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化进程_重工业论文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化进程_重工业论文

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进程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有企业困难加剧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如“八五”期间全省国有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310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45倍,对调整工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是,尽管工作力度在逐步加大,结构调整的成效却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国际工业化进程的经验启示我们:抓结构调整不能脱离工业化演进的规律和要求,必须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个宏观层面的带动下,进行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微观层面的相应调整,才不至于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搞“全能式”生产,使正当竞争变成对资源的争夺和浪费,从而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发展路子。

一、我省工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以来,在借鉴近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上,我省工业是循着先“重”后“轻”、先生产后生活的轨迹成长,集中力量先建立了重化工业基础,此后才面向消费需求开始工业规模扩张和结构改造升级的过程。这种与发达国家由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次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使我省工业在全面建立之初就越过了资金技术含量较高的门槛,建立了一批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等骨干企业,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原子能、电力、汽车、有机合成化学工业也逐渐生长,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多维次的产业基础和结构。1950~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3%,其中轻工业增长10.7%,重工业增长20.2%,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改革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以消费补课和产业轻型为主题的,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1987年前后开始,我省工业出现了重工业打头的增长格局,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启动。轻工业产值比重由1987年的46.1%下降到1995年的39.1%,重工业比重由53.9%上升到60.9%;第一产业比重由1987年的39.6%下降到1995年有31.2%,第二产业比重由36.7%上升到37.2%,第三产业比重也逐渐超过了第一产业而居第二位。二是重工业化的大规模设备投资特征明显。“八五”期间,国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81.95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35倍;国有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310亿元,增长2.45倍;能源工业投资总额194.65亿元,增长5.9倍;乡及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达21%。三是工业化水平上升。工业化率1995年达到40.5%,如果按国际工业化水平的划分标准,我省已进入了半工业化阶段;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升高,尤其是重化工业核心的机械工业大规模增长,1995年机械工业产值达116.21亿元,比1987年增长2.2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的指标——工业增加值率,1994年为29.4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比沿海的上海、广东分别高1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说明我省重化工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四是工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分工程度提高。体现在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由80年代中期的50%上升到1995年的83.36%,一批重化工大型企业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1995年全省70户自营进出口获权生产企业出口创汇达4.9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75%,年平均增长速度达75.4%。

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工业化还没有过重化工业这一关,受二元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偏低的制约,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新兴产业也成长缓慢,产业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需要。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带有典型的多维次二元结构的特征。既有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城市工业,又存在大量用落后传统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既有用先进工艺和自控机器体系进行规模生产、占工业企业总数2.8%的大中型企业,更有占97%以上众多的采用落后工艺设备进行生产的集中度很低的小型企业;既有一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又大量存在着落后的传统产业和机手并用甚至手工劳动的落后技术。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曾经发挥主导作用的轻纺、重化、电子、建筑产业部门,目前在我省有的尚未发育成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有的产业周期的高峰已经过去不再能成为主导产业。如纺织工业,其收入需求弹性不断降低,生产萎缩,其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23%,不再能成为带头产业;我省电子工业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落后,虽然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甚小,仅为1%,电子工业每增长10%,整个工业产值仅增长0.1%,要培育成带动整个工业增长的主导产业必须实行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至于建筑业,只有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业迈出重大步伐,才能够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起主导作用的重化工业内部,采掘、原材料工业发展滞后,基础工业新增生产能力较慢,能源、原材料、适应化肥严重不足,重型机械设备制造滞后于消费资料工业及一般机械制造,高精尖的重型机电设备发展跟不上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省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达60.9%,不但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等发达国家;但在出口结构中反映对外竞争力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出口的比重为15%左右,加上化学品、冶金制品的重化工产品也不过28%左右,远低于大国平均模式中的34.1%的水平,更大大低于日本重工业化时期的60.4%。

二、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前面提到的轻工业与重工业结构的调整,不但补了消费品工业这一课,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回过头来看,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也有一些颇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

1.对基础工业的倾斜,忽视了重加工业的相应发展,致使重工业增长格局在资源的硬约束下难以为继。80年代末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增长格局的出现,是我们受投资需求拉动的情况下,重工业发展向以生产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及生产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工业倾斜,1988年到1995年,我省基础工业部门产值增长4.07倍,而以生产机电设备为主的重加工业增长2.79倍,基础工业比重加工业增幅高45.9%。以能源、原材料为中心的生产结构特征明显,实际上基础工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在这样的工业增长格局下,对基础工业产品需求急剧扩大,而投资需求对技术装备的需求,是通过机电设备的大量进口,抵消了投资需求对省内机电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加上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如1988年两者比例为1∶0.83,而1995年则变为1∶0.38。从而使重加工业没有随着整个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得到相应发展。这种以初级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格局是我省目前高消耗、粗放式经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背后是产业结构低级化。从长期来看,这一增长格局难于长期维持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约束。有关人士预测,按我国目前单位GNP的钢材消耗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为了满足钢材消费,我国将需要世界全部铁矿石产量。同时,在目前的技术结构下,我省基础产业直接消耗了占全社会总消耗45%左右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出占社会总产出27%左右的产值;而重加工部门的同样份额产出只需要占社会总消耗18%左右的能源和原材料,也就是说,重加工业产出的附加值是基础工业的2.6倍。从短期来看,我省工业的这种结构特征是近年来资金周转趋缓、经济运行所需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宏观经济效益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目前粗放的增长格局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加大有实际需求的技术相对密集产业如机电产业的比重,调整增长格局和产业结构。

