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哲学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结构理论_社会结构论文

毛泽东哲学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结构理论_社会结构论文

毛泽东哲学研究的新视野:社会结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视野论文,哲学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4)02-0060-04

近几年,毛泽东哲学研究乃至整个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研究阵地萎缩、研究人员转向、研究课题减少、研究机构改名。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现实因素外,毛泽东哲学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毛泽东哲学研究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积极创新,要充分借鉴利用近几年理论界的成果,加强毛泽东哲学研究的理论性和现实性。社会结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审视,涌现出了一批学术成果,将其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融入到毛泽东哲学研究中,从理论和现实上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问题昭示了加强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是指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理论界约定俗成地将社会结构划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或领域。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领域由集权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体制转变,文化领域则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这一转型过程始于近代,时至今日,已给当今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在经济领域,国企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市场上不守信用、不守契约现象严重,经济秩序混乱;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各类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在文化领域,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人们的精神领域淡出,破旧未立新,信仰出现真空地带;在社会生活领域,有人为争宠取乐一掷千金,有人为买平价米面半夜起床排队,社会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等等。理论必须面对鲜活的、变动不居的现实。对上述问题怎么看?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

偶然还是必然?这些问题是彼此孤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分析和认清这些问题,进而增强变革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降低成本,必须寻找一个理论分析的平台。理论分析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应该是,将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置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置于中国当今社会结构的大框架下,即用社会结构理论从宏观上、整体上寻找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用社会结构的视野审视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效性思路就是,选择一套包括特定视角视域和视点的方法,这套特定的方法包括一个视角即社会结构,一个视域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整个过程,一个视点即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也就是说,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为历史背景,以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作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实然”和“应然”状态,进而从整体上审视当代社会问题。

作为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平台,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不是唯一的,但却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毛泽东思想影响中国半个多世纪,其中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关于阶级、阶层的分析等社会结构思想与当今中国社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充分总结利用其中正确的理论和吸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薄弱显示了加强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的现状如何?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初步考察,笔者发现,这项研究比较薄弱,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四川)、《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毛泽东思想论坛》(长沙)、《毛泽东思想》(人大复印资料)等专业刊物的人工统计和对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0年以来文章的电脑检索,均未发现专题研究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论文;通过计算机对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馆藏书目检索,没有发现研究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专著;通过人工查阅有关“社会结构”和“毛泽东思想”的专著、教材、论文集,发现只有《社会结构论》(谢平仄)明确提出“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概念,但也只有只言片语的论述;其他少量论著较间接地涉及了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如《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郭学旺著,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从动态的角度探寻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外交关系、人民生活等方面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国外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主客观来源,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三是毛泽东的方法论,四是毛泽东及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没有学者专题论及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或社会思想。少数学者注意到毛泽东较为强调“精神力量”、“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如:迈斯纳指出,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的真正创造力源于农村而不是城市,人的精神力量是创造新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尼克·奈特指出,毛泽东着眼于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的作用,特别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生产力,这种思想在晚年越来越突出。有资料表明,毛早年参加革命运动时就有这种思想,以后逐步形成了“唯意志论”,并由此得出了结论:“毛是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1]

通过查阅和分析资料,笔者认为,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包含的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阐述,阶级(斗争)和阶层分析等,孤立的研究较多,明确提出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概念并加系统研究的少。

(二)研究方法重复单调(多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创新少,研究视角窄小。

(三)时代感不强,联系实际少,或虽有联系实际者,亦是隔靴搔痒,泛泛而谈。

三、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成熟为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毛泽东的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但社会结构一般理论研究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为深入、全面地开展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提供了可能性。

(一)国外社会结构理论为研究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提供了理论范式上的借鉴

一般认为,国外对社会结构思想的研究发端于19世纪中叶社会学初创时期。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创立社会学的尝试中,最早对社会结构作过专门研究。其后,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结构进行了考察。

