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透视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以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为依托,为农业产业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并通过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建设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的目的,是指导、规范农业产、加、销等全部活动,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涵盖的范围。
从一定程度上讲,农业标准化就是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分析,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内容相当宽泛,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生产环境,是农产品产量高低、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实现生产环境的标准化,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农产品的无公害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要实现农业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从生产环境方面分析,就要实现环境污染状况的标准化、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生产区域的标准化以及生产环境建设的标准化。
2.农业生产资料的标准化。农业产业结构无论怎样调整,都离不开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好坏乃至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资料的现状来看,标准混乱、有标不依、以次充好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常进行,必须早日走上标准化之路。
3.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农业发展需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但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环境条件。为了做到因地制宜,各地必须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地方标准。就生产的各个环节来说,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制订技术标准,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工艺规范。
4.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标准化。农业要发展,就要立足现有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当地优势,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产品的好坏,也必须有其特定的标准。特别是,要实现农产品的出口,其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
5.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包装、贮藏、加工、运输乃至营销的标准化。生产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是市场消费的需要。完成农产品的包装、贮藏、加工、运输、出口、销售等虽然是农产品生产的最后环节,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也很难顺畅进入国内外市场。
(二)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已有所起色。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一味追求数量型增长,顾不上质量标准,农业标准化工作长期被忽视。直到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才联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和农业监测工作,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全国各地才开始关注重质量、创品牌,农业标准化工作才逐步展开。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不懈的努力,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拿到了“标准化”的市场“名片”。这就为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农业标准化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一批农业标准示范项目正在建设。据2000年10月28日新华社报道,截至1999年底,中国已累计完成农业方面国家标准1056项,农业行业标准1600项,各省市制定的农业地方标准6179项。标准范围也从原来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方面发展到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同时,国家在农产品的部分重点产区部署了67个农业标准示范项目,涉及到29个省、市、自治区的117个县,确定中心示范乡镇379个、示范村1275个、示范户约38万户,覆盖了粮食、棉花、油料、禽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林业、烤烟等生产领域。而且,各地也结合本省农业发展的重点建立了3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覆盖475个县,初步形成了层层示范的局面,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正在健全,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已经形成。在行政领导方面,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标准方面,成立了20多个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还成立了13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规划筹建了179个部级质检中心,其中,已有120家通过了国家认证,范围涉及到农产品、种子、农药、 肥料、饲料兽药、农机以及生态环境、药残、安全等多方面的标准质量检测。
3.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认证开始起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农业的特点,中国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以便指导中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范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质检体系建设。这不仅真正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纳入了“法治”的轨道,而且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还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认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并且,中国已经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准备积累经验,不断扩大认证领域。
4.农业标准化工作受到社会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标准化的运用,大大推进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的普及,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还节约了成本,完善了产品质量,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中,还把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列为了2000年工作的重点。
(三)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还很不完善。
总的来看,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在试点和起步发展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只是一只“丑小鸭”;与应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挑战和WTO的挑战相比,还显得十分幼稚,尚需多方完善。 特别是主要农产品标准还没有完全成龙配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技术依据还不能完全与国际要求相适应。因此,要建立健全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还要做许多细致而艰苦的工作。
1.农业标准的制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采用标准时,考虑国内因素较多,考虑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较少,不太适应农业国际化的大趋势。在已制定的农业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较少,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也不紧,显得有些松懈。尤其是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的状态,即缺乏统一的规划,针对性也不强,直接导致标准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标准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2.农业标准化知识还没有全面普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一知半解,农业标准的实施还不能成为农业发展的自觉行动。尤其是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定标准,轻实施推广”的现象,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铺开十分不利。
3.农业监测手段还相当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的监测,多数还停留在感官评判阶段,缺乏用于监测的先进仪器设备或技术,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乃至真实性,农业监测手段亟待完善和提高。
4.农业标准的作用仅得到有限的发挥。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农业标准信息传递的渠道还不十分通畅。甚至一些已经用于贯彻实施的农业标准还被放在文件袋里,没有传到广大技术人员手中,也就更谈不上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了。
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政策思路和运作措施
目前,中国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地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政策思路。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涉及农产品种子选择、耕作方式、成品包装、加工贮藏、经营销售等多方面,涵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系统工程。从战略的高度分析,要完善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在政策制订上需要重点考虑实现“五个创新”,建成“五大体系”。
1.实现“五个创新”。
——产品标准的创新。由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至今还没有产品标准,直接造成了中国难以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和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创造性地推行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是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重要基础工作,必须做到有条不紊。
——操作规程的创新。在制(修)订操作规程标准时,既要注重产前、产中、产后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也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这是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将越来越凸现,如果忽视了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细节,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甚至会成为严重制约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流通的“瓶颈”。
——实施标准的创新。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也是加速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农业标准的实施必须与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真正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必须同农技推广计划相结合,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必须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广大农民在实施品牌农业中尝到增效增收的甜头。
——质量标准的创新。要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改变过去良种和非良种界线不明,真品种与假冒品种混淆不清的状况,并通过实施种子质量标准,在种子精选、加工、包装等诸环节完善规范操作,大力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
——加工和包装的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要完善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就一定要重视和提倡创新性地进行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以前,中国许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之所以难以进入超市和国外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工不合乎要求,缺乏精美的包装或包装不符合国际标准,今后要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2.建成“五大体系”。
——标准体系。以质量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等级制度为重点,初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以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相配套的标准体系,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
——实施体系。在有关机构的引导、指导下,围绕标准组织生产,尽量发挥出比较优势,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质量优势;适时适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淘汰不适销对路的品种;采用标准化示范方式,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用标准培训农民,使农民从标准中学到独特的技术、技能、技巧、诀窍等。
——服务体系。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官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共同构成中国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这些机构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指导和服务,为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等工作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必要的技术标准咨询,为创汇农业企业排忧解难。
——监测体系。制定出标准只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按标准进行生产,并对结果进行检验。因此,农产品质量监测虽然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最终阶段,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却既是农业标准化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拿农产品质量标示制度来讲,它是公开公正地展示农产品质量和对农产品质量实施认同和保护的有效方法,中国迫切需要推行质量认证和质量标示制度。
——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更好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和培育优质产品,使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国际农业名牌,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二)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培养全新的理念。“大市场、小农户”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生产者要面向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树立和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并从中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现实需求,预测国内外市场的潜在需求。提高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是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的一项首要任务。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标准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产品包装意识、品牌效应意识等理念,才能很好地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和拓展生产经营活动。
2.制订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修订农业标准。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年度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计划,然后雷厉风行地贯彻执行。特别是要加紧进行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主要农产品的标准成龙配套,使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3.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为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完善相应的机构,并在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使各级农业标准化机构都能够迅速地配齐人员、置齐设备,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尤其要注意发挥农业质量监测部门的职能,搞好农产品中农残、兽残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和管理,推行GMP生产控制模式,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食品的食用安全。
4.加强领导,建立农业标准化责任制。为了顺利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还有必要自上而下地成立由领导和有关农业专家组成的领导机构,既负责督促制定农业标准,又督导农业标准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为此,可实行“五个一工程”,即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个规划,一套办法,一抓到底。还可推行农业标准化责任制,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农业标准化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核。
5.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强化有关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首先就需要采用国内外相一致的农业标准。鉴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中国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可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长期坚持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措施。但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的供求状况、类型、规格及生产规程经常发生变化,会引发时常修改标准或制定新标准,这就要求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加以完善。中国只有认真做好科技信息和标准情报工作,才能及时了解、准确跟踪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态势,早日赶超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先进水平。
标签:农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标准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