构。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注]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9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19/c64094-28361550.html. 思政课教师要不辜负伟大时代,就应当站在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前沿,走向教学理论的深处,创新教育教学理论,扎实提升教学质量。

特约主持人:陈秉公 ,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首届百名“两课”优秀教师。

认准课程定位,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

陈秉公

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并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铸魂育人。[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学习习近平讲话,最重要的是认准思政课的课程定位,掌握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一、深刻认识思政课的课程定位

大学教育包括两类课程,一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二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是从学科和专业角度教授学生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则是教授学生做人的理论、价值和知识,在我国,“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大学的“两类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课程的完整体系,但还应区分这“两类课程”的差别:“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根基,它应使大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各种“专业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它应使大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讲授“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是重要的,否则大学生不能成为合格的“某一种人”;讲授“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是更为重要的,否则大学生不能“成为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影响中国的现代,也将影响中国的未来。因此,学习习近平讲话,首先要明确思政课的课程定位——“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课程性质决定思政课必然具有独特的教学规律。只有掌握教学规律,才能讲好课,提升教学质量。回顾自己54年教学实践和经验,初步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如果要完整地翻译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法庭口译员不能忽略说话者的肢体语言。有些肢体语言具有文化特性,需要译员的解释。比如南非人用大拇指表示数字“6”。在回答“你有几个孩子?”这个问题时,说话人可能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这么多”,表示其有6个孩子。如果译员没有对其肢体语言做出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是不能理解其意思的。

(一)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

“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主要指应努力建构“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我国思政课内在包含“一体化的两个方面”——“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为学生发展需要服务”。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体化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缺一不可。这不仅是由思政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关系理论所决定。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社会”内在统一论。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50页。 。依据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关系内在统一论,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必然内在包含“一体化的两个方”——“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为学生发展需要服务”,并使这两个方面有机融合为一个教学内容整体。这个问题,在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材内容体系”)时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是,由于“教材内容体系”主要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普遍性和完整性,不可能过多关注具体性和特殊性(不同性质的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具体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还要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来解决,即通过教师建立一体化“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为学生发展需要服务”的教学内容体系来解决。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就行,而要对“教材”做教学方法改造,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建立适应本校和本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吃透教材;第二,吃透本校本专业的学生;第三,建立完整准确体现“教材内容体系”基本理论观点,又符合本校本专业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是一项理论性和科学性极强、艰苦细致、费时费力,又必须扎实做好的基础性教学工作。

所谓经师指,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所谓人师指,向学生传授做人的知识,并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做人的教师。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应是“人师”和“经师”的统一。他说教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主张“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态度。一般而言,做好经师难,而做好人师更难。他不仅要讲透做人的道理,而且要持续地给学生做出榜样。因此,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普遍认同的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后汉纪.灵帝纪》载,“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思政课教师要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就要将“经师素养”与“人师素养”统一起来,走向崇高的境界。

思政课的“使人成为人”课程性质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独特教学方法,可将其简约概括为“主体性建构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双主体互动引导学生选择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实现教学目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开始时,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是教师制订和安排的,学生并不知情,无法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时,教师应当采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又一个重要考验。只有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教学才能有效。“主体性建构式”教学方法是一个教学方法系统。一般包含两类方法:“基本教学法”和“辅助教学法”。所谓“基本教学法”,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课堂讲授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分清层次、眉清目秀”“充分论证,以理服人”“情理交融,提升境界”。所谓“辅助教学法”,指配合“系统课堂讲授”,为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而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师生问答法”“案例分析法”“课题攻关法”“主题演讲法”“主题论辩法”“价值澄清法”“意义探求法”“法庭辩论法”“英才报告法”“参观访问法”“行为养成法”等。可视教学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学过程需要做出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两类判断是自然进行的——凡是学生承认其为真理的,则会自然而然地承认它的价值和意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不一样,必须以价值判断为主导进行。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人成为人”课程性质决定的,对于其中的重大复杂问题,还要做“跨时空”的人类生活史分析,这一点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尤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同时做出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但由于其内容涉及复杂的“利益分析”和“价值评价”,并需要克服各种“意义障碍”,而遵循“是非判断是基础,价值判断是关键”的逻辑,只有在两类判断一致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接受,这使教学具有特殊的难度。严格说来,思政课是一种以价值判断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接受,是一种“反思性咀嚼”的过程。从讲授到接受,一般要经过学生的五种“反思性咀嚼”——生存适应性咀嚼、真理性咀嚼、价值性(共同价值)咀嚼、事实性咀嚼、审美咀嚼。只有通过这五种“反思性咀嚼”,才能入耳入脑。否则,难以接受。要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一定要将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一体化进行,以鞭劈入理、无可辩驳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令学生心悦诚服。

