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化与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实践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时也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然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时代课题。要把其落实,首要的是明确其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以来,经过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见已广为人们所知晓。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人类文明进步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要强化“整体”观念。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单地切分成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只见具体内容不见整体,也不能只强调具体内容而忽略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能简单等同于只开展四个方面内容的教育,而本质上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一项整体性的实践。第二,要突出“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体系,既反映了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导性价值标准,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如果不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共同的导向,社会就会丧失灵魂、失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体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回应当代中国价值多元的现实存在,凸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符合的价值取向,铸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灵魂。第三,要注意区分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构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整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立足整体性,注意层次性,以求筑牢灵魂,把握主题,体现精髓,夯实基础,明晰各项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贯穿”,也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融入”,内涵了“贯通”、“渗透”的要求,即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贯通、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方面和始终,而不是外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呈“两张皮”的状态。换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实现内在本质的契合与一致,而不仅仅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或者“联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如有学者所言:“‘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① 把握这里的“贯穿”,应防止三种实践取向:第一,粘贴取向。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实践标签,简单地贴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做实质性的“融入”和“贯穿”工作,简单生硬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贴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签。第二,移植取向。即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移植、迁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贯穿”理解为只是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第三,片断化取向。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同于在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贯穿”工作简单化为“一时一地”、“一片一段”、“一阵风”式的实践,未能把握住“贯穿”的实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全过程”,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加以把握。从时间序列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由一系列时间上前后相承相继的实践环节所构成,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分析及决策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评估提高环节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具体环节之中,要求在这些环节中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纳入相关方案制订、指标拟定、活动开展等的思维之内。也就是说,在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决策时,要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开展中,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中,要摄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分。

总而言之,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从空间序列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括许多部门性、领域性、主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呈广泛性的空间分布,比如在学校内,既有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有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外亦有大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每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贯穿“全过程”,“不能狭隘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的理解”。② 一言以蔽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都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总引领、全覆盖、主题式、多渗透、领域与过程有机融合的教育格局。

深刻理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核心要义,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所在。何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核心要义?归根结底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属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本质上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发展需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而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水平推向了一个新境界。这即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般性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它,应该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和把握,不可偏移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属。而“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理论内容一旦形成,要真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发挥指导引领作用,焕发其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就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形态,需要贴近时代、回归实践、走近大众,为时代所需要、为实践所检验、为大众所接受。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理论成果,理应纳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视野,实现大众化发展。

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外在于他们个体意识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会也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开展持久的教育实践活动方能形成,需要通过从外面“灌输”进去。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践,让大学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近大众、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④,其主旨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由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广大大学生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念,奠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2.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要求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贯穿始终的一个命题。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这一命题并加以强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⑤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通俗化,要走大众化的路线,并把中国化与大众化有机统一起来。毛泽东本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他曾在多个场合批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明确反对本本主义,主张要联系中国的实际,用群众能够听懂的语言和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他曾经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作出的贡献,并号召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向艾思奇学习。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并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邓小平就曾经明确讲过:“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要求“学马列要精,要管用”⑥。江泽民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很重要,提出要结合鲜活的现实生活学习马克思主义,强调“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⑦ 可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现实化,就是要让人民大众立足时代发展要求、结合现实生活、以符合民族文化特点的方式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观照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然要求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接受。

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贴近实践、贴近实际、贴近人民大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它源于实践、源于群众,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存在大众化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联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需要,郑重地提出了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并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作用。”⑧ 可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大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刻不容缓。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⑨ 即是说,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之在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基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分析

从党的十七大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关论述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者在目标取向、实践要求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时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⑩ 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从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而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其根本的实践指向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者具有一致的目标取向。

从具体的实践要求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紧密关联、不可截然分开的两个方面,彼此在建设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要抓住几个关键方面:一是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如果不创新,如果脱离实践、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会失去生命力和吸引力。二是宣传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让人民群众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三是人才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11) 因为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需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去推动。由此可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同一项事业的不同方面在加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其核心要义仍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多涉及的是价值领域的问题,抓住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着重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关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要求,构建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实践平台。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贯穿”“全过程”。通过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切实抓住实践要点。

