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素质的挑战--下岗职工青年研讨会纪要_企业经济论文

观念与素质的挑战--下岗职工青年研讨会纪要_企业经济论文

观念与素质的挑战——下岗职工中的青年问题研讨会发言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下岗职工论文,研讨会论文,观念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进入了市场,就业也进入了市场。“下岗职工”已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现象。如何看待下岗职工中的青年问题?当代青年如何面对观念与素质的挑战?日前中国青年研究会与本报思想理论部联合召开研讨会,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现将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造成青年下岗待业的原因很多,从当前情况看,主要有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城镇就业人口大量增加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原因,也有青工素质不高自身的因素。从北京就业状况看,一方面是部分国有企业青工下岗待业,另一方面是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奇缺,这就是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问题。另外,造成下岗的原因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对劳动力需求就多,反之,需求就少。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等地,大量吸收劳动力,在广州、深圳一些农村,农村青年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像内地青年有生存的问题,而是出现了有工不做的情况。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下岗待业青年增多,也值得引起重视。此外,还应看到下岗青年工人再就业与就业观念和人口结构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一些下岗青年就业观存在误区,尤其是正在逐步加入劳动力大军的独生子女一代,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艰苦的行业。这就造成了在某些城市出现的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二律背反问题:一方面一些艰苦行业、艰苦工种大量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青年又没有人愿意去做这些工作。这里面有就业观念问题,有独生子女人格教育和形成问题,这些都是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区别不同情况,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

中国青年研究会作为以研究青年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团,义不容辞地应当关心下岗青年,深入调查研究下岗青年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提出对策,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同时为各级共青团组织履行职责服务。针对当前下岗青年问题的成因,如何提高青年素质和劳动技能,如何开展下岗青年职业介绍,如何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如何在政策和金融方面促进下岗青年和广大青年就业,如何加强青年就业社会保险,如何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如何借鉴国外促进青年就业的有益经验,所有这些,都是下岗青年问题对策性研究的重点。据了解,有些国家为了促进青年就业,一方面加强培训,另一方面为青年提供优惠贷款政策。青年研究会应将这方面的情况系统加以整理,提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总之,青年研究会要将下岗青年问题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些问题作追踪调查,长期研究,为促进这一问题的缓解和逐步解决提供决策参考。

我认为目前出现的下岗现象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国有企业(经济)改革力度加大情况下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不存在下岗这个概念(因为前者是铁饭碗,后者是劳动力的正常流动)。研究下岗这一问题,首先要看到它的必然性,在制定政策和研究对策时对其必然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下面从四个方面讲其必然性:

①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平均年增长率在9.9%左右,“八五”期间达12%,1993年后一度出现经济过热现象,全国各地盲目上项目,搞开发区、房地产等,使得有限的资源难以承受,致使物价上涨。一些企业因原材料短缺而停工。从1993年下半年起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加大了调控力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从原先的盲目上项目到现在的经济调整,必然使一些生产能力大于社会需求的行业开工不足或停工停产。80年代以前是短缺经济,需求特别旺盛,而现在是多数产品产大于求。由于市场制约在强化,除了产品特别过硬、特别有竞争力外,一些企业的生产能力都要作调整。在结构调整时期就必然出现下岗现象。现在的下岗,不是因为你工作干得不好或工作态度不好,而是产业调整的需要。

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强内部管理,减员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减员增效就成为必然,也就必然带来一部分人下岗。

③从资本的有机构成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投资所容纳的劳动力会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会导致一部分人下岗,这也是一种必然。

④从转轨改制来讲,部分人下岗也是一种必然。

总之,在当前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出现下岗人员增多的现象,是优化资产结构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这个道理有必要向下岗的人员特别是年轻人讲清楚,使他们对下岗有个正确的认识。下岗人员大多有失落感,在别人面前感到压力很大。要引导下岗人员认识下岗现象是一种必然,要重新估量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下岗,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以适应多种工作,就业机会也就多一些。

这里还有一个观念转变问题。现在社会上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许多岗位没人去干,许多岗位有待开发,许多下岗人观念一下转变不过来,拉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去做某些工作,如城建、服务等。

最后讲一下关于下岗人数的统计问题,下岗人数也是一个动态的数字,要从其结构上去分析。如去年分布的下岗人员中,有1/3的人已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了就业问题,有约1/3的人正在积极寻找就业门路,还有约1/3的人感到年龄大了或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再主动去找工作。下岗人员数与失业人员数不是一个概念。

