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球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国际货币论文,体系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截稿:2010-10
一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一直困扰着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一边是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急剧上升,美元贬值压力不断积聚;一边是日本、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贸易盈余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以及对美国的债权急剧膨胀,本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此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频繁地遭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当今全球经济严重失衡和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归咎于某一或者某些国家(如美国或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归因于支配当今全球经济运行的最大“游戏规则”——以美元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如果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重要病因,那么是通过政策选择解决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问题,还是必须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于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一些经济学家对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失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Dooley等(2004)提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II的观点(也被称为DFG理论),认为亚洲的固定汇率区域作为新的外围国家,重建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由于外围国家常采取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策略,通过低估汇率、资本管制等政策实现对中心国家(美国)持续盈余,从而导致全球失衡。McKinnon(2005、2007)认为,由于当今世界是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间的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以美元计价,这使得美国可以以本币形式向外国无限期借款以掩盖其相对较低的储蓄水平而无须“纠正”经常账户赤字。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的赤字不可能长达20多年之久。Mundell(2007)通过对1915年至今的国际货币的演变研究指出,与美元相关的全球失衡是与20世纪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上升相联系的,并且这种失衡将持续下去,除非美元作为实际上惟一的国际货币地位被取代。李向阳(2009)认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为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础,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瓦解,但美元仍然充当着全球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这是全球接受美国多年来维持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所在。张明(2009)也指出,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剧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美元本位制难以解决所谓的“特里芬两难”。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学者研究了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Triffin(1960)关于黄金-美元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的论述,Triffin基于对美国的国际收支和黄金储备、世界其他国家美元储备的统计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如果美国满足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美元对外负债会超过美国黄金储备,最终会出现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如果拒绝满足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会陷入国际流动性短缺。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学者们进一步认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如Greenwald和Stiglitz(2008)在2008年6月的国际经济协会会议上指出,亚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的危机以及美国长期增长的贸易赤字(以及伴随的通货紧缩影响)是当今货币体系的长期显著特征。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则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黄晓龙(2007)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对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以及货币危机的影响,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和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支配地位,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周小川(2009)更是明确阐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余永定(2009)认为现存国际货币体系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难辞其咎。张斌(2008)也指出当今国际金融秩序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李稻葵和梅松(2009)通过研究发现,在准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国内信贷持续紧缩会伴随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收支的危机。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研究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导致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现有的理论模型很少探究近30年间全球失衡、多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对国际货币体系、全球失衡、金融危机的认识,也多局限于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失衡的关系、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且在分析方法上多为描述性分析、统计规律分析或政策性意见。目前基于理论模型分析的主要有Greenwald和Stiglitz(2008),他们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出发,构建了一个受全球外部盈余恒等于零条件约束的,包括储备货币国与非储备货币国的模型,该研究表明美国的长期贸易赤字源于非储备货币国对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需求的增长。此外,他们还指出只要非储备货币国合意的储备水平不断增加,储备货币国的赤字将不断增长。然而在他们的模型中,非储备货币国家对美元的需求是外生的,没有考虑资本流动、信用创造、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模型并没有阐释国际货币体系为什么导致了金融危机。而黄晓龙(2007)的模型主要侧重于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对相对汇率水平的影响。
本文在Greenwald和Stiglitz(2008)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贸易盈余、资本流动、信用创造、经济增长、储备货币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借鉴Johnson(1972)发展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并试图运用此框架,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回答如下几个问题: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失衡的原因,是否是过去30年间频繁发生的众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以及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了一个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第三部分运用该分析框架,分析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失衡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分析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过去30年间频繁发生的众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第五部分是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
基于Greenwald和Stiglitz(2008)的研究和Johnson(1972)发展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本文建立了一个受储备货币国与非储备货币国净出口之和恒等于零、净资本流入量之和恒等于零约束的,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n国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
(一)几个重要的恒等式
假设国际货币体系下有n个国家,为分析简化,假设其中只有国家1为储备货币国(k=1),其他n-1个国家为非储备货币国(k∈{2,3,…n})。就全球经济整体而言,在任意时期t,下面两个约束恒等式一定成立:所有国家的净出口之和恒等于0,所有国家的净资本流入量之和恒等于0。于是有储备货币国的净出口与非储备国的净出口之和也必然恒等于0,储备货币国的净资本流入量与非储备国的净资本流入量之和也必然恒等于0,即:
约束恒等式(3)表明,如果非储备货币国总体保持净出口盈余则必然意味着储备货币国出现贸易赤字。约束恒等式(4)表明,如果非储备国的净资本流出量增加,则意味着储备货币国的净资本流入量增加,也说明非储备国对储备国资产需求的增加。
综上可得第t期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全球货币市场均衡方程为:
命题1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在利率和价格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一国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则需要保持国内信用创造或国际储备的相应增长。但在经历了墨西哥货币危机、尤其是亚洲金融风暴后,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国内信用创造过度扩张可能会诱发货币危机。④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并保障本国金融安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多倾向于通过增加出口、积累国际储备的方式,维持与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过度扩张国内信用创造。
若将方程(14)扩展到所有的非储备货币国家(k∈{2,3,…n}),则有所有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的总需求,与非储备货币国因经济增长等因素引致的货币需求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非储备货币国的国内信用创造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
(17)式表明,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水平与非储备货币国的国际储备增长正相关,而与储备货币国的净资本流入负相关。由于经济增长和维护国内金融稳定与安全的需要,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需求不断增长。⑥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储备资产不断上升,并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这种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快。由(17)式可知,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面对非储备货币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储备需求,储备货币国是否会出现长期的贸易赤字,在于储备货币国的资本净流出是否可以满足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增长。于是,从(17)式可以进一步推出以下两个命题:
命题2 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如果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不足以满足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增长,那么储备货币国将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命题3 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如果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可以满足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增长,那么储备货币国可以消除经常账户赤字甚至保持国际收支盈余。
那么,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下,能否长期通过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的方式满足非储备货币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储备需求?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储备货币国的资本供给从长期来说不可能无偿提供,即使储备货币国在短期通过资本净流出的方式满足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非储备货币国在将来不但要还本而且要付息,因此长期来说非储备货币国是资本净流出、储备货币国是资本净流入的(图1也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的资本账户在长期内是净流入的)。也就是说,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要满足非储备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惟一的方式是通过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供给国际储备货币。⑦
图2 美国净出口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
说明:美国经常账户数据来源于BEA,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年度数据来源于BIS月度数据算术平均(2005年=100)。
此外,在主权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下,能否通过相对价格和利率的调整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化,解决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7)式可知,只要非储备货币国家对国际储备的需求水平是不断增长的,即使价格和利率发生变化以及调整汇率水平,⑧也难以避免储备货币国的贸易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因而,寄希望于通过调整储备货币国对其他国家的汇率水平,而彻底解决储备货币国贸易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可能难以奏效。⑨图2表明,1978至200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⑩此外,历史经验表明,尽管1985年“广场协议”后美元大幅贬值,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由此,我们得到结论1。
结论1 在以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总需求不断增长,无法通过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的方式满足,且不存在超主权国家的第三方按照世界需求供给国际储备,而只能通过储备货币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方式供给,由此导致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与全球失衡;并且,只要对国际储备的总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任何试图通过汇率政策彻底解决储备货币国家的长期贸易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的努力,都是无效的。
由此可见,当今全球经济出现以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对外债务、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贸易盈余和高额外汇储备为特征的严重失衡现象,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游戏规则”——以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把全球失衡的根源归咎于中国操纵汇率,失之偏颇;而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的长期贸易赤字和全球失衡,绝非治本之药。要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寻求超主权的第三方按照世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供给国际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四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
综上,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在长期是必然的结果。面对国际收支赤字,国际储备货币国可能的政策情形有三种:一是通过调整对内与对外政策实现了国际收支盈余,而这会减少国际储备货币供给;二是按照世界对储备货币的增长需求,继续通过国际收支赤字的方式增加国际储备供给;三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储备供给不变。那么,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是否存在某种政策情形可以消除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和全球失衡,且不会引发全球的不稳定与金融危机?(11)或者说这种失衡是可持续的并且不会导致金融危机?
为此,本文在前文建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下,拓展了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以及Flood等(1996)关于货币危机的模型。
为简化分析,货币市场均衡方程我们采用Flood等(1996)模型中的线性形式,即国家k的货币市场均衡方程(10)式简化为:
上述表明,储备货币国实行国际收支盈余从而减少储备货币供给的政策,迫使非储备货币国被动地进行国内信用扩张,最终导致了原本不会发生危机的非储备货币国j发生货币危机。这与Krugman(1979)、Flood等(1996)所论述的j国为国内财政赤字融资而主动进行的信用扩张导致的危机不同,这里所论述的非储备货币国的危机是被动地引致的,始作俑者是储备货币国,而不是非储备货币国自身的原因。
从上述情况1和2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2。
结论2 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下,储备货币国实现国际收支盈余从而减少国际储备供给的政策,将迫使非储备货币国被动地进行国内信用扩张,这很可能是引发或加速非储备货币国货币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可见,最近几十年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货币危机(以及由货币危机引发的双危机等)的原因,很可能并非因为传统危机理论所说的由危机发生国自身的因素所导致,而是与储备货币国美国企图消减国际收支赤字的政策有关。
(二)政策情形二:储备货币国通过国际收支赤字方式供给储备货币
如果储备货币国家选择(或被动处于)政策情形二,通过本国国际收支赤字增长的方式,按照非储备国对储备货币的增长需求供给储备货币,即有:
结合上述两种情况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结论3。
结论3 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国通过本国国际收支赤字增长的方式,按照世界对国际储备的增长需求供给储备货币的政策,将迫使其被动地进行信用扩张,无论是在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制下都很难避免储备国货币危机,并且可能催生储备货币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如果储备货币国的信用扩张大于非储备货币国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将加剧这些问题。
因此,历次美元的贬值压力与危机、美国资产价格泡沫以及泡沫破灭后的金融危机,不应该归咎于其他国家,其原因很可能源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而美国自身过度扩张的信用政策加剧了这些问题。
(三)政策情形三:储备货币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储备货币供给不变
如果储备货币国选择(或被动处于)政策情形三,国际收支平衡、国际储备货币供给不变,是否可以避免世界不稳定因素与危机的发生?