(四)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统一

“使人成为人”课程的特殊难度要求必须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建立在扎实丰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思政课是讲理的课程,它的最大优势应当是“内容为本,以理服人”。这源自人的认识本性——“势位差统”,即对于进入主观视域的认知(知识和价值),由大脑的“统觉”按认知(知识和价值)的“势位差”排序和统合,并组建新认知(知识和价值)秩序。这是人脑的一种自然动力机制和功能,是人类进化170万年的硕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定势”。大脑是一个能量巨大的有序系统,它统合任何认知都十分自然地遵循“势位差统”的定势和规律,以“高势位”的认知(知识和价值)统合“低势位”的认知。相反,“低势位”的认知无法统合“高势位”的认知。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认知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势位差统”的定势和规律,选择“高势位”的认知去代替“低势位”的认知,并组建自己的新认知秩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建立扎实丰厚的“高势位”的理论知识储备。正如俗语所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下大功夫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面向“理论和实践”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创造性学术研究,建立既有宽度又有深度的“高势位”理论知识基础和储备,舍此,别无他途。

(五)经师素养与人师素养相统一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方法相统一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卢黎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在八个相统一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处于核心统领地位。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体现在政治有学理的基础,用学理表达政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防止政治性和学理性相脱节,导致两个极端的问题。鉴于篇幅,本文仅就通过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达到提升思政课说服力,提出几点拙见。

一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体现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呈现。

思政课既体现了该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的本质属性,又要求理论的呈现方式。思政课是政治课,这是毋容置疑的。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也十分重视该课的思想性政治性。中发〔2004〕16号文就曾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要任务。中发〔2016〕31号文进一步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坚定四个自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hanksgiving Day is a time to offer thanks, please express your gratitude and blessings to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with the help of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on this special day!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018年在北大师生座谈时提出三项基础性工作,第一就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这些文件表述和讲话精神,与3·18讲话中的“政治要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强调政治性上,是一以贯之的。任何引导思政课“淡化政治”“远离理想信念”的做法都是与思政课的本质属性相背离的,都会干扰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又是理论课,其政治属性的彰显,不排除宣传的方式,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理来实现的。思政课及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科学,具有自洽的逻辑,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为了有效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政治性,就是要帮助、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明辨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政治自信。坚持学理性,就是要善于用学理阐释政理,帮助、引导学生通过学理分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更深刻地理解政理、认同政理,树大德,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彻底理论”的魅力所在。

思政教育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注]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3、124-130页。 这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同样适应于这些基本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揭示了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思政教育不仅受制约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也要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注]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3、124-130页。 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要求思政课具有学理性,服从于人的认识规律,坚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彻底性,用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的,“理论只要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注]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这就是对思政教育的学理性要求。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发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政治功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注]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6年12月8日,http:∥mil.chinanews.com/gn/2016/12-08/8087940.shtml,2016年12月8日。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思政课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它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和学理支撑,要用学术讲政治,用真理、逻辑、规律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注] 吴家华:《“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红旗文稿》2019第7期。 。理论只有彻底,才具有魅力,才能令人信服。

