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缺陷与两岸合作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两岸论文,缺陷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月初,由联想集团、招商银行、长城宽带等大陆业界高层组成崐的“两岸信息产业参访团”,在岛内受到明星般的关注。媒体不但以显崐著版面报道参访团的行程,还就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展开讨论。为促进海崐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健康发展,本文拟通过从宏观上分析台湾科技产崐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来探讨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而崐为有效地推进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缺陷
台湾经济经过近20年的转型升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科技产业崐的发展尤为显著。目前,正朝着建设“绿色矽岛”的方向努力。但值得崐注意的是,台湾科技产业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1.1 基础学科研究薄弱
长期以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明显存在着“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崐重制造技术轻科学研究”的弊端,以致其科学水平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崐或地区。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研究寥寥无几,更无重大的科学创新。这崐可从台湾学者在SCI发表的论文篇数及其在全世界的排名情况得到某种崐程度的反映(详见表1)。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至今仍未完全摆脱20崐世纪六七十年代花钱少、收效大的跟踪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不花钱,崐白乘车”的蹭车战略,基本上放弃了基础研究上的重大创新,而把重心崐仅仅集中于实用技术的开发,没有走上自主创新的新路。
表1 台湾学者SCI论文篇数及名次
年份
篇数
名次
1984
742
40
1985
964
37
1986
1196
36
1987
1456
33
1988
1858
28
1989
2145
28
1990
2705
27
1991
3235
25
1992
4347
23
1993
4758
22
1994
5827
20
1995
6667
19
1996
7482
18
1997
7742
19
1998
8592
19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台湾《统计月报》2000年4月,第19页。
1.2 研究开发经费偏低
近年来,台湾的科研经费虽远远高于祖国大陆,但其增长速度却呈逐崐年下降趋势。台湾研发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1998年为1.98%,与日本崐的2.70%(1995年)、美国的2.52%及韩国的2.71%相比,差距很大。统崐计分析显示,研发经费投入偏低与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有密切关系。崐由于企业规模小,使得民间企业研发的投入偏低,在很大程度上仍有赖崐于官方的投资。1998年官方投资高达49.2%,远高于日本的21.7%(1994崐年)、美国的34.6%及韩国的18.9%(1996年)。显然,台湾科技投入的崐增加,有待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努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局决定崐逐年增加科学研究的投入。预计从2000年到2003年,每年科研经费从崐400亿元新台币增至5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5%,接近发达国家崐或地区的水平,以此来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详见表2)。
表2 台湾研究开发经费变化情况
年份
金额(新台币
占GDP政府投入经费
百万元)比率(%)
所占比率(%)
198422444
0.99
63.3
198525397
1.03
63.6
198628702
1.01
60.1
198736780
1.14
50.8
198843839
1.24
56.6
198954789
1.39
47.7
199071548
1.69
45.8
199181765
1.7
52.1
199294828
1.78
52.2
1993103617 1.76
49.5
1994114682 1.77
48.2
1995125031 1.78
44.7
1996137955 1.8
42.7
1997156321 1.88
40.8
1998177054 1.98
39.2
资料来源:同表1。
1.3 产业结构过分单一
目前,台湾制造业内部各部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崐电力及电子器材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速增长,呈现电子资讯业“一枝崐独秀”的局面。另一方面,食品、纺织、塑料制品等传统工业的生产却崐停滞不前。而且高科技产业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就十大新兴工业而言,崐1992-1996年,资讯工业产值一直占十大新兴工业产值的1/3左右。1992崐年,三大产业(资讯工业、精密机械与自动化工业、特用化学品与生技崐工业)合占总产值的近2/3,而医疗保健工业、航太工业、环境保护工崐业三项产业的总产值却不到10%,这种不平衡状况到了1995年和1996年崐也未能有所改变。由于资讯电子业产品生命周期短,投资风险较大,产崐业发展容易呈现不稳定状态。再加上台湾资讯业又集中在个人电脑、集崐成电路等少数硬体部件的生产和整休组装上,技术含量毕竟有限,容易崐受到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的冲击,从而对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崐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 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模式探讨