我们可以采用类似政策选择(一)的方法证明,非储备货币国l可能发生货币危机;而非储备货币国j存在着本币升值的压力(证明见附录)。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4。
结论4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即使储备货币国选择(或被动处于)国际收支平衡与保持国际储备货币供给不变的政策情形下,也仍然无法消除世界的不稳定因素与危机。
由此,美国试图减少贸易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可能恰恰是导致竞争性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的诱因。综合对上述三种政策选择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5。
结论5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无论储备货币国选择(或被动处于)国际收支盈余、赤字还是平衡的政策情形下,都难以避免会引发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建立了一个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的N国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分析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造成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模型分析表明,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非储备国对国际储备总需求不断增长,无法通过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的方式满足,且不存在超主权国家的第三方,而只能通过储备货币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方式供给,由此导致了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与全球失衡;并且,只要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的总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寄希望于通过汇率调整,彻底解决储备货币国的贸易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将是无效的。
模型分析还表明,在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无论储备货币国选择(或是被动处于)国际收支盈余、赤字还是平衡的政策情形下,都难以避免会引发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储备货币国实现国际收支盈余从而减少对世界储备货币供给的政策,将迫使非储备货币国被动地进行国内信用扩张,这可能会诱发或加速非储备货币国货币危机的爆发;而储备货币国通过本国国际收支赤字增长的方式,按照世界对储备货币的增长需求供给储备货币的政策,将迫使储备货币国被动地进行信用扩张,无论是在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制下都很难避免储备货币危机,并且可能催生储备货币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即使储备货币国选择国际收支平衡与保持国际储备货币供给不变的政策,也仍然无法消除世界的不稳定因素与危机,这可能会加剧非储备货币国之间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对有限的储备货币展开竞争,导致竞争性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且很可能导致在竞争中失利的国家发生危机。
基于本文的模型分析结论,显然,当今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美国出现巨额贸易赤字和对外债务、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产生大量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根源极有可能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非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操纵汇率;而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与全球失衡问题,很难有效。最近几十年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危机的原因,可能并非传统危机理论所说的由危机发生国自身的因素导致,而是源于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企图消减贸易赤字的政策;历次美元的贬值压力与危机、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泡沫破灭后的金融危机,责任并不在于其他国家,而是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并且美国自身过度扩张的信用政策加剧了这些问题;此外,储备货币国——美国试图减少贸易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是导致全球竞争性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的重要诱因。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变国际储备货币供给只能由美国国内信用扩张提供,并通过美国贸易赤字的方式输向非储备货币国的“游戏规则”。要彻底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并且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寻求第三方按照世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供给国际储备货币显得尤为关键。
附录:
1.命题1的证明
所以非储备货币国j存在着本币升值的压力。
注释:
⑥McKinnon(2001)、Dooley等(2004)等从经济、收入增长的角度,指出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需求不断增长;Obstfeld等(2010)则指出非储备货币国为了防范内部或外部的金融危机而积累国际储备。
⑦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也认为,当某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时,为了向全球经济注入流动性,该国必须保持经常账户赤字;张明(2010)也认为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主要通过经常账户赤字来输出美元。
⑧由于汇率可以表示为国家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因此(17)式中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意味着汇率的调整。
⑨Zhang等(2006)研究也表明,人民币升值难以解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
⑩通过对美国1978-2008年经常账户余额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统计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仅为0.05。
(11)Bordo等(2001)给出了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一个简洁的定义“我们把金融危机定义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出现流动性不足和破产等严重问题的金融市场波动时期,且或有官方参与干预以遏制其影响。”“对于某一时期是否可以被确认为发生货币危机,我们须观察到被迫改变汇率平价、放弃钉住汇率或接受国际援助。”由于本文旨在探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近30年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所指的金融危机包含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参与者出现流动性不足和破产等引发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时期。
(14)如果储备货币国国内信用扩张大于世界对储备货币的需求时,导致储备货币国更大的资本净流入,储备货币国将产生更大的资产泡沫和更为严重的对外债务。
(15)Kindleberger与Aliber(2005)指出“泡沫常具有内部破灭性,涉及一种不可持续的价格变化与资金流形式。”本文论述的资产泡沫包括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不可持续变化与资金流形式。
标签: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国际收支论文; 国际储备论文; 储备货币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货币论文; 主权债务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常账户论文; 贸易逆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