如何通过学理性达到理论的彻底性以实现科学理论武装人的目的?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尊重社会规律基础上的为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注] 黄明理:《如何理解“理论上彻底才能说服人”》,《新华日报》2016年7月19日第15版。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尊重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实践,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面对各种理论的挑战和实践的考验而经久不衰。这些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是思政课实现“理论的彻底性”的法宝。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求思政教师要坚持读经典、夯基础。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日粮添加过瘤胃脂肪对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钙、磷、镁、肌酐、孕酮等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后10 g/d组雌二醇和睾酮较对照组和5 g/d组显著提高(P<0.05),但与15 g/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要从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人民的新关切中,“抓住事物的根本”,分析解释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从“政理”的必然性、合理性。我们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和我国进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这些可能会使社会民众和学生产生困惑、疑问。就事论事的解释、肤浅的分析,都达不到答疑解惑、形成共识的目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政治要强”以坚持正确的方向;“思维要新”,有抓住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支撑,有能力、有本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注]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6年12月08日,http:∥mil.chinanews.com/gn/2016/12-08/8087940.shtml. 。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促使传统制造业不得不向绿色、高效、智能方向深度变革。信息技术的不断渗入,使得制造业本身的商业模式也逐渐从设计、制造、销售模式向客户需求、产品制造、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扩张。

三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符合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真心喜爱的动力之源。

所有学校课程都要针对学生实际,传授知识、解析疑难、培育能力,提升素质。但是,“思政课传授的不是一般的知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的不是一般的能力,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的不是一般的素质,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注] 吴家华:《“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红旗文稿》2019第7期。 。思政课不仅要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水平、能力,还要针对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和环境,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建立在三观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正在形成,选择的人生发展方向至关重要,需要正确的人生导航。学生正处在思维最为活跃期,爱刨根追底、爱逆向思维、爱异质比较、爱追逐新奇,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正处在社会适应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关注展现自我价值舞台,需要社会正确认同。

隧道成洞开挖时,岩体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围岩质点将向一定方向移动,即沿最短距离向消除阻力的自由表面,这就造成了围岩内应力重分布,形成“二次应力场”[15]。可以采用地应力自动释放法和反转应力释放法对这种应力重分布进行模拟[16]。地应力自动释理论认为:隧道开挖会导致开挖围岩的应力分布不平衡,为获得新的应力平衡,在应力场的作用下,岩体会产生相应的形变,应力平衡后的应力场与开挖前相比后产生较大的变化。从工程实际应用的经验来看,这种理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应力的发展过程更合理,此外,在模型受力分析时,这种方法不用输入释放载荷,其实现过程更为方便[17]。

就思政课的政治性而言,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针对思维活跃期,要授之以“渔”,训练用唯物辩证法思考问题,明辨是非。针对社会适应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正确的处理矛盾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哲学方法,顺利融入当今社会。就思政课的学理性而言,要讲清楚树立正确三观和理想信念对个体人生及社会的重大意义;正确三观和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及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不同三观和理想信念的学理分析比较;错误三观和理想信念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原因。

针对思维活跃期,要通过对不同思维方法比较,讲清楚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和标准;如何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释现象、揭示规律;在思想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维化、媒体舆论复杂化的当今社会,如何分辨真伪、厘清是非、坚守正确、摒弃错误;通过抓住社会热点和理论思潮为案例的学理性剖析,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从方法论的角度提高对错误思想的免疫力,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针对社会适应期,要讲清楚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社会关系和处世原则;分析和谐社会关系对人的意义;分析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互依存性;回顾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发展沿革,以阐释其维护社会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把课程涉及的重要理论观点说明白、讲清楚,把其中的真理性挖掘出来,展现出来,比较会符合学生渴求知识、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厌恶假恶丑的特征,不仅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尊敬,更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作者:卢黎歌,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乙方(师)在合作科目上为甲方(生)指点迷津,及时指出甲方错误,耐心解答甲方问题,达到提高甲方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

