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_教育论文

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_教育论文

教育生活世界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2)10-0013-06

一、教育生活世界的内涵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把我们存在的世界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并认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不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生活世界”作为人身在其中经历着的世界,是科学世界产生的基础,科学世界是根据生活世界中的经验、规范和条例从而经过理性思考形成的理性世界。科学世界不能离开生活世界中奠基性和直观性的东西,因为生活世界是在先存在的前科学世界,拥有自身的意义、价值和本真,因此,胡塞尔呼吁人们返回由人构成的、人在其中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生活世界。

早在胡塞尔之前就有杜威(John Dewey)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根据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生活即教育”,虽然内涵不同,但是他们提出生活教育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力图摆脱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将教育融入儿童的生活。但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认为教育应该是生活过程的一部分;陶行知则认为应在教育中引进生活,把生活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论是单纯地把教育作为生活过程、把教育等同于生活,还是单纯地把生活引进教育、把生活视为教育,两者都抹杀了教育和生活的区别,忽视了教育的独特性。

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陶行知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确实,教育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是教育存在的大背景和基础,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对人施加正面影响,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追求意义和价值。教育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生活,要提炼生活的教育意义,对社会生活进行改造,对日常的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重构,创造一种教育性生活。所以杜威也指出,“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应当像过去那样把它缩小成一个社会的雏形。”[2]教育有必要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的作用,从而构成一种新的生活世界——教育生活世界。

二、教育生活世界的生成维度

如果我们也借用所谓“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这一说法,那么我们必须极其清醒地理解我们所说的“生活世界”的内涵。它不是向传统日常生活模式的回归,而是“向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摆脱了种种传统日常生活之保守和惰性的新的日常生活的‘回归’——在此意义上,对这种‘回归’的更恰当的说法是‘生成’……这种生成了的新的生活方式就构成我们的‘生活世界’。”[3]而构建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应该有自身生成的维度。

(一)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维度

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是人,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维度应关注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有限性是指事物存在的条件性、相对性、受限制性、可穷尽性。无限性则相反,是指事物存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不受限制性、不可穷尽性。

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存在物。生命的有限性是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人的生命显现出两重特性,一方面是作为物质存在的自然生命;另一方面是作为精神存在的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永恒的依赖性;生存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通过人的未特定化表现出的生存技能的不可直接继承性。精神生命的有限性表现在:人面对生存困境时人的孤独、忧虑和无意义感。但人的有限性蕴含着无限性。可以说,正是生命的有限性驱使着人试图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追求无限。教育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有限性基础上的,因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人类生存技能的学习、人类文化的传递、人类对自我的超越才需要教育的生活。作为有限的生命个体,要想追求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追求自身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就必须依靠教育的引导和启迪。

因为精神生命的有限性,教育生活世界的构建还应该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状态、生活的途径、生命的意义,追求存在的勇气和存在的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也特别强调,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追寻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4]

教育生活世界主体维度的生成可能会遭遇成人和儿童不同生活的冲突。教育生活世界应该首先了解成人的生活,了解成人的生活经验。成人的生活是由其未成年时代和当下的生活、经验、价值共同组成的,而儿童却没有成年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相应的经验与价值观念,当成年人把属于他们的生活世界的建议强加给儿童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因此教育生活世界还更应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

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维度最本质的含义是尊重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使人回到自身的生命世界中去。这需要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不能是对成人生活世界的盲目遵照,也不能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轻易否定,而是对二者的整合与重构。一方面,教育生活世界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经验与兴趣爱好,学校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生活,即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另一方面,学校生活必须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可见,教育生活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

(二)教育生活世界的精神维度

人文精神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人世的精神,其永恒的主题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索,关注人性中的直觉需要、情感、审美观、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人文精神重在求善求美,与“应该”相对应,注重人的情感和需要,强调价值关怀。古希腊哲人欧里庇得斯(Euripides)说:“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5]由此可以推出,能够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才是自由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呢?只有理性能够保证人拥有这样的自由。

