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4001)
【摘要】 目的:对急诊阑尾炎切除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具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接受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单纯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组则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剂量、起效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满意程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施行急诊阑尾炎切除术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用药剂量少,起效时间快,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阑尾炎切除术;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70-02
在临床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区域性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相比于全麻,发生了显著升高。临床以往开展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时,通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但此种麻醉方法存在起效慢、用药剂量大、术后并发症多等不足之处[1]。基于此,本文以我院68例接受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为例,就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展开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9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接受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分布:21~62岁,平均年龄(35.7±4.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
施行急诊阑尾炎切除术半小时前,向所有患者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与0.1g鲁米那,同时开放静脉输液500mL。对照组中,将穿刺点定在T12至L1之间,并向头端置入长4cm的导管,利用硬膜外的导管将3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注入患者体内,未出现局麻药中毒现象后,加用0.33%丁卡因8-10ml,必要时再次加用。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两点穿刺的方法,将硬膜外穿刺点定在L3-4椎间隙,向头端置入长4cm的导管以备使用;并采用25G腰穿针在L3,4椎间隙进行穿刺,待流出脑脊液后,再将2.0至2.5mL的局麻药(0.75%布比卡因2~2.3ml+加脑脊液或芬太尼0.2ml)缓慢注入,然后将腰穿针推出,控制阻滞范围不超过T6。一小时后进行硬膜外间隙阻滞,给予常规试验剂量,完成给药后需对阻滞平面进行测量,只有将连续蛛网膜下隙排除后,才可再一次给药。麻醉10分钟后,两组均开始手术操作。
1.3 临床观察指标
施行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并观察、比较其用药剂量、起效时间、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项目。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当P值小于0.05时,表明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剂量、起效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满意程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结论
作为一种腹腔内脏器手术,急诊阑尾炎切除术会对内脏产生牵拉作用,进而导致腹肌紧张、膈肌抽动以及恶心呕吐等现象的出现,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确保急诊阑尾炎切除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就应当高度重视患者的肌肉松弛情况。尽管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均能符合手术需求,但前者具有较长的麻醉诱导时间,难以对患者产生及时、有效的止痛效果,且麻醉用药量偏大,加大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2]。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时,可将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但用药剂量少,有效延长了麻醉持续的时间,而且更容易控制阻滞平面,在术后镇痛中同样可起到显著的效果。在急诊阑尾炎切除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大大提高了椎管内的麻醉成功率,充分降低了患者术后发生头痛等不良反应的概率,同时患者的血液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
综上所述,在施行急诊阑尾炎切除术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用药剂量少,起效时间快,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琳玲.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阑尾炎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3,24(12):170-171.
[2]李林.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急性阑
论文作者:黄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阑尾炎论文; 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切除术论文; 剂量论文; 硬膜外论文; 方法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