把握关键之点,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

白显良

增强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老生常谈的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不断有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可以常谈常新的一个“新问题”,需要不断深化认识、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再一次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增强针对性。笔者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针对性,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之点。

一、立足教学对象“需求侧”深刻把握增强针对性的认识基点

何为针对性?增强针对性有何根本要求?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针对性必须直面和深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所谓针对性,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对象性。开展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象、客体,都需要从对象、客体的实际出发,符合实际情况,都有个针对性问题。开展思政课教学,同样也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必须注重并增强针对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是教学针对性的根本立足点,针对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各教学要素之间,尤其是各教学要素与学生之间的适切性和匹配性。离开学生、离开教学对象,就无所谓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针对性,首要的是要在这一点上深化认识,能深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针对性的实践靶向所指和价值旨归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来形容和表达针对性问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政课教学可从中得到深刻启发。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打开的“锁”、要射的“的”,无疑就是学生的思想心扉和精神世界,是“学”的方面,“钥匙”与“矢”则是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教”的方面,用“钥匙”开“锁”、用“矢”去射“的”,本质上讲就是“教”与“学”的匹配互动。通常来讲,只能用“钥匙”去开“锁”,不会让“锁”来适应“钥匙”,只会用“矢”去射“的”,不会让“的”去适应“矢”。同理,增强教学针对性,是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学生的“学”要适应教师的“教”。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针对性的问题是立足学生“学”的需要,对教师“教”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增强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学中蕴涵的精神“钥匙”与理论之“箭”,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射中学生的精神之“的”。毛泽东曾讲:“共产党员如果真要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注]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6、836-837页。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注]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6、836-837页。 同理,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授课,也要看对象,也要对教学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听、不要人学。

本文根据2017年第四季度证监会行业分类,选取了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在证券市场中上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研发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及盈利能力变化情况体现“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选取在2012年之前上市的公司,在200多家家符合条件的公司中,又剔除了ST、*ST的上市公司、数据缺失与连续亏损的企业后,最后仅剩99家企业。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于样本上市公司季度报表以及国泰安数据库。

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增强针对性,首要的是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把握教学对象对于开展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性与关键性,要主动走近学生,了解教学对象。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必修课。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有学情意识,必须研究教学对象,要求对教学对象做一番调查研究。如果不去了解和把握教学对象的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无疑便是无的放矢。要认识到,作为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大学生,有年龄大小、学历层次、学科专业、成长历程、学习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涵盖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各种情况,具有多元、多样、多质的特性。基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政课教学不可能存在某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开展适合全体大学生,必然要求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既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必须做足了解学生、研究学情的工作,把握学生需求侧的实际状况。

二、基于教学“供给侧”努力抓好增强针对性的备课要点

思政课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学生“学”是需求侧,教师“教”是供给侧。思政课教学增强针对性,不仅要把握学生需求侧的情况,也需要做好教师供给侧的工作,尤其要抓好教师的教学备课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以德立身。“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首要的、根本的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坚持较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好的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人格的榜样。要坚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奉献社会,在与金钱、物欲、名利的较量中禁得起诱惑、把握住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要把准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任务。思政课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育人是其根本的使命担当。这即是说思政课教学,不单单是要进行一般的理论灌输、知识教育,而是要引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与发展。与之同时,思政课在本硕博不同层面及各门课程之间有着比较鲜明的差异性,在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方面互不相同、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有的侧重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的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等。增强教学针对性,既要把准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不能把它作为一般性的知识性课程对待,要充分彰显其价值属性,立足课程的立德树人使命精心备课,回答好课程的核心命题与根本问题;同时也要在备课中突出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有效服务于其教学任务和育人目标的落地落实,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或者是模式化、一个样。

