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历史文化名镇传统街巷保护规划对策研究论文_谢崇维

恭城历史文化名镇传统街巷保护规划对策研究论文_谢崇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传统街巷是古镇的重要历史要素之一,是古镇风貌变化历程最直观的体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街巷的保护规划在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愿景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恭城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针对恭城传统街巷的特色,从街巷对周边新建道路的影响、街巷功能的复合化、街巷格局的多维度保护等几方面提出传统街巷保护规划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恭城 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街巷

1 引言

传统街巷的布局与空间是古镇的重要历史要素之一,是古镇风貌变化历程最直观的体现。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拆建,传统街巷作为当地居民延续传统生活商贸的场所、历史沉淀的印迹、风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在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愿景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古镇的保护修缮工作中给予充分的考虑。

恭城瑶族自治县(下简称恭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东部,恭城镇是第六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本文通过编制《恭城瑶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工作,基于恭城古镇传统街巷布局特色和保护策略的思考,力求寻找一条适应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传统街巷发展之路。

2 恭城古镇概况与特色介绍

恭城是桂北生态山水圣境、岭南千年文化瑶都、中国人居环境名城。蜿蜒的茶江和秀美的山林滋养着这片瑶族世代居住的沃土,孕育了足以见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众多历史遗存,包括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庙一馆”和多个历史建筑以及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生态与人居齐名,历史和文化同辉的恭城,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可多得的特色之乡。

2.1 依托码头发展出来的传统街巷

恭城最早的城墙据县志记载始建于隋末时期,从“八卦”中心圆点到位于眼点的文武庙,城墙区域虽然狭小,但依托茶江边上的码头,发展出太和街——兴隆街(现已并入吉祥街)——吉祥街——付家街为主的传统商业街,三条纵向传统街巷形式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后期发展起来的街巷和道路也依循它们的格局,并向滨江延伸。历史上恭城镇水运发达,商业繁荣,街铺砌年深日久,随处可见的拴马桩见证了当年商业鼎盛时的经济繁荣。目前几条街巷的临街商铺多为前店后宅的形式,临街面的二楼上一般挂有商铺的招牌、幌子等标志招揽生意,日常活动仍丰富活跃。

2.2质朴与喧嚣繁荣的街巷布局形态

古镇整体街巷肌理保存较好,由两侧建筑形式构成的空间界面因主体功能的差异在不同段的街巷呈现连续但各具特色的变化。

吉祥街、太和街、付家街三条主要传统街巷的尺度、石板路面、主要历史建筑、院落等保护较好,整体和谐度高,构成恭城镇的基础风貌层面。

2.3 散落在街巷的文物、祠堂和传统建筑

街巷内有“文、武、官、商”,即文庙、武庙、周渭祠以及湖南会馆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体现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儒家文化建筑形制,有瑶族特色的建筑代表,亦有反映恭城在古代商贾如云、货畅其流的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而沿街分布的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也是古镇中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些建筑群加上传统街巷内的古民居群,可以说构成了明清时期南方社会的缩影。

3古镇传统街巷保护与利用思考

3.1 传统街巷保护利用的原则

3.1.1保护传统街巷的历史原真性:要能反映南方古代民族建筑的思想、技术、风格,街巷界面本体和庭院、空间环境都要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维护传统街巷生活的延续性:要能延续原有民居的生活气息和风俗习惯,具有当地民众的参与性,通过对街巷功能的提升,保持街巷活力与环境氛围。

3.1.3 彰显人文自然的融合性:要成网络成体系,以此为基础层面发展起来的外围街巷要能传承恭城自然山水整体格局。

3.2 恭城传统街巷保护利用的策略

3.2.1整体控制出发、区段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对三段式的街巷布局进行分区分级控制,使保护与发展协调共生。

传统街巷道路交通整治的重点主要是理顺巷弄体系和外部道路交通的组织。

一方面,现存的传统街巷布局需严格保护。街道脉络梳理中,把传统街巷及周边街巷均纳入城市慢行网络系统,并进一步划分为严格保护、风貌控制、风貌协调的类别进行保护。传统街巷布局除了保留原有格局,还需要强调贯通性和整体性,来提升街巷的整体价值,通过绿地广场节点等加强连接,与周边作为风貌协调的整治或新增街巷,依托恭城古镇的山水格局,共同构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慢行系统。

同时,通过对周边交通流进行合理组织,重点完善与之平行的支路系统,转换其车行职能;提高这些传统街巷的疏散能力,各进出口设置合适的停车场地,合理布置周边的公交线路和出租车临时停靠站,确保交通的可达性和历史街巷步行环境的协调性,并着手一些主要节点的改造,使周边道路系统能更好地为历史文化地段服务,最终将街巷的步行系统形成对周边的交通影响降至最小,同时保证历史文化地段道路交通体系的协调、持续发展。

3.2.2 街巷格局的延续:建立对街、巷、院、建筑、环境形成的街巷空间的多层次、多维度保护体系。

对街巷格局的保护从两个层次进行。中观层面的重点是街巷传统轴线的保护,而区别于一般古镇的规整式布局模式,恭城的街巷布局形态是自由的,与山水相连,没有形成传统的对称式或直线型轴线空间,因此我们对街巷空间的保护重点是通过街巷连接起来的茶江与文庙岭之间的视廊轴线、街巷交叉口和开敞空间的控制,保留和延续街巷肌理。

微观层面,采用激光扫描技术摸清传统街巷家底现状,再以现状街坊里弄格局为基础,对现有用地进行整合,保持原有的街道界面,对损坏的局部及时的予以修缮以保持街巷原有的空间尺度。延续城镇历史文脉,街景轮廓线丰富,建筑墙体很多都有数百年历史。规划对沿街一般建筑群的保护以维护和修复为主,不得随意拆除或重建;对新建的建筑界面,要求尊重尺度,保持传统街巷原有街道界面,来逐步恢复传统街巷的传统街巷风貌。

3.2.3 复合化功能的提升:在街巷修缮中挖掘旅游商业价值,强调街巷空间印记。

对提升传统街巷复合化功能的修缮包括两方面,总体原则是通过街巷的空间肌理将节点化分散为系统,渐进式保护和利用。一个是在尊重现状用地的前提下,对现有用地进行整合,延续城镇历史文脉,繁荣街区经济。设置旅游商品市场、历史展览馆、文化馆等,在保留历史印迹的同时,更要提升街巷的活力,使恭城传统街巷通过旅游体系的整合,展示旧时的繁荣。二是考量各街巷的原有功能确定风貌主题,如,付家街历史上是大户人家居住之所,规划将明清民居调整为恭城明清民居博物馆,福建会馆调整为传统老街文化馆。挖掘付家街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将付家街建设成明清特色旅游文化商业街区。太和街则利用茶江码头打造为滨水传统风貌地段。

4 结语

太和街、吉祥街、付家街三条传统街巷是恭城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恭城城市道路体系格局发展的基础骨架,随着恭城镇区的不断拓展,周边道路也陆续修建并与传统街巷相互交汇,传统街巷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交通、配套需求,更要发挥其作为历史传承的空间载体的作用,是城市特有的一张景观文化名片。本文希望通过对编制成果的总结,为传统街巷的发展保护提供一些借鉴。同时,我们也在后续的街巷详细规划、空间界面修缮规划等项目编制中,碰到了包括政府、居民、文保局等多方之间的协调等难题,我们的保护规划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2001(25)

【2】刘津瑞 , 冯琼•空间生产视角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困境研究•《中外建筑》 , 2015 (10)

论文作者:谢崇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恭城历史文化名镇传统街巷保护规划对策研究论文_谢崇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