祖国大陆和台湾都面临着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崐升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祖国大陆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崐略,台湾也提出了“绿色矽岛”计划。由于两岸特殊的地理、人文关系,崐使得两岸经济的发展实际上面临着共同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利用两崐岸科技的综合优势,加强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崐步伐,共同在世界科技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实乃创造中华民族共同繁崐荣的明智之举。
2.1 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启示
从全球科技发展的轨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产业的宏观发展可分崐为四个步骤,即:概念的科技化、科技的商品化、商品的产业化以及产崐业的国际化。借助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这一分析模式,我们可以考察海崐峡两岸在科技产业合作方面的各种机会与可能。
(1)概念的科技化方面,大陆比台湾占有优势。大陆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崐研发人才众多,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SIC、ISTP、EI对祖国大陆和台崐湾所发表的论文的收录情况,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两岸基础研究的实力对崐比。1995年祖国大陆被收录的论文数居世界第11位,从1997年起开始进崐入世界前10名,表明大陆科学界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台湾学术界被崐收录的论文数虽然有迅速的增长,但从总体上讲,其科研基础弱于祖国崐大陆。
(2)科技的商品化方面,台湾比大陆占有优势。祖国大陆虽然在基础学崐科领域的研究上较台湾具有优势,但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市场营销崐的能力、分销网络的建设等多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台湾多年来实行以崐应用为主、重点突破的科技发展政策,以出口为导向,建立了良好的科崐技成果转化机制,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很值得崐大陆学习借鉴。
(3)商品的产业化方面,海峡两岸绝对有合作的空间,台湾有较成功的崐高技术产业化实践经验和高效率的管理技术,祖国大陆在市场和上中下崐游的产业网络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大陆投资的竞争力。
(4)产业国际化方面,台湾在微电子、通讯、计算机、光电等产业,有崐一套严密、高效、覆盖面广的全球营销网络,在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化方崐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短期内,大陆仍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台湾的发崐展经验。只要海峡两岸精诚合作,两岸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势必得到崐令全球瞩目的提高。
2.2 科技产业价值链分析
现代科学理论认为,科技产业的价值链由5个环节构成,即研究、设计崐开发、物流网络、生产制造以及市场营销(如图1所示)。借助这一分崐析模式,我们也可以探究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机会。
(图1 科技产业价值链)
资料来源:本项研究整理。
目前,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集中在第二至第四层。由于过去偏重强调崐与日本的合作,台湾只重视生产制造层面,忽略了其他层面;而当时日崐本专精于设计开发、物流规划及市场营销。后来,台湾逐步发展物流规崐划,试图利用机械产业资本的优势,扩展上中下游与市场整合。然而,崐由于日本物流规划能力极强,台湾机械关键零部件以及机电一体化长期崐控制在日本大商社手中,以致台湾机械业的发展迄今为止仍采用日本模崐式。很显然,台湾与日本的合作模式只能短期求生存,很难长期谋发展。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以电子通讯业为主要方向,未来崐则以生物科技产业为目标,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集中于设计开发、物流崐规划和生产制造,所以创新和上中下游整合的能力极强。生产制造也由崐于官方奖励政策的贯彻,包括补助研发、主导性产品开发奖励,大型财崐团法人与产业互动等,带动了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创新与上中下游整合。崐加上科学园区的产销组合,都对科技产业的生产制造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崐作用。然而,由于基础研究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出,而且短期内人才问题崐难以解决,因此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美国。此外,崐台湾高科技产品的市场营销多数集中于先进国家,由于人才与技术的关崐联性,尤其是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限制,其研发和营销层面至今仍崐无法摆脱美、日两国的控制。