二要明了学生的认识困惑与思想疑虑。各门思政课本身有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和课程体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体系性、学理性和完整性。但思政课教学毕竟是要立德树人,在教学备课中,不能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只有学理体系没有教学体系。所以思政课教学必须立足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照学生的需要与困惑,学生在哪些方面有需求与困惑,对哪些方面有疑虑和不解,教学备课就应该关照关切哪些方面。换句话说,学生的困惑与疑虑在哪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哪里。教学必须要解疑释惑,要能回答学生心头的疑问和困惑,能引领学生思考清楚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学如果不回答实际问题,不解答现实疑惑,更谈不上增强针对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主要是从他们关心关切的问题入手,通过辨别分析,甚至和他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注] 孙蚌珠:《理论为本.内容为王.因材施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9期。

三要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现实感。思政课教学,无论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是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成果,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问题、解读中国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讲都应是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绝不能固守教条。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贴近实践,彰显时代性、实践性和现实感,切不可囿于书本,限于课堂,更不能退守书斋,不关心现实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思政课教学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体现时代生机和现实活力,引领学生感知思政课所教与社会现实、时代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感悟思政课所学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用”与“大用”。

三、着眼架设“中间桥”切实解决增强针对性的实践痛点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还离不开抓好中间环节,架设教学开展的“中间桥”。现实中,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或针对性不强,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有效架设起“教”与“学”互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中间桥”,存在一些迫切需要予以克服和解决的实践痛点。

一要力避教学缺乏问题导向。现实中,不少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或偏重于理论讲授、知识讲解,忽略了问题引领、问题思考和问题解答;或从根本上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很好地深入学生和实际生活中做问题调研;或是抓住一些非根本性、非普遍性、非典型性的问题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既没有贯穿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重大问题,也没有回应和解答学生关心的、与学生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缺乏问题导向,从而出现学生想听的老师不会讲,老师会讲的学生不想听,“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况。思政课教学增强针对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调研,在教学中突出解疑释惑,彰显问题意识和问题逻辑。

二要力避教学话语不接地气。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讲理论不接地气,要么把课讲得晦涩难懂,令学生如堕云里雾里,要么满是教材语言、文件话语,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至让学生觉得听这样的课“讲天边不如讲身边”“讲理论不如讲故事”。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透,对现实实践感知不够深刻,教学缺乏针对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客观上要求教师要虚心向时代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学生学习,唯有如此,思政课教师才能把握与学生在教学中同频共振的“频道”,教学授课才能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要知道“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绝对不会有成效”[注]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3、837页。 。换言之,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学,必然是贴近对象、贴近实际、贴近实践的,话语体系无疑是生动活泼的,教学开展必然是讲究艺术的,一定不会是“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注]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3、837页。

三要力戒模式化和同质化。现实中,一些思政课教师用一套讲义、一个课件行走于不同的课堂,面对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教学授课,从而使教学呈现模式化、同质化的倾向。实际上,要使教学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开展教学,一定要结合教学对象具体实际去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无疑,不去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点和思维特点,不去过问关心他们的受教兴趣点和兴奋点所在,不去把握他们对教学内容存在什么样的思想疑点和理解难点,是谈不上增强教学针对性的。要增强教学针对性,必须克服模式化、同质化教学的弊端和问题,必须立足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课程的差异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等开展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

作者:白显良,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2017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17JDSZK046)成果。

首先课堂教学会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每章至少一个热点问题,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建立科技小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自己查文献,确定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实验方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专业素养。第二,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即培养了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第三,利用科技文献补充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学以致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论

潘玉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素养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人生导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好教师。

一、坚持“政治要强”,切实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党执政的坚决支持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是政治的独特表现形式,既事关当下的政治,更塑造未来的政治。思政课是国家的政治课,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这一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第一要求是政治要求。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 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注] 《列宁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40页。 因此,思政课老师就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讲政治方向、讲政治引领、讲政治灵魂,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能在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上模棱两可、模糊不清。

