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刚[1]2003年在《面向协同产品商务的产品信息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制造厂商、供应商、客户等供应链中各环节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首先得以发展,它关注的焦点是库存产品和传统商业贸易的电子化。电子商务的深层次发展导致了协同产品商务(CPC)的诞生。CPC关注的重心则是客户和分销商等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参与过程,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和价值交换。但是,对CPC的研究国外还刚起步,国内则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对CPC中的基础环节——产品信息的交互技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交互技术运用以Web为中心的体系结构,便于供应链中各种角色的直接参与,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应用先进的XML技术,实现产品信息标准化的整合表达和交互过程,强化了Web架构下产品信息与异质系统和平台间的融合。同时,应用IGES这一中性文件格式作为产品叁维图形信息的表达手段,实现主流造型软件输出的通用性。 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 (1)面向产品信息交互的专用置标语言的设计:运用XML技术,制定面向产品信息交互的专用置标语言PiML和FpiML。以此可方便的专用于产品信息交互的Web文档制作。这些文档既可用于网络发布,也为产品信息直接在叁维造型软件间的交互提供了标准接口。 (2)产品图形信息处理控件IGES_Proc的开发: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改进叁维图形信息处理模块,用Visual C++6.0开发自己的ActiveⅩ控件IGES_Proc,以此实现产品图形信息的Web发布或其它应用软件对它的加载。 (3)Web环境中PiML、FpiML以及IGES_Proc的应用:为自行设计的置标语言在Web中的应用设计了基本样式表;为IGES_Proc控件在Web环境中的应用进行数字签名;为产品图形信息的网络传输实施了优化措施。 最后,在没有供研究测试用的免费CPC系统的条件下,本文运用了Windows 2000上的IIS服务,设计了简易的模拟原型系统,用以验证本文所述技术和方法的正确性。
王晓红[2]2003年在《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的研究和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产品开发模式。它的出现引起了工业界、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创新、研制和开发能力,保证国内企业领先于世界先进的制造领域。因此,对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作者此次行文的主要目的。 本文共分成了五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面向协同产品商务的并行工程理论、并行工程使能工具的研究、产品并行开发过程及其管理、并行工程在企业中的实施和广域协同平台在企业中的实践。在实施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实施的经验对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拓展。 首先,针对全球化竞争所引起的并行工程活动范围的变化,提出了面向协同产品商务的并行工程理论。通过构建以虚拟专用网为基础的、能够融合所有与产品开发相关资源的设计平台(X2D),实现了产品广域协同、并行开发的目的。 在分析并行工程使能工具的过程中,论证了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制造资源计划的可行性,提出了DFRP(面向制造资源计划的设计)的概念,从而扩展了并行工程使能工具的研究范围。目前,该理论已经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认可,相关研究论文和成果也已获得美国工程索引(EI)的检索。 此外,该部分还研究了面向装配设计的基本理念及其分析手段上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基于X2D平台的可视化DFA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评价体系时,对面向装配的设计和面向制造资源计划的设计建立了基于约束的多层次模糊评价体系。 鉴于产品并行开发过程建模和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常用的过程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面向对象过程建模技术。其中,引入了对象作业图和过程执行规则等理论。在任务规划优化方面,结合设计结构矩阵法,引入了视图状态的概念,使之对迭代和动态的过程有了更好的支持。 最后,本文给出了并行工程和产品广域协同开发平台在企业中的实施案例。首先,从并行工程在企业中实施的一般策略入手,以上海鼓风厂有限公司实施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的研究和实践11并行工程的目标为约束条件,从叁个方面分析了并行工程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即:基于PDM的并行集成框架系统的实施、并行工程产品设计过程管理机制和并行工程使能工具的实施原则等。其次,以某集团公司实施产品广域协同开发平台为例,分析了产品广域协同开发在企业中实施的技术方案。 本文的完成得益于两个关键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C加S”重大关键技术项目攻关—上海鼓风厂有限公司“并行工程”成果应用工程)和某集团公司构建广域协同平台项目,这些项目为论文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施平台。并行工程应用和产品广域协同开发平台构建的实践证明,文中提出的理论和解决方案是有效的、成功的。 目前,上述专题已经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使并行工程的理论和应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当今制造业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使我国制造业向自动化和实用化方面迈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尚有不够完善、甚至有不正确的地方存在,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勘正。
张飞[3]2007年在《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逐步从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为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了制造业价值增值能力。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工业革命。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协同商务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机电行业的应用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相关主题,提出了新型制造服务模式——制造协同服务网。以“网络组织理论”、“对策论”、“耗散结构理论”与“和谐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技术支撑,以开发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原型系统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深入地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技术实现。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目前制造业模式的转化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内容框架。第二章,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内容组成、协同与服务内涵及其系统学特征。分析了制造协同服务网与网络协同商务链的区别。提出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技术—应用的研究体系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第叁章,提出了制造协同服务网价值链式的有盟主的网络组织结构,描述了盟主企业的职能。构造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组建的叁阶段模型,以及核心企业群的非零和合作博弈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构造了盟主企业选择其他非核心成员的具有时间特性的决策判断模型。