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情智特质,让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更有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特质论文,更有效论文,思维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是困惑历史教学的问题,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生命,让课堂充满智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就是有效途径。
批判性思维有许多定义,较为流行的是恩尼斯提出的:“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我国较早提出批判性思维的是朱智贤与林崇德二位先生,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意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并提出批判性思维有五个特点,即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2]大家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重视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思考什么是反省思维,杜威认为,反省思维就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3]所以,我们应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习性(或批判性思维精神)两个方面关注历史批判性思维,即历史批判性思维应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进行持续、合理,并更富深度的反省思考。
一、营造生态生成的教学文化
“现代主义思想视目的为实用性,视途径为达到目的的工具”[4],现实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本”(以习得知识为本)和“能本”(以培养学生学习技巧和能力为本),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工具主义思想,教学流于浅表化与功利性,制约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抑制了学生的反思与创造性。所以,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命力量的积极唤醒,缺乏历史智慧。历史教学应注重“人本”思想,唤醒学生深层的内在力量,让他们充满好奇,富有探求真知的热情,并且拥有深度理解知识与注重问题解决的迷恋态度,敢于担当责任,学生才会爆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如果再辅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就会促成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历史课堂教学既要有“技”,还要有“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孕育出学生强烈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应注重课堂教学文化的深层建构:关注学生情感、好奇心,注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理解的可能性,关注学生的责任担当。因此,历史教学应着重做到:
1.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
整个世界有自然世界、科学世界和心灵世界,要让学生心灵纵横驰骋,就得关注学生内心的心灵自由,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在好奇心中萌动诸多想法。“宽松的学习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习者感到安全,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他们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或体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5]现实的历史教学要么急急忙忙,无暇关注学生心灵的自由与宽松;要么教师与优秀学生充满话语霸权,学生难以做到自由与宽松。所以,我们在观念上信奉着“自由”教学氛围,而教学实际相去甚远。
要让学生心灵自由,课堂教学就需形成尊重的文化心理,历史教学应去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消去教师隐性的否定与独尊,让学生感受到多种多样的话语环境;重视学生的直接介入与参与,尊重学生的经验与理解,注重历史的多元解释,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历史理解,让“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他们自己的时序,并与他们自己的知觉地图相关联地加工信息。[6]这样才可以催生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学生借此“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7]
2.关注学生的情趣与责任,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在关注实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无用之用”,注重培养学生深度求知的学习情趣。国外不少研究者发现,如果探究问题发自学生兴趣,问题具有更多的个人意义,学生探究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深入,探究方案、解决办法也更多。[8]在关注学生学习情趣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道德责任。韦伯将人类的行动分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情绪理性和传统理性等类型。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价值理性,让学生关注知识的内在价值,促成学生持久地探究问题,逐渐形成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认识。所以,应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情趣,形成读书、合作、研究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长期“纠结”那些困惑自我的问题,他才会容易超越自我,获得问题之解。心理学家格鲁勃和戴维斯经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创造力活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9]如果没有学生持续地关注那个问题,学生没有对批判性思维学习生活方式乐此不疲的情怀,学生就难以获得批判性思维的丰硕成果。洛克认为智慧的核心在于“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物,并对事物专心致志”,这是颇有见地的。
3.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价值激励
教师在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将发挥素材性资源的作用,即教师本身就在激励学生积极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欣赏学生的思考;教师自身的批判反思性素养应给学生有力的感召。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而且,历史教学就是师生的对话,教师应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对学生有意义的知识,是师生共同构建的,也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的。师生对话应建立在爱、谦逊与信任的基础上,对话者间才会产生水平式互相信任的关系,进一步产生批判思考。[10]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就要注意学生个人的特质;注意社会文化及价值引导。
二、历史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的情境设置与材料提供
学生不是“白板”,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历史经验,由于学生历史知识与历史视野的有限性,教师要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批判的历史资源,因此,教学情境要具有诱导性,历史材料的提供能使学生具有产生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学生应怎样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呢?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洋务派?学生分析得出:内忧外患;洋务派在跟西方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对西方技术的了解;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推动;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积极影响等。我利用教材中倭仁的言论,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倭仁是清朝的大官僚,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他拿不出稍微有效的对策,却为什么一味唱高调,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请学生结合所学的哪些知识并从哪些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与相互讨论,分析出: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的进攻反应迟钝麻木,缺乏促使社会变革的新的经济与新的阶级力量。外交上,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形成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理;国人缺乏对外国的了解兴趣与准确认识,难以看到西方的先进性,自然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思想上,担心“以夷变夏”,毁弃中国封建制度与传统道德;清朝统治者压制进步思想,思想界“万马齐喑”,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有限(同学们从新思想的萌发逆向思维得出)。
学生的分析还是较为宏观与笼统,我就因势利导,提供下面一段材料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还有哪些文化与政治等深层次因素?