1.教育主体应具备过硬的大众化实践自觉素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命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全覆盖”。从纵向维度讲,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具体来讲,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发生层面,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相关的实践理念、原则、目标、取向等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二是发展层面,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三是结果层面,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后,是否达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的目标,在效果评估、机制健全、成效反馈等方面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从横向维度讲,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实践领域都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有实现了这样的“全覆盖”,才实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如何实现这样的“全覆盖”和“贯穿”,关键与前提何在?无论实现哪个层面的贯穿,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具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自觉,能否吃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与精髓,是否自觉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指导责任,各教育要素的准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教育者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水平高低和实践自觉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者能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每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教育,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培养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其理论掌握水平和教育实践技能,增进其开展教育的实践自觉,是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人则只能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人民大众的原因所在,根本就在于各自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不同及各自理论修养水平的迥异。

2.教育载体选择应符合大学生大众化接受的实践特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实质上是开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因而教育形式不能呆板老套、简单生硬,而要力求丰富多样,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所喜欢。简单生硬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效,毛泽东曾对此提出批评:“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太刺耳,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羊肉好吃烫得慌’。对于那些绅士,玫瑰花虽可爱,但因为刺多他们不大喜欢。”(12) 江泽民也强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绝对不会有成效……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3)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简单生硬,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工作仅仅停留、满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课堂教学,或在理论宣讲中开展学习,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和文件规定强制要求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教育载体的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大众化接受的实践特点,要立足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内容上的设计,在重点讲授、专题讲解、系列讲座等环节上下工夫,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要在各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校各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担负着育人使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学科教学及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育影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与感悟,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

3.教育语言材料运用应观照大学生的大众化生活实践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主要涉及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要用大学生所熟悉的事实材料、所喜欢的话语方式开展教育,增进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之间的亲切感。这里就涉及一个理论本身与理论教育之间的转化问题,把学理形态的理论内容转化成可为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实践表明,在理论教育中,照搬理论内容,不对理论本身做适度的转化,是很难为教育对象所接受的。毛泽东1956年批评一些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曾指出:“我们有不少宣传工作者常常只是依靠行政权力和党的威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成教条灌输给群众,而不是辛勤劳动,掌握大量材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人民的语言,很有说服力地去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14) 在此,毛泽东深刻揭示了如何开展受群众欢迎和接受的理论教育的普遍规律,那就是不能把理论当教条,而是要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分析理论、阐发理论、运用理论。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定要注意教育语言和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实际上,注重语言材料的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普遍规律,因为“马克思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时代之外的遐想,不是遨游于太空的‘不明飞行物’,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5)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那就可以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材料加以阐明,按照大众化的要求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这一点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运用像“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卓别林和希特勒”、“牛角尖旅行记”、“天晓得”、“七十二变”、“笑里藏刀”等通俗化的语言,清新活泼、浅显易懂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把深刻的哲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晦涩难懂的面孔,给人以清风拂面般的耳目一新之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便是鲜明的例证。这说明,运用语言材料是否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将直接影响到理论教育大众化的实效和境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能否取得预期实效,能否为大学生所普遍欢迎和真心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语言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4.教育活动开展应凸显贴近实际的大众化实践特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应坚持贴近实际、充分凸显大众化的实践特性,只有贴近实际的教育才是大众化的教育,教育脱离实际,不可能实现大众化。

通常所讲的“实际”不专指某单一方面,而是多个方面的泛称,贴近实际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包括:其一,要贴近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了解大学生,不懂得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教育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就不能取得好的实效。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曾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搞宣传要看听众,并严肃地提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16) 反复强调:“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7) 如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同样要求走近大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知晓他们的兴趣与困惑,明了他们的思想疙瘩与症结。其二,要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性的理论内容,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教育全过程,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性内容的实际来加以开展,要符合价值教育的规律。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涉及思想、政治、心理、道德层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要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实际予以安排,不能不做区分,搞一刀切。其三,要贴近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教育以新的时代特征,使当代大学生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就要顺应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把握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特点,遵循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规律,立足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来开展,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与时代同步伐、同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的崇高使命感。

注释:

①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1期。

②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1期。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④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⑤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⑦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⑧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⑨ 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和路径》,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9期。

⑩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2)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7页。

(13)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1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4-235页。

(15) 石云霞等:《学风端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2期。

(16)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6页。

(17)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7页。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