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真情实感--刘怡先生的书法艺术_书法论文

一片真情在翰墨——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翰墨论文,书法艺术论文,真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书家渡边寒鸥先生在《寄刘艺大兄》一诗中唱道:“骚坛今日著大名,一别三年忆雅兄。”是的,在当代书坛上,刘艺是一位集书法组织、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于一身的风云人物。

刘艺,原名王平,祖籍台湾台中市,一九三一年元月生于北平。其父王悦之,又名刘锦堂,一九二一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回国后,他在北平从事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曾发表不少引人注目的作品,成为与徐悲鸿、林风眠同时期的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之一。一九九四年八月至十月,台湾台北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七十天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出遗作四十六件。一九九五年元月至三月,中国美术馆也为他举办了六十六天的遗作展,这表明他的贡献和作品得到了海峡两岸美术界的再次认同。一九三七年,他因病在北平逝世,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这句话与鲁讯所说“空头艺术”有相似的感慨。遵从父亲的遗言,刘艺没有学绘画,但父亲的敬业精神成为刘艺后来献身书法事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刘艺的书法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启蒙期,二是积累期,三是崛起期。

刘艺自幼喜爱书画,由于父亲遗训,没有向绘画方面发展,却并未放弃写字。他家中时常挂着明清及当代书家王守仁、俞剑华、柳亚子、王个簃等作品,长期观摩,使他饱受熏陶。 他的第一位写字老师是孟宪章,孟先生教他以颜柳为范本,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基础。一九九四年第一届全国正书大展展出了他的一幅柳体正楷中堂,刘艺称这件作品得力于他少年时期的“童子功”。他也写过“长恨歌”、“出师表”一类的无名氏小楷,行书则以王、赵为主,直到一九四九年,这是他最初十年的学书启蒙期。

五十年代,他从华北大学毕业后,曾在山西任教,后被派往越南接办华侨学校,任教导主任。一九五八年回国,先后在《侨务报》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任主编和副总编,这期间虽没有坐下来临贴练字,但坚持用毛笔改稿子,总算没有丢掉手上功夫。文革期间,他把抄大字报当作练指练腕的好机会,但不敢临贴,只能零零碎碎地学点草法。七十年代初,他从“五七干校”回京等待分配,时间十分充裕,才再次拿起毛笔进行较正规的临贴。后来,他有幸得到启功先生指点,获益良多。刘艺以前没有学过草书,但心中十分喜爱。这时学书的条件比较优越,他就系统地学起草书,主要是临贴,临《书谱》、《十七贴》,临怀素《自叙贴》、《千字文》,临王铎草书。直到八十年代初,绵延长达三十余年。这在刘艺的学书生涯中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长期的教学、编辑工作,使他在中外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物理、美学、组织工作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全面积累,为刘艺书法构架起“书外功”的宽博基础;二是他在遍临诸体之后,根据自己爱动、爱表达的性格特征和充沛的体力情况,选择了大草这一主攻方向,为后来崛起书坛做了充分的专业准备。

一九八三年,他出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从此走上全国书法艺术事业的领导岗位。一九九一年又当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十余年来,他以超常的精力,辛勤工作,先后领导和参与组织了全国第二至第六届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一、二届中日妇女书法展,第一、二、三届书坛新人作品展,以及多次国际书法交流和邀请展,并主持了各次重大展览的创作评审工作,为当代书法创作的繁荣和国际书艺的交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与此同时他勤于临池,深入钻研,广收博采,终以草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引起海内外书坛的瞩目。