探讨了制造协同服务网中盟主企业激励监督成员企业的引入奖罚函数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模型函数的分析得出制造协同服务网激励监督机制;引入持续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盟主企业采用激励监督机制促进成员企业努力工作的可靠性与系统可持续性。第四章,引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进一步引入和谐管理理论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系统和谐调节机制,提出了和谐性改进方法,为制造协同服务网系统提供了检验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的方法。第五章,分析了制造协同服务网应用资源的集成需求与特征,论述了支持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架构。在分析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业务流程,研究了信息系统安全访问控制。在分析面向Web服务系统构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服务网分布式应用资源集成机制。第六章,在分析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汽车行业开展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分析了目前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内制约系统发挥最大协同作用的不和谐因素。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下,利用WebServices技术开发了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中的协同商务服务系统。初步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理论方法的可行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梅益[4]2005年在《面向区域制造的信息化服务联盟模式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协同商务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机电行业的应用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相关主题,以研究支持现代制造系统信息化的服务联盟模式的体系过程及其关键方法和技术为主要内容,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与计算机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服务联盟模式的体系结构及其过程模型,系统地进行了关键方法与技术实现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目前以ASP模式构造现代先进制造环境下面向区域制造业信息化策略的不足,结合工程实践的体会,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二章,在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课题的成果,研究了服务联盟模式的内容组成、基本原理和系统学特征,给出了联盟系统聚合过程与体系框架。针对模式的成本效益体系,分析了模式所面临的“柠檬问题”,提出了基于合作对策的服务联盟效益分配方法。本章论述了模式基本内容及其可行性。 第叁章,针对服务联盟的资源对象建模需求,研究了以资源对象模型为基础,以IDEFO功能模型和基于Petri网的过程动态模型为扩展,并将其集成为一个系统对象融合模型的方法;以融合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服务资源调度与控制的需求与特性,研究了一种基于有色延时Petri网(CTPN)的调度与控制集成框架及其基本设计方法。本章的研究说明了服务联盟构造的关键过程与模型。 第四章,以系统融合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基于本体的服务资源结构,给出资源描述框架(RDF)的模型元数据构造方法和服务资源的分类法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Protégé环境下建立面向服务资源的资源库。以此建立的资源库,有利于资源的统一而灵活的管理,为后续的资源利用打下基础。 第五章,根据服务联盟的聚合过程,研究了相应支持过程决策的关键方法。首先,应用AHP-Fuzzy方法对服务资源进行择优,优选的服务资源依据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聚合模型进行流程构造,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方案进行优化,得出服务联盟资源的最优聚合方案。然后,针对聚合流程中出现的随机现象,研究了过程的位相型分布特性和聚合效率测度的计算方法。最后,研究了服务联盟的可靠性冗余优化模型,并给出模型的解析。根据关键过程决策方法,可以确定服务资源聚合的最优路径,理论上保证了系统效能与可靠性的最优化。 第六章,分析了支持服务联盟的关键使能技术构架,针对服务资源的聚合需求,提出了一种柔性、动态的服务资源聚合机制;运用大粒度的整合模式来聚合不同的应用服务资源:基于RDF的应用服务数据结构描述、流程定义和灵活的业务规则,以及多样的端口绑定方式构成了聚合方法的主体。通过聚合,可灵活
费晓强[5]2009年在《面向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以后,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摩托车行业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繁重的设计负担不能只由大型龙头企业承担,因此就产生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协同设计,同步开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整车企业牵头,负责研究关系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尖端技术,配套企业紧密配合,担负起一般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工作,形成紧密的团队协作关系,对产品进行同步开发。本文以重庆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为依托,以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协同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交互模式和产品开发流程,指出目前协同开发的缺陷,提出企业间协同设计的需求;在充分考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管理的思想,构建了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开展产品协同设计项目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模式;为满足项目团队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同交互,引出介绍了基于ASP模式的协同设计平台的功能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基于ASP模式的协同设计平台解决产品开发中整车企业进行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与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沟通等问题。最后,作为对以上研究的验证,本文以满足企业间协同设计需求的迈特“协同产品商务平台”在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情况为例,介绍了摩托车行业利用协同设计平台实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和技术交流,从而实现产品协同开发设计的过程。
