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王家镇小学 南部 637300)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教育部称:教材中古诗词须达一定比例。“中小学课文中加大古诗文比重,是教育的常识”,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语文出版社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中学古诗文比重增加了35%,小学则做到每个单元都有一至两首古诗,平均每两课都有一首古诗。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古诗文比例的这一系列信号,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这些中小学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是绵延古今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呢?我不断在探索,在实践,在尝试总结。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研究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在传统民俗节日中体验传统文化,让作文妙笔生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利用传统民俗节日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课文《春节》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体验贴春联、贴倒福、收压岁钱、拜年守岁的过程,设计家庭春晚节目,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文化联谊”活动,学习传统“和”文化。比如:
清明节, 师生讲读故事《缇萦救父》,《黄香温席》,尊重父母,缅怀先人,学习传统“孝”文化;
端午节,学生参与门挂陈艾,耳点雄黄,蒸包子吃粽子,纪念屈原,了解传统民风民俗;
中秋节,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 ,体验秋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吟唱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解民众团圆的愿望。
再比如,在教学《藏戏》一课时,则听川剧唱腔,学戏曲演唱。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着写诗写文,老师点评,选取部分编辑成《家乡的风俗》。孩子们亲自体验后再写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所感,真实的记录,自然的流露,最能打动人心,又激发了对传统民俗的兴趣。
二、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的诵读中落实传统文化,养成读书好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灵魂说话。《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如何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通过诵读,学生们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培养了诚信友善,以礼待人,见贤思齐的品质。在大队部开展了评选“孝心少年”“五好少年”活动,课堂上也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篇章来规范行为习惯。
当有学生偷懒时,背一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当学生坐姿不正时,读一读“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开小差不专心,读一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提倡学贵有疑,读一读“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我让同学们谈谈感想,有同学说:“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流过,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还有的同学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不要浪费时间去沉迷游戏,长大了无所作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呀。”
三、在书写汉字,积累对联、灯谜、歇后语的过程中凸显传统文化。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身体力行,坚持写标准的楷书粉笔字,课下组织书法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学楷书,横平竖直,字如其人;赏书法,讲大家,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灿若繁星,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已根植于心。
我还利用寒暑假,让每个农村娃去本湾本村的家家户户收集春联,喜联,并模仿写寿联,对联,开学后将其中优秀作品选出,学生亲笔书写,递交学校扶贫小组,再交给那些贫困户,凸显文化扶贫的实效意义。有孩子这样写到:上联是刻苦读书改变家乡命运 ,下联是辛勤劳作丰富乡民生活 , 横批:向善向上。
课上课下小组合作对对联;书山——学海,细雨——和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四、在教学中穿插民乐、剪纸、武术、民间工艺,实践与欣赏传统文化。
教学《伯牙绝弦》,欣赏古曲《高山流水》,美妙的音乐令师生陶醉,师生和俞伯牙一起感叹知音难觅;
结合岳飞《满江红》,男生学习武术表演;伴随民乐《春江花月夜》,女生翩翩起舞;
教学《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组织学生踏青,观看风筝制作,把风筝放飞高高的蓝天,并理解断线风筝的深刻内涵和哲学思想。
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学会了剪纸,栩栩如生的蝴蝶、小鸟,高大的树木、盛开的花朵,学生的剪纸作品贴在教室里,窗户上,非常美丽。艺术长廊还有同学们手绘的川剧脸谱、手工折扇,营造了良好的教室民俗氛围。
五、在品读经典名著中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在课前三分钟诵读时间,师生吟诵《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诵读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感受诗人爱国情怀;
学习《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编排了系列课本剧。同学们自编自导,将一个个名著中的人物展现在课堂上,舞台上。大家争先恐后参加角色表演。蔺相如与廉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利益令人敬佩;诸葛亮、晏子机智过人的言行更赢得大家阵阵掌声。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又加深了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热爱。名著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更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走进中国古代奇妙的神话世界。师生创作编排小话剧《嫦娥飞天》,表演了嫦娥奔月的传说,月宫的清冷与寂寞,今天航天的“飞天梦”实现,航天员登上月球的场景,神话和现实交融在一起。在“六一”儿童节时表演,好评如潮,颇受欢迎。
六、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竞赛。
在每一学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在班里举行古诗擂台赛,学生之间结对进行,学生小组之间也展开竞赛。采取必背、点背、记忆背诵,进行淘汰,最后决出擂主。此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受用不尽。让学生从小学经典,受民族文化之洗礼,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福。
论文作者:吴伟红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
标签:学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师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民俗论文; 传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