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廊坊新文明_廊坊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廊坊新文明_廊坊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设文明新廊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廊坊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文明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廊坊市地处河北中部,京津两市之间,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和大北京经济圈的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市面积6429平方公里,现辖10个县(市、区),总人口389.8万。近年来,廊坊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让市民成为创建主体,让创建成果惠及市民”的工作思路,扎实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廊坊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一个发展环境优越,生活环境舒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富有活力的新廊坊正在京津间崛起。

建设生态廊坊,打造文明城市的第一品牌

廊坊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坚持把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竞争点”来开发,始终秉承“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不与大城市比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是比草绿花红、空气清新。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和超前的眼光,注重城市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环保追求,宁可不要眼前的政绩,也不牺牲城市的环境,倾心打造“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宜居城市。

硬环境过“硬”。廊坊市依照城市功能定位出资300万元聘请专家,编制了高标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规,明确了城区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性质,不以领导班子的更迭而废止,不因利益的诱惑和人为的干扰而改变,严格地将规划从纸上落实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项目上,终将绘就了廊坊今天美轮美奂的城市面貌。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廊坊市以“经营城市”的新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有多少事筹多少钱,按照“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效益共享、实现双赢”的思路,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巧妙地运用市场手段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多家经营,效益共享的发展格局。1998年以来,廊坊市先后投资120亿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成了国际展览中心、新世纪步行街、时代广场、新奥艺术大道、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精品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为了实现“园林式、生态型”的城市发展目标,廊坊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五大工程,相继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集中供热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环保产业园等一批环保型大项目。完成了“一环、二线、六个广场、八十个公园”等一批城市绿化工程,市区平均每500米建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游园,并建成了3000亩的城市森林公园和5万亩的环城林带,形成了“城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生态意境。特别是当廊坊日益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时,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决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果敢地将几十个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拒之门外,最近被拒签的一个化工项目总投资高达7亿元。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1100多家企业落户,但没有一家污染企业。断利取义,追逐长远,廊坊人在环境保护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而又令人钦佩的答卷。截至目前,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绿地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三项主要指标超过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被誉为“京津之间的天然氧吧”。

软环境更优。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廊坊市相继实施了标准化、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人才高地等“软环境建设10项工程”,着力构筑体制环境,理顺政策环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几年来廊坊市削减行政审批事项768项,累计消减率在全省名列第一;同时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权益保护中心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首批42个市直部门的32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入对外服务大厅,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搭建了“绿色通道”,树立起惠民亲商的服务品牌。在城市管理上,他们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城市综合执法局,先后制定和颁布了20多个有关城市管理的地方规章,使城市管理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诚信体系建设上,廊坊市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大额授信城市,也是全国首家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大额授信合作协议的地级试点城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廊坊市成为了国内第一个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和全国首家全市域ISO14000国家示范区,使得全市大到整个区域的环境建设,小到单个企业的发展,有了持续改善的内在机制,整体优化了政府服务水平和环境改善能力。

筑巢引来了金凤凰,良好的环境成为了廊坊响当当的王牌,更成为众多商家投资置业的首选。清华科技园、新奥集团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相继落户廊坊,对廊坊经济发展的贡献是被否决的污染项目的几十倍、上百倍。1998年以来,全市共吸引国内外投资288.3亿元,国外投资10亿美元。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5家工贸企业在廊落户,1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每年GDP达50亿元,上缴税收8亿多元。