真正科学的、系统的社会结构理论来自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与上述学者强调现象及功能层次的生物学取向不同,马克思更强调入的物质生活及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这段话集中阐述了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结构思想,是后来学者采取“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分析模式以及由此模式演变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分析模式的主要理论来源。此外,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关于阶级阶层的思想。关于阶级,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阶级的经济基础的认识,并通过层层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图景,以及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关于阶层,马克思认为,社会同物质世界的其他领域一样,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构建其社会结构理论时,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他对阶级的看法和马克思非常相似,认为阶级划分的标准是人们的“经济利益”,但又十分明确地指出,不能把财产及占有关系当作阶级的唯一判别标准。他认为社会阶级(层)现象实际上是权力造成的一种秩序差异格局,权力造成三种秩序,分别是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三者又分别有其具体的代表团体,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并因此提出了经济(收入)、身份和权力这三个社会分层的标尺。

一般认为马克思和韦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理论也可称为“关系论”,意指这种理论模式强调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也被称为“分配论”,意指这种理论强调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分配。这两种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代表着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给后来的社会分层研究以极大的影响。

以上理论成果为我们分析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关于阶级阶层的分析等社会结构思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范式。

(二)国内对社会结构开展的实证性研究为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奠定了基础

建国前和“文革”前,国内学者对社会结构思想的研究比较零散。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兴起,主要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理论背景是社会学的复兴,现实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飞速发展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呼唤着理论的高度关注。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需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某一具体学科领域给出答案。

可以粗略地把国内社会结构思想研究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90年前后。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研究形成了学界的一个热点。主要特点是:其一,研究者以社会学者居多,研究多取社会学的角度,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带有明显实证性特点;其二,社会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一些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另一些学者还在哲学教科书中对社会结构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其三,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有广泛影响的观点。

第二个时期是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学者多取社会转型的视野研究社会结构变迁,把社会结构里的诸问题放入近代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里去审视,如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一批学者近年来致力于社会哲学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如结构转型、人的现代重塑、文化转型、社会控制、转型代价、信仰重建等进行了探讨;二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已开始触及到社会结构的刚性方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露。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新的趋势,一些学者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给予了关注,对阶级阶层问题研究较多,特别是在怎样去研究阶级阶层、阶级阶层划分标准、现阶段我国阶级阶层的基本判断等问题上出现了争鸣。

这些研究,因为现实性强,有些分析本身就涉及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不仅为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提供了研究时可供参考的视角。

四、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内容建构和研究方法

毛泽东的社会结构理论视野包括特定的视角、视域和视点,在这种视野之下,对毛泽东的社会结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就不是孤立进行着的理论事件,而是紧密联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反思历史、审视现实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过程。

笔者认为,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如,从史的角度看,毛泽东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分析;从论的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关于阶级阶层的分析,等等。二是哲学的反思和提升,特别是毛泽东在社会结构理论及实践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三是当代意义,立足于对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分析,试图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指出问题所在,并尝试性地提出建议。此外,毛泽东社会结构的理想与实践、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与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也是值得尝试的课题。

鉴于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是一个弱项,因此研究时应该特别注意方法的运用。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使用史论结合、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的同时,主要运用结构分析和逻辑与历史统一两种研究方法。

结构分析法。研究内容决定了研究形式。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的对象及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有结构的存在,因此研究方法必须反映这一客观事实。结构有层次,结构分析必须与层次分析统一;结构有一定功能,结构分析必须与功能分析统一;结构是历史发展着的,因此结构分析必须与历史分析统一。结构分析与层次分析、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的统一,是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时应包括两种指向,其一是历史指向逻辑,即对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理论概括和哲学提升必须紧紧围绕毛泽东“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社会实践,从历史具体上升到逻辑抽象;其二是逻辑指向历史,即立足于对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的评价和分析,得出一般结论,并以此观照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收稿日期〕2003-11-06

标签:;  ;  ;  ;  ;  ;  ;  ;  ;  

毛泽东哲学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结构理论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