信仰,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必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坚定而正确的政治信仰,既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也是上好这门“政治课”的思想政治保障。马克思曾经说过:“征服我们心智的、支配我们信念的、我们的良心通过理智与之紧紧相连的思想,是不撕裂自己的心就无法挣脱的枷锁。”[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5-296页。 信仰已经内化为良心,背弃信仰就是背弃和撕裂自己的良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首先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才能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辨析和批驳各种错误思潮,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青年学生的思想领航人。而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成为党执政的坚决支持者,在政治上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最根本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坚持知、信、行相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政治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二、坚持“情怀要深”,切实用真情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马克思说过:“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都是这种存在物。”[注]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新时代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用真情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首先,要充满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注]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充满深切的家国情怀、家国大义,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才能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做新时代爱国者。

作者:潘玉腾,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教育部2018年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004)阶段性成果。

再次,要充满仁爱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注]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页。 思政课教师直面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生活领域,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三、坚持“思维要新”,切实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要确立“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这“八个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推动思想理论课创新发展,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恩格斯曾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 思政课的魅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靠科学的理论、真理的力量征服人,还有靠科学的方法、鲜活的素材、新颖的方式吸引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大学生具有易于接受、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其次,要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形势发展、教育需要和学生关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学与教材、内容与方法、讲故事与讲道理的关系,使思政课既有虚有实、有棱有角,又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现在学生反映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想与现实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照本宣科,自说自话,不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空泛化等问题。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教师讲的学生认为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想听,学生想听的教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弄得“言者谆谆,听着藐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吸引力明显不足等缺陷,遵循思想理论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再次,要创新育人方式。恩格斯曾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页。 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跟上时代变化,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改变内容说不开、道理讲不透、学生听不进的窘境,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尤其是推动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坚持“视野要广”,切实做到传道者先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注]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开阔的国际视野、深邃的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

首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与一般的课程相比,思政课教师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还要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只有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才能把道理说透彻、讲明白。尤为重要的是,要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奠定理论基石;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实践素材,增强课程的理解力和阐释力。

其次,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际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国际眼光、全球视野,才能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从全球的发展趋势、全人类的发展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再次,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讲清楚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五、坚持“自律要严”,切实在课堂内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广大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注]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立德铸魂的工作,责任更加重大,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严于律己。站在什么立场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传播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无法回避并作出正确回答的根本问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原则,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现在有一种论调值得警惕,就是思政课只能歌功颂德而不能讲问题。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极大的误解,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不能讲问题,而是怎么讲问题,关键在于立场和目的,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来讲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讲问题,是为了改进问题而讲问题。从这样的角度讲问题,就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性和批判性有机统一起来,既遵守了教学纪律,又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自信和底气来自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注]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1版。 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不凝聚着中国智慧、蕴涵着中国精神,是开好思政课丰富的精神养分和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几十年砥砺奋进、拼搏进取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更加坚定,成为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显著特点,为开好思政课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六、坚持“人格要正”,切实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

马克思说过:“‘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领方向和塑造价值,这就决定了教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以真心真情热爱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渊博学识培育学生。

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随访频率为2个月,随访期间应积极督促患者定期复查,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其次,要以德立学。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意识,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练就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再次,要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用自身的学识魅力和育人本领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敬仰之情、实践之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亲切之感、信服之心。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用自己的道德品行、人生经历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其次,要充满传道情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教师要以传马克思主义之道为己任,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会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以解大学生成长成才之惑为己任,主动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及时捕获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正面回应热点问题、科学解读焦点问题、有效解答难点问题。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学有执着追求,才能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慢性血糖升高的代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1年发布的全国糖尿病筛查结果显示,我国22%~23%老年人患有糖尿病且随着年纪增长,糖尿病患病数大幅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主要部分[1]。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长期处于高糖水平细菌易滋生繁殖,促使住院治疗患者极易感染,同时,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高渗透、并发症等因素,导致患病死亡风险增加[2]。糖尿病目前尚无治愈办法,患者须接受包括口服降压药、注射胰岛素等终身治疗,良好生活方式及自我管理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们对8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基于多元化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加强课程自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石 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开好思政课的坚定信念、鲜明立场和高度自信,是新时代开好思政课的 “定海神针”。

