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的潜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根本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开发,更有甚者弃学厌学、骨子里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绝非个例。要优化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最重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质量。要让我们的学生过得开心、快乐、有意义、生活在希望当中。同学关系非常好,老师对他很有信心,自己对未来充满着梦想;课堂上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教室、宿舍、家庭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味道;把所有课堂变得非常有趣,非常好玩。同时,教育必须公平,每一个孩子都是“今天的天使,未来的栋梁”,要实现这一目的,要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决不做“穿着西服的野人”
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生态基础。师德师风体现为教师从教的态度、言论和行为,它对学生起着表率、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色,也决定了学生乐观、自信、健康地接受教育的环境。
然而,现实是我们的部分教师扮演着“穿着西服的野人”角色——体罚学生是他们自认为简单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变得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而打骂学生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身心两方面都会受到损害。他从成人那里感受到的是屈辱,体会的是自卑,学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
为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一环,就是从师德建设入手,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要努力让我们的教师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有目标、不迷航,怀揣梦想上路,播撒爱心种子,用爱生如子的职业情感实现专业成长理想,享受人生成功的幸福;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教师,守住自己的魂,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的浮躁,树正气、乐师道、扬师名;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尊重。从而把我们的学校营造为和谐、生态、有序的乐园,把学生培养为自尊自觉、自主合作、自信乐观的求知者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
二、切实给学生减负,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求知的乐园
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们教育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表现,是学生厌学、弃学,学习品质恶化,行为习惯不良的根本原因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一些老师把“写作业”作为惩罚手段,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时,孩子还能对它产生好感吗?惩罚性质的作业对儿童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暴力作业对儿童信心、意志品格等都有全面的消极影响。它让孩子罹患一种“厌学”的慢性疾病,摧毁他们的上进心,吞噬他们的创造性,消磨他们的幸福感,其中的“暴力性”甚至能破坏他们的道德。而厌倦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凶恶可怕的敌人,暴力作业则是把这样的敌人运送到孩子心中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不言而喻,切实给学生减负,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一个关键,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和课时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坚决杜绝滥用教辅资料的现象,严格规范考试。同时, 要通过建设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力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为学生释放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通过严格落实减负管理责任制,来加强监督检查,努力还学生一个快乐求知的乐园。
三、不单纯向学生硬性下达考试成绩指标,不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
“世上只有分数好,考高分的孩子像块宝,爸爸妈妈知道了,奖励少不了。世上只有分数好,考低分的孩子像根草,爸爸妈妈知道了,棍棒少不了。”这是在儿童中间曾传唱的一首歌曲,歌中饱含着学业不良儿童的心酸和无奈。的确,学习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决定着儿童的命运和未来,学习更是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业不良始终是我们教育过程中难于回避的现象,而且让我们感到非常棘手。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学生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孩子只为追求高分而养成的不良学习动机,既败坏了他们的学习胃口又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因此,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上,我们要紧和核心的是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形成自信和好习惯,培养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
四、形成和谐的人际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发展成长的精神家园
对学校而言,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表现是和谐的校园人际文化。和谐的校园人际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可以团结力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人的精神处于愉快轻松状态,各类感觉器官会更加灵敏,记忆力大增,联想也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挖掘。和谐的校园人际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
论文作者:盛文高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的是论文; 他们的论文; 作业论文; 教师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