建设平安廊坊,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稳定是文明建设的基石。廊坊市始终把保稳定、创平安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具体事一件一件地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使平安廊坊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紧贴群众,造福百姓。廊坊市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信号,通过创建来解决城市发展和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近年来,共建设大小工程280多项,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安全保障、子女上学等重要问题。为方便市民生活,全市累计改造了31条城市干道和150多条背街小巷,建起60个高标准的早快餐亭,在市区新建、改建40个高标准公共卫生间。通过构建“15分钟生活圈”,在街道、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0多个便民服务点,让市民在15分钟的路程内解决所有的日常生活问题,基本做到了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不出社区,方便快捷的生活条件与过去“街窄人稀门店少,风沙垃圾蚊子多”的旧廊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社会保障方面,廊坊市把扶贫助困、下岗再就业、助残助学等作为“爱心工程”来抓,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技能素质培训等再就业配套政策,近两年筹集再就业资金2300万元,扶持建立了22个生产自救基地,使全市历年累计出现的2.1万名下岗职工有1.9万多名实现了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20多万人实现看病、住院、购药一卡通。在服务为民方面,70个“窗口”部门开展了“满意在窗口,行风万人评”活动,普遍推行了公开承诺制、“零距离”服务,每月组织20个参评部门集中上街开展“阳光投诉”活动。“12345,有事找政府”,市长公开电话架起了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96116城建便民热线全天候服务,被群众称为生活的“贴心线”……,这些举措,进一步拉近了窗口与群众的距离,方便了群众的工作生活,营造了政通人和、民心顺畅的良好氛围。

深入基层,化解矛盾。廊坊市在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方面,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一是在源头上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廊坊市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暂行办法》,率先全面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二是实施定期排查和重要时期排查、稳定工作台帐、重点矛盾纠纷隐患集中交办、领导信访接待日和包案协调、信访案件回访等项制度,建立起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数据库,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稳定的问题,力求把治安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中。三是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落实建筑工程招投标、土地拍卖、价格听证会等项制度,推行“阳光作业”,做到公开透明,减少和控制了恣意用法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市委、市政府将工作重心下移,除了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在基层外,还把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号定为“民主议事日”,市委书记、市长率领近万名干部深入全市3229个农村,与数万群众零距离接触,围绕干部作风、村务公开、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热点难点问题,参加民主议事活动,当面排查化解矛盾。这项坚持7年雷打不动的举措,有力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平安廊坊建设,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廊坊营造出了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公共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祥和的喜人局面。一批居民小区和乡村成了无刑事案件、无超计划生育、无打架斗殴、无上访告状的文明单位。全市连续五年没有发生恶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廊坊有大小116条公路通北京,市区距天安门也只有40多公里,但多年来廊坊到京、到省的上访量一直在河北省居末位,成为河北省唯一跨入全国信访工作先进行列的地级市。

建设文明廊坊,全面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

创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廊坊市在创建中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有效提升了廊坊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紧紧抓住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这个根本。廊坊市以贯彻落实《纲要》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活动为载体,依托市民学校、基层党校、职工学校等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公益广告等形式,通过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百万市民进课堂”等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博大、精细、卓越、和谐”的城市精神,广泛深入地对市民进行文明礼仪、健康知识、科技法律、家庭教育等系列讲座和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在引导市民参与道德教育实践中,廊坊市注重从“窗口”单位抓起,从身边小事抓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市民道德素养结合起来,把规范市民文明行为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把强化市民文明素质与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举办的各项会展结合起来,把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和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由“要我讲文明”为“我要讲文明”的提升,由单纯的规范个人行为向优化市民的整体素质的提升,由市民素质的提高向形成文明社会秩序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突出抓好重中之重。廊坊市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紧紧抓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点,在落实措施上下功夫,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未成年人办好20件实事,并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考核制度,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使未成年人成长点线面一起抓,不同层面一起动,不断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廊坊市创建了全国首家少儿成长俱乐部,先后邀请国内外30多位教育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组织举办“家庭教育新理念”系列讲座。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三个一百进校园”、征集儿童新歌谣、科技制作大赛等系列活动,全市各类助学基金达120多万元,受助学生2400人,结成“手拉手”助学对子1.5万个。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着力营造文明氛围。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廊坊市始终注重抓好典型示范,努力营造创优争先的文明氛围。该市连续8年开展月评“十佳”好事和年评十佳文明服务标兵、十佳文明市民等系列“十佳”活动,推出了以塑造交管文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市交警支队,靠诚信服务赢得百姓、获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称号的明珠大厦,十年服务无投诉、真情服务进万家的新奥“五姐妹”等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典型。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广大市民纷纷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曾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的“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夕阳红”宣传队,在“创城”活动中常年活跃在城市街头、社区,宣传法策法规,义务协助交警值勤,倡导文明新风。一大批机关单位、普通市民、房地产开发商自发认养绿地,市民自愿向城市绿化捐献资金500多万元,连续六年来共有100万次市民参与“营造城市森林、造福廊坊人民”社会公益活动,近两年有2万多人次的市民参与了无偿献血。全市注册志愿者56311人,常年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形成了互助友爱、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廊坊每年举办近500个国内外会展,会战期间,数万盆鲜花和商场、宾馆方便顾客的雨伞无一丢失,市区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上交现金及有价证券近80万元,从侧面反映出了廊坊市民的文明境界。