材料一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得出的原因有: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士大夫维护既有文化与利益;中国士大夫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我接着提供一段材料追问学生,我们从国外汉学家的视角来看他们是怎样认识顽固派的?
材料二 中国产生惰性的原因之一在于统治阶级的世界观或“自我心像”,统治阶级由于垄断了文字与高雅文化,上层阶级正是由许许多多的大家巨族构成,他们想尽办法来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中国的经济就像中国的统治阶级一样,面对西方的攻势反应不够灵敏。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较大而且能够自给自足。清政府对外界刺激亦未做出应有的回应,这首先是清代各级政府秩序森然,官员已养成循规蹈矩的心态。清政府的税收制度更进一步导致了政府的僵化失灵,原因是19世纪中期清朝官场沆瀣一气的贪污腐败耗尽了国帑民财。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方面均达到高度的稳定及自足,即使在衰败阶段外界的影响亦莫奈他何。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学生依据材料得出:大家巨族的统治阶级维护既得利益;自给自足的经济;政府秩序森然,官员的循规蹈矩,对新的外界刺激难以作出应有的回应;政府的腐败僵化导致惰性守旧;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深入认识历史,顽固派的思想根源还有:社会上顽固势力的强大,例如,洋务运动的新学堂求学者寥寥,而且招致世人的鄙视;官方人士对创新开拓的敌意非常强烈(见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222页)等等。
总之,应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让学生对历史现象与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应注意结合晚清政局的特定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以及社会心态等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顽固派官僚的荒谬性;也应让学生看到顽固派用落后的礼仪伦理来反抗外来侵略,反动而愚昧,对其排斥外来科学技术的言行给与“同情性理解”,促成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也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从思维方式上,既注意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也注意历史地思考问题,即使其所作所为用心良苦,但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终究误国害民。
2.有效的教学方法促成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由量变引发质变,历史教学在关注学生的意识、经验、知能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层累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水平。而教学现实是,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浅表化理解,缺乏引导学生对知识具体、深度地理解与运用;注重教学方法的简单运用,缺乏引导学生利用深层次方法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丽的幻境。历史教学应该做到:
(1)教师要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建构主义认为,教育不能改变学生,教育只能引起学生改变。教师应利用教学角色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缺乏依托,就要充当直接教授者角色;如果学生能够合作思考,就要作为欣赏者与暗含评价者,充当旁观注视者角色;如果学生思维剑走偏锋或冷场,教师就充当积极调控者角色,让学生同伴互动;如果学生思维需要进一步深入,教师要主动介入,把自己的智慧与大家分享,诱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充当共同参与者,成为平等中的一员;如果学生思维阻塞,教师要作出积极暗示,充当批判性思维的引领者角色;学生山穷水尽之际,教师就要抛出自己的批判反思性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充当展示者角色。总之,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恰到好处地相机诱导,注重学生由机械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转化,注意学生由接受学习到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再到自主的发现学习的进化,这样才会催生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11]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创新性学习、体验学习、抽象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术性学习。这些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促成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要注意历史思维方法的多样、立体、深度的有效运用,思维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尤其是注意思维方法的浸润,把历史内容与思维方式有机结合,做到密切结合历史学科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注重历史问题的历史性、文化性、复杂性,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形成强认知学习,这样才利于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利用情境、对话,促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而形成集体思维的结晶。历史教学活动的常态应让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的思维监控
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思维中的环境、思维的目的、思维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思维的材料、思维的过程;也要关注思维的品质。但思维的顶点是学生思维的监控。[12]所以,要提高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注意学生持续地反思,尤其是要反思自我的思维,这样才利于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素养中,应注重在既有教学中进行添加性、渗透性的思维训练,甚至是开展专门的、抽象的思维训练活动;还要专门采用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来训练思维技能,教师要注意选择高认知层次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而不要只教学那些事实性问题,具体的事实可让学生进行回忆。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历史教学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