何光荣[6]2015年在《面向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的ERP/BPM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分离,导致的一系列生产与管理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业务融合需求与融合执行策略。提出利用ERP/BPM信息系统集成手段优化业务瓶颈,提高过程执行流转效率,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管控能力、资源可用性规划能力,外协生产执行与监管能力、以及企业资金流管控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全局作为研究出发点,研究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有机融合,提出了业务融合策略和实施方法,实现企业宏观计划到微观运行的关联闭环管理,以及生产业务实现动态管理分析,实现历史业务信息的完整追溯。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业务过程的顺畅化衔接、业务融合信息共享并多维度呈现用于管理决策支持,有助于全方位对企业流程进行系统优化与整体布局。(2)深入研究信息系统集成架构与集成实现技术。规划设计企业PDM、TDM、ERP、BPM系统之间的生产与管理信息交互,重点研究BPM系统作为企业门户、信息共享平台、过程监控平台与决策支持平台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信息系统集成方式,明确各种集成方式特点与适用范围。研究基于SOA的Web Service、基于Hessian协议的远程方法调用技术以满足信息系统集成信息交互实现。(3)构建ERP/BPM一体化集成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过程衔接、顺畅流转,业务信息能够支持企业决策并提供精细化过程追溯。基于提出的ERP/BPM系统集成原则设计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外协生产管理、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过程模型,针对各自业务特点构建系统集成信息交互模型,业务决策支持模型,提出资源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模型和监控模型,并分别结合典型业务场景设计模型应用范例。(4)以国内某制造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优化改进项目为应用实施背景,基于商用化ERP、BPM系统进行集成功能构建,对本文研究工作进行应用性验证。系统上线达到预期效果,极大提高企业生产业务与管理业务协同效率,推动企业流程管理改进与业务变革,为管理业务决策提供重大支持,为生产技术改进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帮助。提出的业务解决模式和系统集成方案能够在其他企业或生产业务领域推广应用。
倪颖杰[7]2003年在《面向PLM的网络协同工艺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APP负责确定产品制造过程以及产品制造所需的制造资源、制造时间等,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并对产品质量和制造成本以及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分布异构的动态企业应用环境下,如何满足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又支持新产品开发的快速创新过程是现代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技术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本论文提出了现代工艺设计信息管理策略——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Web协同工艺设计。 本文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探索分布异构的动态企业应用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Web协同工作的模式和方法,支持产品信息的全生命周期演化,支持新产品的快速创新过程,对于缩短敏捷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分析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和CAPP发展趋势,指出CAPP系统正在向智能化工艺设计与管理、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Web协同工作的现代CAPP系统的方向发展,并认为现代CAPP具有五大特征:结构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阶段性、地理上的分布性、信息上的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过程上的快速动态性。 2.在分析基于Web协同的CAPP系统研究现状、工艺设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重要性以及制造企业价值网络协同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分布异构动态企业应用环境下,现代CAPP信息管理策略——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Web协同工艺设计,包括基本概念、四个主要观点以及解决方案。并就面向PLM的Web协同CAPP的五个协同视图(设计协同、生产协同、商务协同、资源协同和知识协同)展开具体论述。 3.指出现代CAPP是一个基于Internet、支持工艺同步协作的工艺工作流管理系统,并提出了CAPP面向过程多层次协同模型以及协同CAPP系统功能模型。在协同CAPP系统功能模型基础上首次提出工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艺同步协作机制,包括协同CAPP编制同步机制、会话管理机制和系统通信机制等。指出面向现代CAPP的网络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可分为工艺任务分工优化配置和可重构制造单元优化配置两个层次。提出了可重构制造单元优化配置的基于网络化制造资源库构建、制造资源评估与优化和网络化协同工艺路线规划叁个部分的系统结构及工作流程。同时基于对可重构制造单元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面向协同CAPP的制造资源叁层信息模型、基于博弈论的逻辑制造单元优化模型以及基于知识的快速网络工艺路线规划机制。将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面向PLM的Web协同CAPP系统设计与开发,并且应用到相关的科研项目之中,获得了用户好评,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得到初步验证。
李红贵[8]2009年在《网络协同商务平台模式及系统架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单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企业必须采取基于核心能力的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取得竞争优势。协同商务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进行各种业务的协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的模式与方式达到资源最充分利用目的新型商务模式。本文就网络协同商务平台的服务联盟模式以及使能技术架构进行了探讨。论文以网络协同商务为依托,以协同等为理论基础,以基于网络的协同商务的服务联盟模式思想,体系与方法为对象,以先进的网络技术架构为技术支撑,以开发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原形系统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深入地论述了网络协同商务平台的模型研究及技术实现。论文首先协同商务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然后探讨了协同商务平台的产生,作用,以及层次结构协同学思想以及网络平台协同的前后台互动思想。其次研究服务联盟模式的构建,组成与模式特征,提出联盟系统的聚合过程与体系框架,分析模式系统学原理,模式的成本效益优势。通过对服务联盟模式内涵、系统学特征、联盟过程以及模式的效益体系的分析,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分析了网络协同商务平台系统的技术需求,研究了形成具有专业应用背景的、面向业务过程的综合使能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信息的表示与通信机制、跨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方法与实施,详细介绍了采用服务接口技术、数据格式定义及其转换技术、协同会话技术、在协同框架的基础上开发业务流程等关键技术。最后,在前述有关协同商务平台服务联盟的模式与体系架构的指导下,开发和实现了网络协同商务平台原型系统平台。本文的研究对网络协同商务平台系统模型的构建以及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协同商务平台系统的改进和建设提供了借鉴。
