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中医医院 江苏常州 213161
摘要:目的:对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急诊意外伤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急诊意外伤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理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急诊意外伤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治疗质量。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急诊;意外伤害;应用效果
急性创伤发生突然、病程进展快,对患者躯体造成伤害的同时,亦可对患者心理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相关研究[1]表明,意外伤害患者大多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治疗时配合度低,甚至对医护人员产生敌视心理。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急诊意外伤害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急诊意外伤害患者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急诊意外伤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0.5±6.1)岁;对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0.1±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理干预,包括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联系、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指导下的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进行详细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同时将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因素有机结合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危机干预计划。2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注意语言的轻柔、患者隐私的保护,引导患者主动表述内心感受,耐心倾听解答患者疑问,酌情应用保证、暗示等方法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② 提供患者压力疏泄机会,建立同感心,站在患者的角度鼓励患者表达情绪、认可其流露的情感。③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详细告知患者治疗目的、治疗方法,并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与患者进行交流,对于患者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以全面增强其治疗的自信心。④ 健康宣教,给予患者饮食、伤口护理、复健、运动等知识的指导,确保患者对于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避免患者因无知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⑤社会支持[2],告知患者家属其对患者疾病的影响作用,同时邀请其加入到患者的心理干预中来,建立以家庭为主、社会支持、医院支持为辅的支持系统。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急诊留观当日和急诊出观当日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调查前的统一指导,要求患者逐条独立填写所有问卷问题,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3]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若HAMA总分在14分及以上,则患者肯定焦虑,若HAMD(17项版本)总分在17分及以上,则患者肯定抑郁,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录入到spss20.0中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留观当日,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出观当日,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有时也称情绪急救,是在短时间内对情绪危机者的实施心理救助的技术,适用于家庭、婚姻问题以及意外伤害、蓄意自伤等急诊情况,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失望、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4]。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接受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指导下的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出观当日HAMA评分为(11.37±1.95)分、HAMD评分为(13.85±2.08)分,接受常规心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HAMA评分为(12.35±1.96)分、HAMD评分为(16.58±2.14)分,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于急诊意外伤害患者作用突出,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与相关研究结果[5]一致。
综上所述,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急诊意外伤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琳.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调查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2):75-76.
[2]沈小飞.在急诊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心理情绪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91-92.
[3]黄慧.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149-150.
[4]王毅.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急诊急性创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蛇志,2015,27(4):356-357.
[5]郭丽.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8):87-88.
论文作者:潘亚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急诊论文; 危机论文; 意外伤害论文; 技术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