刘艺的草书,虽然取法广博,从王羲之、孙过庭到黄山谷、祝枝山,及至当代的林散之、启功等先生,经常揣摩,但主要得力于怀素和王铎。他的大草作品,中锋运笔、擒纵有度,一笔数字,如春蚕吐丝,虽连绵不绝,但提按自如,线条极富变化和内涵,这里既有怀素以篆作草的流畅,又有大王以真作草的谨严。在布局上,他注意疏密、奇正、大小、轻重和挪移揖让的变化,在大开大阖中求得全章的和谐统一,颇具王铎草书咄咄逼人的宏大气势。一九九二年秋,他参加淮南《中日书法家精品展》的草书四条屏《书陆游诗》和一九九三年出版的草书《滕王阁序》、《琵琶行》,以及第六届全国书展的六尺条幅《杜甫旅夜书怀》等作品就是他在大草方面的代表作。

刘艺的书法创作又是多方面的。除大草之外,他兼擅楷书、行书、隶书,近年所作章草也别有情趣。他写楷书,可以写颜、写柳,也可以写魏,尤以云峰刻石写得出色。其用笔圆融,结体宽舒,运笔如风,气势豪放。一九九一年五月绍兴国际书学讨论会期间,为答谢绍兴企业的热情赞助,他亲赴企业作书,整整一上午,连续以魏碑和行、草各种书体挥毫十数幅,不但作品受到企业欢迎,而且其随和谦逊的态度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艺作书主张遵古而出新,他重视临贴,又讲究独抒性灵;他强调创作前的理性安排,力求做到意在笔先,也不忽视创作中的即兴发挥,旨在获得非理性效果。他喜欢喝酒,认为酒到微醺,用笔就会更大胆,常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意外之笔。他的《滕王阁序》草书长卷就是喝了酒写的。他喜欢唱京剧,听音乐,认为京剧的抑扬顿挫与用笔的提按留驻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听舒缓的轻音乐可以使人心情平静下来,而嘈杂的重摇滚乐可以使人心情浮躁起来,这些见解对于学习书法都富有启迪意义。

如果对刘艺的书法创作进行比较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从纵的坐标上看,他取法古人,又不囿于古人,善于通变,能自出机杼,所作大草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二、从横的坐标上看,即使不以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头衔论高下,他的大草作品也是足以自成一家的,在当代书坛上也是属于上流水平的。

刘艺担任中国书协领导职务的这十几年,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这一位置上,刘艺殚精竭虑的问题是如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把书法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因此,在纷繁的组织工作和勤奋的临贴创作之余,他撰写了五十余篇书法论文和译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和对中外书法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由于领导和参与了历届全国性展览的作品评审工作,阅读了成千上万的稿件,因而能够准确、全面地把握各个时期书法创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他所撰写的《四届全国书展的关键性问题》、《十年来书法创作倾向的演变》等文,对于匡正时弊,指导创作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记得一九八四年秋在河南安阳国际殷墟笔会上,刘艺用中英日三种语言致词,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正是由于他在英日两种外语方面的优势,使得他能够广泛阅读资料,翻译和撰写了《内藤湖南的书法观》、《中国书法在大陆以外的发展与演变》等文,为广大读者了解海外书法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与祖国大陆书法的异同比较方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受到普遍欢迎。

组织工作是一项奉献事业。十余年来,刘艺把他的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新时期祖国的书法事业中。按说组织工作会占去大量临贴、创作和撰稿的时间,对创作和研究有不利的一面。但刘艺善于学习,他把评审和阅读大量作品的过程,当作学习今人,提高眼力和为研究问题积累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观点的过程。因此,他的组织工作和创作研究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我是一向赞成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的“天才观”的。我认为,没有天分,再勤奋,也不能成为艺术家,顶多只能是个技术熟练的“工匠”。而天分高,再加上勤奋学习,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刘艺在书法组织,书法创作,书法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大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得力于他天分高、手眼高、站位高,我想这大概是他取得成功的三大秘诀吧!今年元月迎来六十五周岁的刘艺先生,艺术仍处在上升时期。以他的勤奋和悟性,决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定会沿着“通向罗马”的道路继续前进!

标签:;  ;  ;  ;  ;  ;  ;  

书法的真情实感--刘怡先生的书法艺术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