一、“理直气壮”:思政课的自信和底气

开好思政课,坚实的基础、有利的条件和历史性机遇使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更充分的自信和充足的底气。

自信和底气来自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与贪婪的阶级本性,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利益谋发展的学说,犹如壮丽日出,用真理的光芒照亮人类社会发展之路,也为讲好思政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道义高地。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注]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 至今仍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实践力量,产生于工人运动的实践,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来的历史性成就,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力量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思政课之所以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引路,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道义的先进性;思政课之所以能够彰显说服人的力量,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透彻性;思政课之所以能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动性。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是开好思政课的不竭源泉和思想伟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研究方向,成为开好思政课的旗帜和灵魂。

[1]皮埃尔·布吕奈尔等:《20世纪法国文学史》,郑克鲁等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12页。

另一方面,在公开场合也要严于律己。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限于课堂内,在网上等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广大思政课教师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在大是大非面前都不能在摆超脱、玩中立、搞投机,切实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给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自信和底气来自思政课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甫一成立,1950年便在大学开设了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开放后,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眼培养“四有”新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思政课教育的发展。1980年各高校按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普遍开设了“马列主义理论课”;1992年《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则推动思政课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学校在教材建设、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教法创新、队伍培养、机构设置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健全完善,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深化累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的形成,以及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日益凸显、立德树人育人功能不断增强,进一步夯实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为开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

趋成熟,在新型电网规划体系中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地理环境信息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在外部数据中存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此类数据非常容易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新型电网规划体系一般是对每类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提取数据特征等方法来对数据进行识别,同时去掉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冗余部分,再对优化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自信和底气来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召唤。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发挥思政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作用。思政课是承担铸魂育人任务的政治课,开好思政课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增进认知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实践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是肩负传播真理使命的理论课,开好思政课能够使青年学生正确理解、自觉接受和深切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永远奋斗。思政课是具有解疑释惑功能的思想课,开好思政课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理性看待问题,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事业相统一,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担当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二、“开好”:思政课的目标和要求

开好思政课,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在政治方向性、育人广泛性、改革创新性、效果最佳性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第一属性,决定了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要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作为思政课最重要的内容、最好的教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要强化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调政治性并不否认学理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通过求取“最大公约数”凝聚思想共识、汇聚青春力量。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青年学生塑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应融入贯穿学校教育全方位、各领域、全过程。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注重发挥思政课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第一课。要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作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建设力度,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特色、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大发展促进思政课的大提升。要发掘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三全育人”体系出发,立足“大思政课”布局,强化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衔接,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育人同心圆,形成集群效应、协同效应。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改革创新是激活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招”,要注重了解、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上下功夫。要深化教学理念创新,从维护教师、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双主体”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为前提、双向促动,在和谐、平等、互动的情境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要深化教学内容创新,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出发,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实践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优秀成果,及时融入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要深化教学方法创新,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适应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慕课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用体验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用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表达引发学生共鸣,让有意义的思政课“有意思”“有味道”,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课堂效果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作者:石瑛,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工程委托项目)“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2018M19)、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慕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系列成果。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开启撞击思想和灵魂的思政课

翟 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结合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从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出发,阐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样调动学生善学、好学、爱学的主体性,是在新时代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重要环节。

一、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意识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意识,这是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教师的始祖是孔子,他首创私人讲学,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给社会注入了活力,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和精神趋近于 “永恒”的程度。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孔子说的学,当然是学习,但是随着他人生阅历的增加,孔子的学就更有志于“道”的意涵了:获得真知、提升境界。孔子到四十岁时,也许只是认识到了道德的价值;但是到了五六十岁时,他就认识到了天命,即超道德的价值。就像古西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是受“神”或“上天”的指派来唤醒学生的。这时的“自我”就开始走向了“大我”,人生的使命己经超越了个体的范畴,上升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人类历史范畴。孔子让教师明确了自我意识和精神意识,这包涵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全部精髓。