理性的产生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尽可能摆脱个人偏好和利益而对事实的关联和相对意义进行正确估价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和心智习惯。它重在求真,与“是”相对应,要求人们尊重事实及规律。一切科学都要从假说出发,不如此则寸步难行。所谓假说,乃是“对因果关系的直觉信仰”,这是我们生而有之的,所以任何人都承认它,可是任何人都不能证明它。换句话说,科学的出发点是信仰。难怪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扬弃知识,以便替信念留有余地。”[6]我国科学家竺可桢曾指出:“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追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7]那么又应该如何去“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指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8]这八个字准确地体现了自由的精神。

由此可以认为,生活世界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共生融合的世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对“人的理性”的诉求,它在某种意义上就属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作为人类对自然探索认识的理念,它在某种意义就属于“人文精神”。教育回归的生活世界本身就应该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世界。

教育生活世界首先应该增强人的科学精神,这是教育的本然使命。教育本就应该让人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但是同时,教育更不应该忘记教给人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关系的人文精神的武器。这样的人文精神能够让人们对于周围世界怀有关怀与敬畏,能够在人们无意识中也自觉地按照人的方式去生活,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三)教育生活世界的时间维度

以时间为维度来划分,生活可以分为未来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具体到教育生活世界,未来的生活是指教育对人们未来理想生活的构建和追求,现在的生活是指教育对当下教育主体的关注,过去的生活是指人们经验的累积和知识的积淀。现在教育的现状是仅仅让人们活在了未来,却忘记了过去和现在。忘记了人们的过去,就是忽视了他们的个体体验和人生经历,忽视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教育仅仅变成了实现外在世界对人种种要求的手段,变成了为了还不能预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工具。现在的生活建立在过去的生活基础之上,未来的生活又建立在现在生活的基础上,而教育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遗忘导致教育不能关照现实生活的存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曾指出,假使每个人都检查自己的思想,那他就会发现他们完全是被过去和未来所占据的。我们几乎根本就不想到现在,而且假如我们想到的话,那也不过是借取它的光亮以便安排未来而已,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并且既然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能够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9]由此,从教育生活世界的时间维度来看,教育需要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现在的生活,了解受教育个体过去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要漠视他们的心情和感受,不要忽视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和人际交往。当然,要知道教育和个体未来生活有天然的联系,但是这种对未来生活的关注目的应该是让个体提高驾驭生活的能力,努力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美好的生活。

总之,教育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而言,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相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而言,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世界;从时间维度而言,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

三、教育生活世界的超越

对低级动物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活动,活动是对本能的追寻。而对于人来说,人的生活是开放的,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人在满足本能的前提下不断进行着自我超越,不断地对自己已有的生活进行否定和创新。教育生活世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若想实现超越,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育生活世界应关注虚拟的生活世界

网络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浩瀚无边的活动空间,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等成就了人类新的活动领域。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做了一次重大的调整,打破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与周围世界的疏离,人成了知识信息技术的奴隶。在虚拟世界日益崛起并壮大的背景下,教育生活世界应关注人在虚拟生活世界中的体验、经历,对人在虚拟世界中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引导,使人学会辨别各类信息,从中筛选真实的、有益的信息,正确看待虚拟世界存在的意义。

(二)教育生活世界应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

教育生活世界要求教育要超出工具意义对人予以关照,教育应当让人的童年、青春和幸福在校园生活中展现并延续,使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表达,拥有足够舒展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维持生活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学校生活氛围。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学校教育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为,教育正在越出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10]因此,学校教育生活不能完全制度化,不能让制度生活霸占了日常生活的时空。我们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在学习的内容上回归生活,更要让学校在整体上有一种生活的氛围。让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更是学生的精神乐园。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着的,而且是快乐生活着。

标签:;  ;  ;  

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