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舆论监督的条件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监督论文,条件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必须具备办事公开、法律制约、政治民主、国民素质等条件。舆论监督的功用是贯彻落实方针、对策、法规的一种手段,实现社会目标的途径之一,是维护社会制度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信息的桥梁。
关键词 舆论监督 条件 作用 社会
舆论作为一种公共意见,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政府、党派利用舆论工具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运用舆论工具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揭露,并有针对性、倾向性地反映出公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某些活动和事件,从而达到监督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的目的;利用宣传、新闻媒介对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进行褒贬等等。但是,在舆论的所有功能中,其监督作用最具进步性、影响最大。这是因为舆论监督的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甚至包括一个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施。正因为如此,舆论监督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政权机关的重视,而且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舆论监督的条件与作用,略陈己见。
一
目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舆论监督是无条件的,不应该受到任何规定和限制。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所谓“言论自由”。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无须作过多的论述,因为任何监督作用的发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作为监督体系一个方面的舆论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舆论监督的特征。
简单地说,舆论监督具有监督主体、客体的广泛性;监督方式的公开性;监督手段的评介性;监督效应的及时性等四个特征。监督主体、客体的广泛性,是指与其他任何监督形式相比,舆论监督主体最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可以包括社会所有阶层、阶级、组织和全体公民。监督客体可以是所有国家机关和一切公职人员,党和国家的一切事务和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乃至社会思想和风尚等,他们都应在被监督之列。监督方式的公开性,是指表达的主要渠道为大众传播工具。而监督手段的评介性,则是指监督主要是以赞成或反对,拥护或谴责,评论或讽刺等方式,对监督对象作出评介,表达民意,对被监督者造成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收到监督效果。至于监督效应的及时性,乃是监督意见表达快、产生的效应也快。
舆论监督的上述特征,决定其所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办事公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国家以及各种类型的公共机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凡涉及到人民利益而又不属于国家机密的事,都应该向人民群众公开。使每一个公务员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得借故推诿、掩饰;使人民群众都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各种宣传、新闻、传播工具才能进行及时、有效、针对性较强的监督。
当然,办事公开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事情从一开始就要公开化。因为有些事情过早的公开,在各种不同认识和意见之下,势必影响事情的处理过程,使许多本来能够在很短时间里解决的问题,长久地得不到解决。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的事件,有时由于某一个参预处理问题都没有按党和国家的政策、纪律办事,将一些不能或者暂时不能公开的事泄露出去,结果闹得沸沸扬扬,带来很大麻烦。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办事公开,又不致干扰事情的正常发展和处理呢?这就涉及到舆论监督的下一个条件。
第二,法律制约
舆论监督虽然是一种社会监督,但它要顺利地实现其功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作保证。否则,舆论监督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下,舆论监督才有可能不受任何个人意志所左右,才能够自由地、毫无保留地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给予大胆揭露,严肃批评,无情抨击;才能对顾大局,识大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模范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和表彰。如果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得不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保护,舆论监督就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任意践踏,当作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目的的手段。而那些客观、公正地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和权力的人,则会被人打击、报复。第二,舆论监督本身也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同时期舆论监督的内容、原则等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加以确切的限制,使舆论监督既真实可靠,又实事求是。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如果舆论监督没有法律保障,任何个人、单位都可以以任何借口阻止、干扰,破坏舆论监督,那就会使之徒具虚名;反之如果舆论没有法律约束,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凭空捏造,滥施监督,也会扰乱社会秩序。
第三,政治民主
政治愈民主,舆论监督就越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反,政治不民主,舆论监督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这是因为:首先,只有政治民主,人民才可以参政议政。人民只有参与政事,才有可能了解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活动情况及各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于人民有利。人民只有了解了情况,才能够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评,对优秀的事例和先进的典型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赞扬。其次,只有政治民主,才有受法律保护和约束下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民主政治的实现,固然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但也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有关。舆论监督的水平正是人民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高低的反映。所以说,舆论监督反过来又是促进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
第四,国民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的舆论监督之所以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与整个国民的素质及文化水平不高有关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水平,他就不可能积极地履行政治法律所赋于他的义务和职责。他也很少会关心政治,关心社会,更不要说参与政治生活,了解社会情况了。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行使舆论监督。因此,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必须提高全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总之,实现舆论监督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全民的素质等,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各方面还必须具有同步性。任何一个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到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
二
舆论监督尽管不象行政、司法监督那样具有法规的强制性。但是,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和监督方式,决定了它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功能。这种功能,大致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舆论监督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规范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有效手段。
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规范,一方面,要求通过一定媒介向社会各方面公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掌握、理解和执行;另一方面,对于执行的情况和结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及时收集、了解和反馈,以便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改、补充,使之完善。而这个媒介和渠道实现的最佳方式,就是新闻舆论。这是由于新闻舆论的四个特征所决定的。
其二,舆论监督是实现社会目标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途径之一。
社会舆论、新闻媒介的力量之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舆论和新闻宣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它如同一台庞大、精密、科学的机器,一经运转,其潜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无法抵御的。因此,要实现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确立的各项社会目标,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将人们的理想状态,理想追求,奋斗目标统一到一个目标上来,从而保证国家对社会行为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使不同时期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
其三,舆论监督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除依靠法律、监狱、军队等强制手段来维护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外,还要运用舆论工具来传播和宣传有利于巩固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思想观念,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观念,揭露、批评和抨击与之乖悖的各种观念和意识,从而起到维护其社会制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国家或政权建立以后,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集团和势力,它们对现行国家和政权所采取的态度也彼此不同,有的也会干出妨碍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对此,舆论可以加以谴责和披露,使他们的行为在未给社会带来危害时就被制止。舆论的这种作用可以说是任何政治权力和法律都不能取代的。所以,舆论监督从形式上看,虽然是一种不带强制性的社会监督,但在实质上它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通过舆论监督,不仅能够让人民发现真理,服从真理,分清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抨击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和阻碍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行为,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增强参与意识、公开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自觉地、同心同德地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完善。
其四,舆论监督是沟通各种信息和密切各种关系的桥梁。
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它能够运用自身的特殊手段和形式,了解社会各方面的现状、问题和意愿,从而沟通各方面的信息,达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目的。从更进一步的意义上来说,国家和政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要贯彻到民众中去,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利用舆论工具。舆论监督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舆论监督,在沟通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于密切党群、政企、部门和地区之间,党派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之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舆论监督的条件和作用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即产生监督的条件愈完备,监督的作用就愈大。因此,要有效地运用舆论监督这个强大的武器,首先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的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条件,片面地去追求其作用,是十分困难和徒劳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全体国民的文化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种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发展的爱国主义热情正日益浓厚。这些都为舆论监督作用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除了继续完善和促进舆论监督条件之外,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原则,选择切合实际的监督形式,在全社会造成一种人人参与舆论监督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