在选择面前,的确让人踌躇和顾虑,思政课教师也难例外。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讲,“最优秀的人宁取一件东西而不要其他的一切,这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注]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8页。 。他是登高望远,站在高山之颠,对着山下那些忙碌的人说这番话的。而那些人不具备登上山顶的条件,无法看到在山巅之上看到的世界,就更无法讲述了。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给学生讲述他能看到而学生尚不能看到的世界。

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可以用生命的某种追求去超越死亡,实现人生的最大意义和最高价值。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责任具备了战胜人生命的有限与无限。为此思政课教师应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向往和追求理想和价值的过程,并以殚精竭虑、不辞辛苦、燃尽自己、照亮别人,以及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及深厚的学养,去孕育、培养学生思想的“嫩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

二、坚持思政课中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时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以教育的形式分配给学生的,因此,怎样引导、调动学生善学、好学、爱学的积极性,开启和撞击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挖掘、开发他们追求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动力,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

知识和观念的分配是按照知识社会学规则进行的,思政课教师已预先决定了分配学生的知识质料和知识类型,这就必须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以理论魅力、知识魅力、学理魅力、个人魅力,去调动学生打开接受知识的“开关”,而绝不能完全靠说教。因此,必须充分研究知识和观念分配与吸收、内化的过程,以备预先为学生建构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信仰的知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还应给学生提供精神指向和行动动力,为学生描绘美好的社会未来,进而预防因精神和观念的“营养不良”所造成的危机,避免愉快的失落和“枯萎”,把学生导向一种释然、快乐的状态。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成长中时刻需要的阳光雨露。

思政课教育又体现在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关系上。作为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关系中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没有敎化,不可能内化,只有敎化,没有内化,教化也失去了意义,二者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制造产生出一套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是由个人发展出的一种心理“结构”,人们通过这种结构解释和感觉所接收到的全部信息,并根据上述机制来确认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只有经过自身评价系统的筛选,又拿到社会生活中去检验,才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痕迹”——形成观念。

上述教化要内化到个体当中,一般要通过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等过程来实现。内化后的教化就为学生的行动设置了“坐标”和“参照系”,成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而后再通过观念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最终会集合成为社会文化及日常生活中所塑造的人格。人格之所以对人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和制约,其不仅是行为的内在标准,还是行动的意义和评价体系。人格高尚之人,一定是他人的榜样和社会的模范。

三、坚持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

思政课的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互动来实现的。坚持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就要求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到引导、示范、榜样的作用。“人类的任何思想都隐含着构成其具体内容……它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生活信念、行为准则和终极关怀等方式而构成思想的逻辑支点,规范了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就是规范中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注] 孙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代叙,第2页。

做教师难,做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更难。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必备的基础是理论、知识、学养、道德修养。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和使命是神圣的,因此必须要有境界和追求,正所谓:“依带渐宽终不诲,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不但要言传,还要身教;更要在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基础上,开启和撞击学生的思想和灵魂,让学生的生命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思政课教师必须跨越经济学帝国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社会趋势和思维方式的束缚,用圣洁、高尚的灵魂去阻止这种社会趋势所造成的精神“沙漠化”,用自己把握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甘露”来浇灌学生的心田,用思想的力量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注]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6年12月8日,http:∥mil.chinanews.com/gn/2016/12-08/8087940.shtml. 。因此,浮躁不可能高贵,高贵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尊重,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这既是教师主导作用。

思政课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来源,因而必须不惜生命地探索和追求真理、传播知识,更应当以其心灵体验、反思意识和理论解释去建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价值,为学生揭示我们社会的新理想、新境界,成为引导新时代精神的先行者。思政课教师不是圣人,但却要以“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原创性的洞见力和穿透力,来“阅尽人间春色”,要以站在高山之巅、冰雪之间,用振聋发聩的声音来回答学生广泛、深刻、疑难的各种问题,进而通过思政课教师的付出,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翟岩,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DOI: 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4.004

(责任编辑:徐 瑶)

标签:;  ;  ;  ;  ;  ;  ;  ;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