2.3 海峡两岸科技产业的合作模式
综合而言,祖国大陆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而从台湾科崐技企业的角度看,面对大陆已经引进的闲置设备、旧有指令式生产制造崐流程、以及现有市场规模等,仍应有可观的合作潜力与发展前景,海峡崐两岸科技产业存在着巨大的互补互利的合作空间(详见表3)。面对海峡崐两岸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依循科技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崐两岸科技产业的合作可采取如下模式。
表3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优势比较
(1)共同研发。在研发设计环节,海峡两岸可以“祖国大陆基础研究,崐台湾设计开发”的分工模式,进行通盘式的互补合作,共同研究发展。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主体,丰富的人才资源使大陆具有持续发展的优崐势。相对而言,台湾人才短缺,研发后续能力不足,这是潜在的不利因崐素,也是一些台资企业将研发中心转设到大陆的原因。这些台资企业在崐大陆落户后,聘用大陆人才共同开发,将使两岸的科技产业合作进一步崐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事实上,台湾现有产业、产品对零部件的进口依崐赖很深,特别是关键性零部件几乎都要从日本进口。为了摆脱对日本的崐依赖,突破关键性零部件的开发,台湾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台湾急需而且崐大陆的技术又比较先进的零部件,同大陆的学术机构或研究单位一道合崐作开发。同时,利用台湾丰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经验使之崐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2)共选项目。在物流规划环节,海峡两岸可以“台湾参与,两岸共同崐规划大陆的现有物流网络”模式,整合大陆科技产业上中下游环境,开崐展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估、筛选和规划等合作。根据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崐高新技术和岛内科技现状,台湾选择了未来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科技:崐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即使是某一产业,也精心崐选择其中的某些领域为发展重点。例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是:崐以协助传统生物技术业及中小企业转型为发展重点,引进外国已成熟的崐技术与产品,在台湾投资生产并开拓外销市场。对于海峡两岸都感兴趣崐且发展水平相当的项目,如高清晰度电视、光纤通讯、中文电脑、中文崐语言与文字处理技术等,双方可以先拟定统一标准,在分别开发关键零崐部件,通过科技成果转移机制进行交流合作。例如,2001年6月1日,东崐方通信等大陆14家手机制造厂商与英化达、华硕等台湾手机制造厂商在崐北京正式成立了“国产手机企业首脑论坛”,携手谋划第三代移动通信崐的巨大商机,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范例。
(3)共合资金。在生产制造环节,海峡两岸可以“大陆的人才与设备,崐台湾的技术与管理”模式,进行资金与技术整合运作。近年来,台湾资崐金由于岛内投资环境恶化而呈现相对过剩状况。一方面岛内投资需求不崐振,另一方面外贸顺差居高不下,致使岛内资金泛滥,经济动荡。如果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金充裕,急于寻找投资市场,是台湾在两岸科技崐交流与合作中的一大优势。此外,台湾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长崐期与欧美、日本厂商打交道,在转移及学习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吸取了崐国外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特别是美日企业经营管理作风迥异,而台湾崐企业分别从中吸取优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加以改良和创新,发展崐出具有自己独到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所有这些,都为海峡两岸科技崐产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2001年8月底,台湾3大风险投资集团中崐经合、汉鼎创投、华登国际创投在大陆的投资总额已逾新台币百亿元。
(4)共享市场。在市场营销环节,海峡两岸可以“借助台湾现有的美国崐市场及其营销经验,两岸共同开拓大陆潜在市场,进而带动大陆走向国崐际市场”模式,组建类似日本大商社的营销公司或网络,共同拓展全球崐市场。市场是决定科技产业生存的根本。祖国大陆具有基础研究、劳动崐力和市场等优势,台湾科技产业在当前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加大赴祖国崐大陆投资力度,必然成为一个现实的必然选择。根据2001年3月台北电崐脑公会以台湾411家高科技产品厂家为对象进行的调查,30%的厂商已经崐到大陆投资,将近90%的厂商本年有赴大陆投资的计划。调查还显示,崐台湾新当局上台以来,40%以上的高科技厂家加快了对大陆的投资,崐50%以上的受访厂家看好大陆市场并打算在当地销售大陆生产的产品。崐台湾电脑业者如鸿友、唯冠、才众、力捷、明基、鸿海等均把劳动密集、崐低阶产品转移到祖国大陆。而以软件外销市场为主力的力捷关系企业力崐新国际,则在祖国大陆西安设立软件研发中心,就近利用祖国大陆软件崐人才。自1988年累计至2000年底,祖国大陆共批准台湾同胞投资项目崐46577个,协议利用台资金额486.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金额264.2亿崐美元。展望未来,祖国大陆必将成为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