2.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忽视了与国际产业技术革命的对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和“虚高度化”。以制造业为例,改革开放前,从50年代通过技术引进奠定了我省工业的机械技术体系之后,再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引进,一直是在封闭的环境里靠50年代的那批技术自我繁衍,构筑了整个制造业。当世界微电子产业技术蓬勃兴起,并装备着所有产业部门的时候,我们一直游离于这场技术革命之外,脱离了国际上产业技术的发展轨道。现代产业技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已成为所有制造业从产品、工艺装备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及设计开发的中枢,也是当前国外工业产品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微型化的基本技术手段。实际上,50年代以人工控制机械为特征的机械技术,到70年代以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系统为特征的微电子技术,在技术的性能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产品和新兴产业群的形成,也使传统产业从质的方面得到了改造和发展。对照我省的现状,制造业目前占主体的产业技术仍停留在机械技术水平上,与工业化国家在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这一差距的实质内容就是机械技术体系与微电子技术体系之间的差距。如长沙裕湘纺织厂,目前甚至还使用着40年代日本制造的细纱机。值得注意的是,我省现有的机械装备由于受“全能式”生产方式的束缚,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作用,如目前全省金属切削机床利用率仅为38%,造成一种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现象。

3.对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忽视了培育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延缓了发展新技术产业的进程。这个问题最典型的是80年代家电产业的引进。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以家电为代表的一批新产业的兴起,由于家电产业与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原本应该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省内原有产业升级、扩散高新技术的契机。以我国的市场规模,完全有可能使这些耐用消费产品成为启动点,把相关的配套产业带动起来,逐步建立起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新技术产业群。但是,由于当时提出的“从后部搞起”在实际运作中变成了“只搞后部”,新产业长期满足于搞散件组装,至今尚未摆脱现有产品靠进口关键零部件、新产品靠从头引进的局面,家电业又出现了产品“十年一贯制”数量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而且,由于我们承担的多为劳动密集的组装工序,出现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内的垂直分工格局。从家电业来讲,今后的结构调整任务,就是要培育零部件、材料、工艺设备等相关产业,不断增加这些相关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整机的档次、性能和附加值,根据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努力开拓市场,从而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例如,国内家电市场的潜力很大,即使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具备通过产品小型化、集成化从而大大降低产品价格的能力,还可以开拓“第二部机”的市场。家电产品的发源地大多在美国,然而日本的企业最终占领了美国的家电市场,就是走的这样的路子。

三、如何调整我省的工业结构

我省重化工业发展将在目前的基础上持续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这是由我省现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们能否在未来的15年内成功地走过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高速增长期,进入新兴工业省份的行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发展的机遇,尽快成长起一批制造业中的战略主导产业,摆脱“瓶颈”产业束缚,跟踪高技术尖端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此,必须注意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性工作:

第一,制定未来工业化发展战略,形成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共识。根据党和国家对今后15年作出的战略部署,参照世界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我认为,我省1996—2010年工业化战略的主体思路应当是: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和综合实力出发,在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振兴主导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广泛采用先进机械装备工业各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非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扩大对外开放,主导产业全面实行进口替代,逐步扩大出口导向产业的规模,提高工业国际分工程度;以重化工业为基础,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加工度化,为进入21世纪中叶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赢得主动。工业化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1996—2005年,以重化工业为中心,依托现有工业基础进行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和扩张,优化产业结构,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阶段,2005—2010年,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第二,制定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并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选择好主导产业,如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建筑业等。二是加强基础产业,包括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基础工业和交通、邮电等基础设备,使国民经济摆脱“瓶颈”产业的制约。三是有选择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原子能技术等,都有可能发展成未来的主导产业。

第三,加强产业集中度,形成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结构。我省大型企业处于重要生产领域,起着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主导作用。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有着比较发展优势,成为带动出口发展的主要支撑者。在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中小企业并不具备优势,必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来支撑其发展。

当前,我省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仍然在争夺发展的资源。这种争夺资源、竞相发展的局面造成的经济低质量低效益,必须在结构调整中加以改变,根本的是要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转变成生产、服务以及管理和技术发展上的相互合作关系,这也是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企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大量的以紧密、半紧密形式与大企业结合起来的中小企业承包厂商,不仅能加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是大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赖以成长的基础。这个问题,应当成为我省“抓大放小”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我省今后的技术进步政策着眼点应放在:(1)把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即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为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我省目前有95%左右的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它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庞大的产业群及其技术落后状态是我们的省情之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2)在引进关键技术的同时,要消化、吸收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并进行创新和输出。各级政府在科技投入中应建立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引进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科技攻关。(3)建立以“企业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机制。政府应将直接管理的大多数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科技企业或以各种方式与企业结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第五,扩大设备更新投资规模,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如果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以重化工业为基础向产业结构升级,即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方面来,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投资。日本1955—1965年的经济增长,就是依靠民间设备投资推动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技术改造取得较大的成绩,从整体上看工业设备水平较低的基本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在生产上起关键作用的主要设备,技术状况较好、性能达到80年代初国际一般水平的占8.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6.9%,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占74.5%,特别是重加工业,机械工业的装备情况更为落后。这种状况是长期外延粗放型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初期不可避免的特征。

第六,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逐步改变参与国际分工的落后格局。我们应在8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度,逐步实现我省工业与国际工业顺利接轨。一是重视对开放方向与空间的选择。一方面对外开放应与主导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技术更新与改造结合,使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更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并以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应尽力避免一般成套设备项目和交钥匙工程的机械照搬。二是利用外资要由出口加工为主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使对外开放直接为推进我省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利用我省的大市场作筹码换技术,特别是换取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以自己的高新技术作资本,对外开展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扩大与发达国家水平分工的比重;有选择的开放一些行业,争取跨国公司投资,作为推动出口的重要力量。例如曙光彩管工程这样的大项目,我们应力争多搞一些,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跳跃式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标签:;  ;  ;  ;  ;  ;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化进程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