初步测算,下岗人员中目前正在寻找工作的青年约有一百万人,这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下岗是个新出现的名词,下岗现象也是近两年刚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将来怎样发展,值得大家研究。

下岗从某个角度看,就是不能充分就业。我国不能充分就业的问题我看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①农业内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从90年代起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民工潮,与城市职工争饭吃,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②外商直接投资也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压力。80年代外资多从小企业、小财团引进,进入我国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90年代开始外资引进有了新的特点,走向大企业、大财团并以独立投资为主,他们不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以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占领我国市场,竞争我国的就业岗位,对国内就业形势提出挑战。③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造成的就业压力。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期到中期,实行的是以财政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这一段改革国企内部机制转换不大,可以说是靠财政资金支持国企运转。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财政能力减弱了,开始转向银行资金。从90年代初期开始,企业的负债率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增高,这使得国企不可能再靠银行资金维持运转,于是一些企业纷纷破产,个别国企虽没破产但由于资不抵债、运转困难,形成职工下岗。近年来随着一些国企效益不好,部分破产,加之农业内部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失业人员和濒临失业的队伍增大,形势较为严峻。

下岗人员给国企的压力很大,甚至有些企业到了难以支撑的局面,一些企业为职工的生活绞尽脑汁,即使推广再就业工程,安置就业的速度也抵不上失业的速度,总之社会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下岗工人越来越多会引起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下岗工人收入差距拉大,这将成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现在不仅要注意到企业下岗职工,同时还要注意事业单位人员面临下岗现象。现在财政部已在逐渐减缩对事业单位的拨款,逐渐让一些有能力的单位退出事业拨款,这样事业单位人员也面临下岗的可能。

总之,下岗问题是摆在中国经济发展面前的一大课题,这一课题解决得好将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顺利进入下一世纪,解决不好将会阻碍我国的发展。

我们也应看到,待岗下岗客观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一部分职工下岗可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打破了“从一(业)而终”的依赖思想,促使工人努力学知识、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市场竞争。

一、转变择业观念。一个人能否就业,到什么岗位就业,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和市场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一生可能要换几次甚至十几次职业。我们还应让青年朋友认识到,结构调整,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下岗青工”应该面对挑战,发挥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二、加强就业培训。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增加就业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下岗青工”再就业的可能性很大,关键在于素质和适应性。因为企业的发展将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下岗青工”歇业后,正好有时间接受教育和培训,企业、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下岗青工提供培训,政府要把加强就业培训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劳动管理部门应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下岗青工”更要珍惜每一个机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再就业的本领。

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辟就业门路。结构调整是一个打破旧框架、建立新体系的过程,会有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我们要积极培育这些经济增长点,为增加就业开辟新的途径。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着眼于放活中小企业、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国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开发服务业既有利于结构优化,又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政府应对兴办服务业给予政策方面优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也随着竞争机制的确立,下岗职工与就业问题是一个正常的必然现象,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缓解与根本解决。据对2000多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调查,尽管近两年这些试点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力度有所加大,但至1996年底,全部试点企业富余职工仍有近90万人,比上年增加40%多。1996年试点企业共分流富余人员61万多人,约占试点企业职工总数的6%。其中安排到其他单位13万多人,下岗培训11万多人,提前退休15万多人,待业21万多人。这表明下岗职工与就业问题很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应重点研究解决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问题。据对2000多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调查,需要分流与下岗再就业的富余职工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1996年底,特大与大型企业富余职工为80多万人,占全部试点企业富余职工总数的90%多,其中国有独资企业富余职工为70多万人,占全部试点企业富余职工总数的80%多。据同样的调查,下岗再就业职工主要流向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行业,流出单位的经济类型依次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休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及股份制经济。这说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员不但规模庞大、问题突出,而且下岗职工的择业观念与劳动技能等方面也明显存在着问题。因此,研究解决下岗职工与就业问题,首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抓紧研究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努力提高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下岗青年职工,多数面临职业岗位转换,故而最迫切的愿望是接受再上岗的职业培训。为下岗青年职工及时提供职业培训,是帮助他们尽早走上新的劳动岗位的得力措施。北京市西城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经验表明,经过培训的下岗人员,培训结业就业率就达85%。接受职业培训者的高就业率使人们看到,先培训,再上岗,应当成为各地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要内容。

这种培训,要以下岗者在市场上的求职和就业前景为中心,注重服务于转业转岗的知识、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接受培训者的从业适应性和新岗位的适应性。

