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_健康中国论文

论居民体育消费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居民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S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60(2004)01-0017-03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走上了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近年来,有关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体育市场方面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但对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则较少涉及。实际上,研究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体育市场,应该从体育消费入手,因为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体育市场繁荣的基础。从更深层次分析,与一定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大众体育消费规定和制约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结构与特征。脱离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品生产,难以适应大众的体育需求,也阻碍体育市场的成熟和繁荣,这体现了大众体育消费对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结构的制约和规定。本文从体育消费决定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的横向关系中,着重分析体育消费的内在结构和发展特征,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体育消费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1844年曾提到过人的各种需要,并“将它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三种需要”[1]。恩格斯在1891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思想,他认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2]。在此,恩格斯从物质资料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人的需要层次,即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按照恩格斯对人类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划分,生活资料是基础层次,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它维持人们的生存,实现人类自身的生产——“生命”的生产,这种消费是一切社会形态下消费的共同特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则是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活资料后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需要,具有个体和国家间的显著差异。恩格斯关于人类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层次性变化的观点,表现了人类需要层次变化的明显的过程性。其实,现代西方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kow)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在某些方面同恩格斯的观点是吻合的,即人们首先要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得以强化。

恩格斯关于人类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层次性变化的观点,表现出人类需要层次变化的过程性,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即人们首先要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资料(物质产品)后,才开始注重对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追求。

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广大居民的生活已接近小康水平,部分地区的居民已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甚至达到富裕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逐渐增加,消费形式也将进一步多样化。体育消费作为人类生活资料之外的非必需品消费,虽然属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内容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将成为人们日常服务消费的内容之一。

2 体育消费的渐进性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逐渐提高,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却限定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和结构是不同的,也反映出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体育消费内在结构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的消费政策、消费习惯和心理、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产品价格等。但是,体育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具有自身发展的特征。

2.1 温饱阶段的体育消费

人均收入在300美元以下,社会生产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人们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非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很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缓慢上升,人们在满足了最必要的消费需求后,开始了对基本的非必需品的追求。但是,这时期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比例还很低,仅有的体育消费支出也局限在体育物质产品,如购买体育服装、鞋袜和小件体育用品。而对体育服务消费,如体育场地服务、体育健身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出却十分有限。

2.2 小康阶段的体育消费

人均收入在800~1500美元之间,它具有“社会注意将由供给方面转向需求方面,从生产问题转到消费问题”的特征,即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使得为数众多的人可以在基本的衣、食、住之外享用其他消费项目。这一阶段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产品支出的比重迅速提高,其中较低层次的服务产品往往具有必需品的特点。但是,与体育服装、运动鞋等体育物质产品消费相比,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观看体育比赛等体育服务产品的支出仍较低。

2.3 富裕阶段的体育消费

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以上,其消费重心向重工业产品,如汽车、住房等以及更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转移。人们倾向于具有奢侈品特点的服务需求,如更多地在外就餐、更频繁地旅游、参加更多的体育文化活动等(需要更多的体育场馆和文化设施)。这时期的体育消费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居民对体育物质产品(各种体育健身器材)的需求下降,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将逐渐增加,尤其是各种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体育场地服务和观看各种体育竞赛表演的消费增加迅速。

3 体育消费的差异性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人口、年龄、民族和个体爱好都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区、各年龄段、不同民族以及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也有所不同。现阶段东西部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支出的绝对数有差异,但体育消费水平与工资收入比例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2000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4.54%,中部地区的合肥市和武汉市为5.08%,而兰州市为5.21%[3]。

在同一地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差很大,这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关。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59.6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2366.4元。由于收入的差异,其消费结构也不同,如表1。

表1 2001 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346页数据整理。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比农村低,服务性支出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对医疗保健需求显著增加,购买健身器材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支出在大幅度增加,如1996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12元,比上年增长31.5%。

此外,体育消费的年龄差异也很明显。青少年群体虽然没有收入,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受委屈,所以他们的体育消费支出并不少。尤其是高中和大学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性体育活动或观看体育比赛,其体育消费支出占比例较高。当他们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负担的加重,自由支配时间减少,体育消费支出也随之降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消费支出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 体育消费的多样性

4.1 体育消费场所选择的多样性

就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设施而言,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分布在居住小区的健身苑(点)设施、城市公园或绿地等;二是由各级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三是由私人或其他组织投资开办的专门性体育服务会所。但这三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场地,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有明显的不同,如表2。

表2 不同体育活动场所的功能特征

社区场地   公共体育场馆 私人健身会所

目的 为大众提供体育活动场 为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和比 满足特殊群体的需

 所,非赢利性 赛提供场地服务,公益性

求,利益最大化

消费者普通大众 全体公民 部分人口

经费来源 体育彩票公益金、捐赠 政府财政税收 私人投资、消费者

 收费、会员费

管理 街道、居委会、志愿者 职业管理者、志愿者

 职业管理者

收费 免费 较低

 较高

现阶段消费者根据自身条件和体育消费能力选择他们各自喜欢的体育活动场所。实际上,各种免费的体育健身场地虽设施简陋,却是广大市民自我健身的首选。而收费低廉的公共体育场馆,也只是部分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或观赏体育比赛的选择。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私人健身会所,只能是满足少数人体育消费的去处。

这三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场地,在许多方面虽然有显著的差异,但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为大众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是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对体育的需求,所以它们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

4.2 体育消费内容的多样性

体育消费是指个人购买或使用体育产品与服务,用以满足体育健身、娱乐和康复需求的活动和过程,它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消费(购买体育服装、体育用品、体育书报刊和体育彩票)和无形的体育服务消费(参加体育组织会费、体育场地服务、体育培训与咨询和观看体育比赛)等两种。然而,体育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消费的数量比例是不一样的。从部分发达国家居民体育消费的经验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比例中体育物质产品比例逐级降低,体育服务消费逐步增加。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居民在体育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体育消费总支出的54%(根据《国外体育动态》1997年第18期第141页、第5期第33页数据整理)。

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总体上是以体育物质产品消费为主。现阶段,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是体育消费支出逐渐增加,而且消费重点也逐步发生转移,即实现由实物型消费(如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体育报刊杂志等)向参与型消费(如参加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技术培训指导等)和观赏型消费(即观看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的转变。由于体育具有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已经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因而大众体育消费进入了以参与型为主的新阶段。

对于参与型体育消费,青年喜爱竞技类和健美型项目,中老年人则以娱乐型和传统型体育项目为主,如表3。

表3 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活动项目选择

男性

女性

18~40岁 游泳、保龄球、足球、蓝球

 羽毛球、乒乓球、游泳、韵律操

41~55岁 羽毛球、乒乓球、慢跑、登山

羽毛球、健身操、慢跑

55岁以上 太极拳、门球、健身操

 太极拳、健身操、秧歌

总之,在以“生存需求”为主体的时代,人们对体育消费虽有动机、愿望,但不具备体育消费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当进入以“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为主体的时代,人们或通过观赏体育竞赛表演达到精神娱乐,或用货币购买各种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自身直接参与,达到自娱自乐、增进健康的目的。显然,居民体育消费由“节俭型”向“参与型”和“观赏型”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

5 结论

1)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体育消费具有必然性与渐进性的特点。

2)根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体育消费主体具有典型的城乡差异。

3)体育消费在空间和内容上的多样性,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

标签:;  ;  ;  ;  ;  

论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_健康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