张晓兰[9]2009年在《移动环境下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21世纪的主流生产方式,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供应链是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面向大规模定制模式的供应链是十分必要的。移动技术及其应用也将在21世纪得到普及,移动技术使得在任何时间、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的信息获取和过程监控成为可能,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可视性。因此,在移动环境下研究大规模定制供应链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在分析现代企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以及移动技术对于供应链的影响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移动环境下基于信息流视角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运作模型,并详细阐述了数据同步技术与信息交互技术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出了本文的两个关键研究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及其实现。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①研究分析了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的供应链特征,及移动技术对于供应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环境下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运作模型,详细说明了其运作的全过程,并重点阐述了信息的流动和共享。②以大规模定制为背景,分析了移动应用中的用户对于数据同步的相关需求,以及相关移动数据库产品的不足,进而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中间件的数据同步解决方案,研究异构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如何与后台供应链系统之间,以及多个移动终端之间实现数据的同步。③在大规模定制的背景下,分析了移动技术对于供应链上的信息交互方式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供应链的信息交互模式,采用移动Agent自动协商机制来解决供应链上的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大量个性化协商问题。这对于大规模定制中快速、灵活、协同满足个性化客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④研究了移动Agent系统的技术实现,重点讨论了移动Agent的生命周期管理、移动Agent的交互策略,以及移动Agent的迁移策略。并以服装的个性化移动定制需求为应用背景,给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服装定制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以大规模定制为背景,研究移动环境下的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具有比较新的研究视角。其次,本文提出的数据同步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并考虑到了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较少涉及到的端到端的同步需求。并且,基于Agent的供应链的信息交互模式给出了一种低网络通信下的、高质量的信息交互方式,对于实现移动环境下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为国家863课题“现代制造集成技术——移动环境下的企业应用集成新技术”(项目编号:2008AA04Z127)的研究成果。
周斌[10]2007年在《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处于转型期,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也正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向新公共管理。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逐步实现政府的治理模式从“管制型”转向“服务型”。本文认为电子政务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共服务项目较少,并且缺乏实际有效的服务,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随处可见,加上部分政府部门缺乏面向公众服务的观念,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遭遇了发展瓶颈。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我国的电子政务走入了重电子轻政务、重建设轻整合、重概念轻应用的误区。所以,本文把电子政务建设放在我国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从面向公众服务的视角来研究电子政务,重新思考政府的服务模式。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本文认为电子政务可以有所取舍地借鉴客户关系管理(CRM)思想。所谓CRM,包含叁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所满足的是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电子政务中体现出来就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其次,它是一种客户导向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在电子政务中体现为政务流程重组;第叁,它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包括用户服务“前台”的交互渠道整合、用户服务“后台”的系统集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技术、解决个性化所带来的个人隐私保护技术等,这些都可以用于电子政务建设。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和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国外电子政务建设采用CRM作为指导思想的实践经验,提出“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作为目标的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重点深入地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核心思想应用于电子政务的适用性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电子政务对CRM只能是部分借鉴,如“客户”的概念与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社会公众不能完全划等号;另外,由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与电子政务所追求的公益性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CRM中最着名的“80/20法则”就不适用于电子政务。但本文认为这不能抹杀CRM的其它理念和
参考文献:
[1]. 面向协同产品商务的产品信息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叶成刚. 浙江大学. 2003
[2]. 并行工程与产品广域协同开发的研究和实践[D]. 王晓红. 上海大学. 2003
[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飞. 浙江大学. 2007
[4]. 面向区域制造的信息化服务联盟模式与应用研究[D]. 梅益. 浙江大学. 2005
[5]. 面向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D]. 费晓强. 重庆大学. 2009
[6]. 面向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的ERP/BPM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D]. 何光荣. 湖南大学. 2015
[7]. 面向PLM的网络协同工艺设计技术研究[D]. 倪颖杰.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8]. 网络协同商务平台模式及系统架构研究[D]. 李红贵. 江苏大学. 2009
[9]. 移动环境下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研究[D]. 张晓兰. 复旦大学. 2009
[10]. 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D]. 周斌. 同济大学. 2007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大规模定制论文; 并行工程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供应链服务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服务设计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 产品需求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