这种培训,必须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掌握变化的最新信息,根据市场劳动力短缺的需求,确定培训方向、专业设置和内容,切忌无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固定模式和不变的内容。

这种培训,要同完善职业指导制度相匹配。通过培训,引导下岗青年职工了解再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关注就业信息,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择业观念,确定转业转岗的意向,并按此意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避免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无序。

当前,在下岗青年再就业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就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少人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就业的意识,消极被动地依赖政府和企业安置就业,不能积极主动地自谋出路,并且对再就业的期望过高,对工作单位和职业挑肥拣瘦,不切合实际;二是许多人缺乏职业技术专长,这不仅是导致他们下岗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使他们下岗后在竞争再就业中缺乏技术实力,不易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

因此,要促进下岗青年尽快实现再就业,就必须重视引导广大下岗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就业观念,在寻求再就业中担负起个人应尽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下岗青年的职业指导与职业培训工作,为下岗青年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并引导下岗青年自觉主动地学习新技能,力求一专多能,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下岗青年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下岗青年应当发奋图强,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入到市场就业竞争中去,把自己锻炼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

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与安置已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在提高下岗职工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创造开拓新的就业门路,我厂给予了高度重视。

1、专设机构,加强领导。面对下岗职工问题,我厂及时成立了再就业办公室。主管劳动的副厂长任再就业领导小组组长。再就业办公室主任由工会副主席兼任,负责日常办公室的组织领导工作。厂里选派了三位有基层工作经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热心为职工服务的车间工长、书记作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制定了工作宗旨:用赤诚之心为下岗职工服务,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分忧。

2、收集信息,疏导渠道。办公室制定年度明细工作计划,建立内部再就业工作网络,网络遍及厂内各车间和部门,设有信息联络员,迅速及时地沟通交流重要信息。同时,我厂与东城职业介绍所、台湾饭店、国际饭店等60多家用工单位经常接触与往来,掌握了许多重要信息,并坚持招聘信息及时公布。工作中,我们把好的有用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在对用人单位的详细录用条件有了了解之后,从下岗职工中选出重点推荐对象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仪表、仪容、谈吐等面试前教育。正是因为面试前的工作细致、详尽,我厂在几次纺织系统大型招聘活动中的录用率很高。再就业办公室成立以来,先后分流安置下岗职工78人,安置率达56.4%。

3、真诚待人,温暖人心。每次面试时,“再就办”的同志亲自带队,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和面试结果,更重要的是让用人单位对我厂和下岗职工消除疑虑,取得心理上的支持。厂里每次都在厂区内贴出被录用者的大红喜报,向其表示衷心祝贺。下岗职工十分珍惜再就业机会,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优异工作成绩回报厂里的一片真情。几十名再就业的职工中有四人获“总公司新岗位之星”称号,有一人获市级“新岗位之星”称号。

一般讲下岗后的职工心态是,对下岗没有精神准备;不理解;认为自己下岗不公平;由于收入减少,在家庭内和社会上都有失落感、自卑感。对下岗人员的这种心态,必须从舆论宣传上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心态平衡,正确对待和正视下岗问题,更新就业观念,提高素质,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应该把原来的“就业”观念改为“可就业性”概念。具体说来,劳动者随时都有“下岗”另谋职业或改变工作岗位的可能,每个人必须提高自己的“可就业性”。这意味着人人都要争取掌握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专业和技能。“可就业性”是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过去那种认为“高技术会减少就业机会”的观念已日益失去市场。应该看到高技术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增加了就业机会。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的模式,应该成为人们的生活轨迹。从调查中高兴地看到青年人就业观念转变快、幅度大,50%以上的下岗青年认为再就业主要靠自己,而越年轻的这种意识越强。这对下岗青年分流安置工作非常有利,年轻是一种优势,所以青年人下岗再就业并不困难。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企业帮助、个人努力,下岗待岗青年的再就业前景是乐观的、光明的。

下岗待岗青年职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在他们年龄结构、技能水平、观念意识等都与一般意义上的下岗待岗职工有所不同。在他们身上虽然也反映出经济收入、自身条件、心态情绪等方面的不平衡,但是下岗待岗青年职工的观念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业务技能的转换能力,就业选择能力都相对比较强。这为我们做好下岗待岗青年职工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要在政策上、管理上、操作上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上岗下岗的自然·象变成激发青年努力向上的动力。

标签:;  ;  ;  

观念与素质的挑战--下岗职工青年研讨会纪要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