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农场深化改革的出路与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深化改革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路与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农场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和较大的经济规模,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生产经营方面来看,在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都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国有农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努力,但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以农三师某团场为例1996年总产值726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5131万元,占总产值的71%;第二产业产值1378万元,占总产值的19%,第三产业产值754万元,占总产值的1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71∶19∶10,离农业部“九五”计划目标32∶42∶26相差甚远。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国有农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农场经济得不到快速增长。目前在国有农场广泛实行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改革初期,对于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日益深刻地暴露出自身的弱质性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国有农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既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也严重制约了农垦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之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时代呼唤一种新的企业制度来代替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农业部已在“九五”计划中确定了农垦企业“九五”期间改革发展思路:即着力进行制度创新,认真抓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速面上经营机制转换。所以,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农垦特色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围绕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为企业主要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国有农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是对旧的承包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彻底革命。根据我国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在建立一种新体制时,我们绝不能采用前苏联式的“休克”疗法,而应该吸取邓小平思想的精髓,即把求实精神、时代性、革命性、探索性结合起来,“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引导现有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最终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对接,要实现这一世纪构想,就应结合国家农场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提供人才保证。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国有农场职工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以某团场为例:全团职工总数1310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7.7%,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8.7%,大专文化程度占3.4%,本科以上仅占0.08%。文化素质的低下,使他们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差,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对此,邓小平同志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去提高广大农场职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大张旗鼓地宣传,逐步把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农民所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从农场职工的头脑中彻底清除出去,使他们摒弃陈旧狭隘的利益观、发展观,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益观、竞争观、风险观,破除等靠要思想,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场职工,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文化素质高、懂技术、懂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兵团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选送了一批领导干部出国培训,举办跨世纪领导干部培训班等等,虽然有限的培训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这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在国有农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之关键。
2、从重点、难点入手,挖掘内部潜力,积极稳妥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困扰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债务大、挂帐多、人员包袱重和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以某团场为例,1996年总产值6306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历年累计亏损挂帐433万元,欠银行贷款615万元,应付银行利息122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5%。沉重的包袱使国有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如果消极地依靠国家政策来解决这些债务、挂帐等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身来消化解决,积极挖掘内部潜力,盘活存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增值。要实现这个目标,可将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有限的资金,努力开发建设科技含量高、投资少、见效快、牵动力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扶持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和加工业,对国有农场内部所属中小型企业可通过产权重组、租赁、出售、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激活要素,使其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增强企业实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公平竞争能力,为国有农场内引外联,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提供有利条件,推动农垦企业加快市场化步伐,实现增产增收,增强农场经济实力,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为国有农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好充分准备。
3、从产业化到集团化,顺利实现国有农场的公司制改组。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问题,产权一经确定,权责自然分明。而公司制能有效解决承包制下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政企不分,短期行为等问题。但要从目前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直接过渡到公司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改革现有管理体制,需要一种过渡形式,即实现国有农场的产业化经营,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已被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证明了的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所谓农业产业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产品的商品化,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资源产业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使农工商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从而使国有农场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多地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农业产业化必将使与农业生产配套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并用二、三产业的发展反哺农业,使农场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实现集团化经营,最终顺利实现国有农场的公司化改组。
邓小平同志说过“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解决问题”,“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尝试,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因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在国有农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没有先例,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成形的道路,因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可能会有挫折和失败,但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我们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敢吃螃蟹”,为国有农场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