建设活力廊坊,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为了增强全市的发展动力和创建活力,廊坊市遵循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兼顾,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干部执政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把和谐社会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促使廊坊成为环京津、环渤海以及东北亚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强化干部谋划发展的能力。廊坊市委、市政府认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谐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为此,廊坊市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以县处级领导班子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廊坊市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双休日党校”,聘请国家部委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辅导,已培训干部6万多人次;全面启动干部培训“3+1”模式(学历提升、在职培训、域外进修和自学指导计划),近几年先后选派2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清华、北大及境外高校“充电”;启动实施“公务员培训年”,投资1000万元选派136名处科级干部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对2500名公务员进行轮训,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把最优秀的干部派到基层,涌现出了以身殉职的人民好法官吴宏友、连续13年到9个落后村任职的安次区码头镇干部王金章等一批基层干部的典型,“干事、创业、为民”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在经济发展上,廊坊“跳出河北看廊坊”,立足全国大坐标找定位,坚持把科学决策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项目加以对待,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牵头,京津冀百余名学者参与,制定出以大北京地区经济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坐标系的廊坊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区域发展思路。他们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提出在全省进位争先,确定了“高科技、外向型”的产业定位,实施与京津差异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会展旅游等“绿色GDP”产业,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低消耗、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生产力布局的规划上,廊坊市坚持把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放到廊坊比较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把大项目摆放到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区县,将科技园区直接设在农民的家门口,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极大地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形成社会事业协调进步的合力。廊坊市明确要求,市、县两级政府由管财政的常务副职分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借助常务副职对社会资源的协调和调动职能,形成了各方面关心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合力,有力地保证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相一致。近几年,在全市连续实施的硬环境建设“十项工程”,每年都把教科文卫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并优先保障实施。先后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数字图书馆、体育馆、文博馆等一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仅2004年全市用于教科文卫体的投入达20亿元。目前正在建设中的6项公共卫生项目投资总量超过10亿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连续三年年平均增长达到了20%。此外,从1999年开始,廊坊市实施人才“双千工程”(每年引进千名域外大学毕业生、千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年引进各类人才17000余名。目前全市人才密度达11%,在全省居首,市区每4个人中就有1个大学生。人才战略的实施为廊坊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廊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坚持十年,始终做到了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精力不散,并以此作为推进城市全面发展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市民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窗口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把创建过程作为汇民心、聚民力、促文明、谋发展的过程,走上了一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创建之路。十年创建,成果斐然。作为一个建市15年的年轻城市,作为一个在京津之间的“夹缝”城市,廊坊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引领下,始终围绕“把当前的工作做好,把长远的工作做对”的目标,通过文明铸就和谐、以和谐彰显文明,相继摘取了一项项骄人的桂冠。建市14年来,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倍,财政收入增长了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为全省第一,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很多指标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首届全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并且,廊坊还成为环渤海省(市)长联席会议秘书处所在地和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等国际性会议的永久举办地。

廊坊,这颗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因其文明与和谐,正在焕发璀璨的光彩。

标签:;  ;  ;  ;  ;  ;  ;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廊坊新文明_廊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