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寰与中国高铁论文

傅志寰与中国高铁

□ 郭泉真

无座、人挤人坐在列车过道上、站30多个小时……这就是绿皮火车——几代人的集体记忆。1997年,中国铁路开启了第一次大提速。当时大提速并非新建线路,而是在既有线上深度挖潜,国际同行公认难度很高。1999年,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该线被认为是开创性的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条高铁”。这个历史性的第一次,启动了持续10年的“六次大提速”。傅志寰就是这一切工作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

第三,不能准确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张老师在第一和第二个课题教学中有两对相关的知识,即对称轴的三角板作法与尺规作法,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但是,张老师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些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区别;教学中也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认准的事从不放弃

傅志寰,铁路专家,我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铁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之一。1998年至2003年任铁道部部长,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至2017年,他担任研制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技术顾问,为我国高速列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贡献。

傅志寰出生于共和国成立前东北的一个铁路司机家庭。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人们粮食不够吃,饿一顿饱一顿,甚至吃过糠。但铁路娃“皮实”,吃不饱肚皮照样能找到乐子,傅志寰和伙伴常去火车站,在停着的空车厢上跳来跳去,打闹是普遍现象。小时候的傅志寰脾气倔,内心认准的事从不放弃。11岁时,傅志寰瞒着父母,从小学五年级跳过六年级,考进哈尔滨四中。

最难忘的1957年

上世纪50年代,傅志寰留学莫斯科铁道学院。1957年11月17日晚6时,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聚光灯亮起来了,主席台亮起来了,毛主席出现了,大礼堂沸腾了。

小学生加法和减法口算速度的发展趋势上较为一致,都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口算速度得到提高,并在高年级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口算广度为2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速度在二~三年级增长幅度最快,口算广度为3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速度在四~五年级增幅最大.因此,二年级和四年级是小学生口算速度发展的关键期.

留苏每月能领到500卢布生活费,相当于国内六七个人的工资。傅志寰说,“我们每个留学生都深知祖国的期望,每天不到凌晨1时,没人上床休息。”中国学生的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得到公认,傅志寰的照片几次登上系光荣榜。

“毛主席很风趣,他站在主席台边上,和大家对话。”傅志寰动情回忆着,“你们这儿的,穿红衣服的,你们要又红又专噢。不能像萝卜一样,皮是红的,心是白的。”主席又问,你们看过红楼梦没有?大家说看过了。他就说,你们记得吗?里面林黛玉说过一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国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在傅志寰的记忆里,那天晚上就是伟人与他们这些学生互动,漫谈国际国内形势,平和而亲切。傅志寰说,最后,“毛主席讲,‘唉,我们都老啦。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们就喊,‘毛主席万岁’。”那一天,傅志寰连续站了七八个小时,但异常兴奋;那一年,是他“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年”。50年后的2007年,傅志寰借去莫斯科开会的机会重回现场,倍感意外:半世纪过去了,大礼堂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连舞台的背景画也依然是红旗、镰刀、斧头。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乡土文化自信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乡民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自身理想信念的认可,是对所属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3]。乡土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自觉和自醒,根基在于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

1997年第一次,1998年第二次,2000年第三次,2001年第四次,提速线路达到了13000公里,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中国铁路大提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受益了。因此“提速”又成了一个“热词”,还被收录进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如傅志寰所说,“提速”是“高速”的必要准备,“高速”是“提速”的升级,没有先行的“提速”,就难有后来的“高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自主创新。

1989年,时任铁道部科技局局长的傅志寰调研了广深线。假如学德国,这条线改为白天运客,晚上运货,提速完全是有可能的。傅志寰率先建议把广深线建成提速线,铁道部采纳了他的建议。1994年,“中国第一条提速铁路或称准高速铁路”广深线通车,开创了中国铁路提速先河。就这样,波澜壮阔十多年的中国铁路大提速,就从广深线开始了。1996年,沪宁线、京秦线接连提速成功,上海到南京从原先的4小时缩至2小时48分。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当年一个词语迅成为“热词”:夕发朝至。

氚是氢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提高聚变能武器和部分裂变能武器的爆炸当量。由于氚的半衰期仅为12.3年,因此需要定期更换武器中的氚。

自1961年以来,傅志寰亲历了我国铁路人艰难的自主创新路。他至今一直强调:“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不能指望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那个年代我国铁路较少,所有铁路都是客货混跑线路,客运与货运互争运力。运输任务很重,只能在现有铁路基础上挖潜,当时挖潜几乎挖到了极致。以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京沪线为例,不但客运量大,货运也十分繁忙,尤其是运煤的任务很重。这样的话,客车要提高速度,自然就很困难了。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傅志寰被派到德国进修。那时在德国,同一条铁路线白天跑客车,晚上跑货车。货车速度慢,晚上走,就不会影响客车,客车能力利用最大化,提速可达200km/h。德国铁路对傅志寰启发很大。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对科学讲是对的,对技术可能不一定对。科学问题如牛顿定律,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不会保密。但是技术,尤其核心技术,是保密的,买不到的。你站到别人肩膀上,别人说我不干了,一溜肩,你就掉到地上了。”傅志寰深有感触,认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创新技术。“大家憋着一股劲,奋斗了十年,虽然经历过许多次失败,最后还是成功了。”1997年开始的既有线大提速,坚持少改线、少动土,多上新技术,资金投入平均1公里100万元左右,而当时新建普通铁路,1公里投入通常需要四千万元。这都依赖于我国铁路人的技术创新。没有创新技术主导下的先行“提速”,就难有后来的“高速”。

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之路,从大提速、秦沈客运专线直到后来的高铁建设高潮,一步一个台阶;从大批国产机车车辆研制,到“和谐号”“复兴号”开发,一脉相承。“没有之前的积淀,就没有后来的爆发。”有人赞叹中国高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傅志寰坚持认为,对中国高铁来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更恰如其分。

从不可能成为了可能,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道路,这不止是中国铁路人的奋斗历程,更是共和国70年来路的集体写照。

共和国70年,每一棒都是接力。

标签:;  ;  ;  

傅志寰与中国高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