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船文学社会”的五项独特活动_文学论文

“划船文学社会”的五项独特活动_文学论文

“行舟文学社”的五样绝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社论文,绝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内容应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实践中,很多老师的语文课仅剩“阅读”一项,还仅是教材的阅读,形成为人诟病的“三化”:一是学习内容的“窄化”(丰富的内容只剩“学案”和“考卷”)和“异化”(非语文的东西);二是学习方法的“应试化”;三是学习结果的“分数化”。

      笔者十几年来用一种完整的语文生活——班级“行舟文学社”(取自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并“全员在社”的实践抵抗“三化”,力图捍卫“新课标”的严肃性,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出发,将课程分成“行舟阅读”“行舟写作”“行舟聆听”“行舟演讲”“行舟研究”五大模块。

      一、“行舟阅读”

      孩子们阅读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的阅读;二是《文学读本》(笔者主编的校本教材,共五册,每册六个单元——唐宋诗词选读、《论语》选读、古代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外国小说选读、走进文学人物,每个单元五个主题)的阅读;三是名著的阅读。笔者的第一节语文课教给学生一样技能——圈点批注。为配合“圈点批注”的习惯养成,我们取消了语文课堂笔记,将重要内容直接批注在课本、校本教材和名著中。教材完全遵循“用教材教”,重在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并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课文的重新整合,大部分课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两篇左右课文按照“定篇”去教。《文学读本》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周末没有书面作业,只有阅读任务,并填写“阅读反馈表”。“阅读反馈表”每周一上交检查,是一周的阅读反馈,每周阅读任务的底线目标为50页,每学期20周,总共1000页,大概有三部名著。“阅读反馈表”主要有两栏,一是“内容概要”,记录本周阅读的主要内容;二是“我的感悟”,每次500字左右。这张表是需要家长签字的。我想,任何一名负责的家长都不会容忍孩子的虚假阅读信息。开学初,我们推荐了初中三年的50部作品,其中必读名著有18部,都是“整本的书”,我跟孩子们说:“整本的书”是语文教育的“根”,你们能享受“七美”——一是宏大的叙事之美,二是丰富的人物性格之美,三是令人怦然心动的细节之美,四是有意味的发现之美,五是赏心悦目的环境之美,六是风格各异的语言之美,七是社会生活的段落之美。亲之,常有情感共鸣之叹,亦有思想共振之乐、精神愉悦之感。

      当然,这三种渠道是阅读的主渠道,大约200万字的阅读量,尤其是爱好文学的学生,还应有更多的阅读量。一学年下来,孩子们的阅读量人均超过了500万字,“读后感”人均15000字以上,以“读书会”为主体的“行舟活动”举行了8次。

      二、“行舟写作”

      包括两种练笔方式,一种是大作文,一种是小作文。我们称前者为“不自由写作”(命题、限时、限地),后者为“自由写作”。大作文的教学按学年分成三个层递的结构:描写系列、主题系列、考场系列。比如,上学期“记人的记叙文描写系列”,分六讲: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每“讲”的“大显身手”都写某一类人物:老师、亲人、同学、陌生人、“我”、《西游记》中的某人。作文的批改定为“两个一”——“一个优点、一条不足”。作文赋分改为50+5分制,后一个5分是卷面分。作文讲评时推荐四篇左右优秀作文。小作文则每周两次,每次百字以上,随文、随事练笔。

      孩子们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展示的平台,现在学生类文学刊物或者作文类刊物很多,但要发表需要很多让人难以接受的附加条件。比如订刊份数、成为会员单位、有偿稿件,即使是我们的地方晚报,也是非“小记者”不能上报。即使这样,“社员”们也有12篇作品正式发表。我理解媒体的生存之难,但我绝不“投降”,就像当初的鲁迅,他看到一些年轻作者发表作品很难,就成立了“未名社”,培养出了像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著名翻译家和作家。我们也有一份文学报——《行舟文苑》,大概就是我们的“未名社”吧!

      “文苑”A4大小,正反印刷,能容纳大约5000字,6~8篇文章,“文苑”分成四个主题板块:行舟读书、梦溪遐想、芙蓉真情、行舟山水。文章来源主要是“大(小)作文”,有时也出“专题”,如寒假专题、命题作文专题、人物研究专题……上一学年,我们一共出版了8期(总第21~28期)。

      三、“行舟聆听”

      初中的孩子聆听的专注度是不够的,也难听出“言外之意”,聆听的方式也很单调。“但是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常在课堂上大声说‘我会’的学生通常不是最善于学习的学生,善于学习的学生往往都喜欢安静地思考、认真地倾听。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佐藤学《专访佐藤学:学习是相遇与对话》)这就需要“聆听”,我们除课堂培养聆听的习惯外,文学社还邀请一些名家、学者为孩子们开讲座,在“社员”中发展一些《京江晚报》的“小记者”,依托晚报,让孩子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观览天下。同时,结合“行舟研究”“行舟活动”,更多地通过视频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孩子们的文学之门:《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会,行舟文学社社长竞选演说,成语“一站到底”,汉字听写大会,《金银岛》读书会,竞选课代表,微课本剧表演,名著《西游记》阅读竞赛……

      四、“行舟演讲”

      初中三年的“行舟演讲”将分成三个层次:碎语本我、诗话自然、图说天下。七年级将围绕话题“我最喜欢的……”进行演讲;八年级围绕话题“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九年级是“图说天下”,是无准备的演讲,每次出示一张“图”(摄影或漫画,直指热点问题),每个小组用4分钟时间“议论纷纷”。这样一来,三年三个主题:我与自我、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演讲方式也呈递进性,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这一年,我们一共进行了8次“我最喜欢的……”主题演讲:我最喜爱的一部名著、我喜爱的一句名言、我喜爱的一支歌、我最喜爱的一位名人、我喜爱的一个哲理故事、远去的游戏、我心目中的鲁迅、我喜欢的《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每次以小组为单位,每天一组,每人1分钟(所以又叫“1分钟演讲”),讲完后自由点评。

      五、“行舟研究”

      每学期我和我的孩子们研究一位文学大家,第一学期是苏轼,第二学期是鲁迅。选择研究苏轼,因为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还因为他一生的启迪意义巨大。“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我们制订了《行舟文学社“苏轼研究”课程计划》,“计划”分成5个“模块”:模块一,听——听康震教授百家讲坛《苏轼》,听王老师的报告;模块二,读——读《苏轼传》(天津出版社)或《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模块三,背——背诵《苏轼选集》(齐鲁书社)选篇;模块四,讲——与“行舟演讲”结合,讲述“我心目中的苏轼”;模块五,研——分组主题合作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选择研究鲁迅,孩子们阅读《鲁迅传》,阅读《朝花夕拾》,聆听王老师讲述鲁迅的故事,我用两节课试图为孩子们还原血肉鲁迅:他迁就母亲,娶了朱安;他迁就二弟,搬出了八道胡同;他迁就钱玄同,重出江湖;他爱许广平,爱得像个孩子;他爱青年作者,未名社、朝花社,名字都为他们所起;他爱钱,却没有做钱的奴隶,他甚至还有市侩之手段……暑假,我和孩子们去绍兴“鲁迅博物馆”感受先生的魅力……

      围绕以上“读、写、听、说、研”五个课程模块,我们都有相应的适时课程评价——行舟七维课程评价。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积分,再加“写字”分(字是工整与美观)和“成就”分(发表作品等获奖)。也就是说,孩子们拿到手的成绩不是一个总分,而是包含了七个方面的多维评价,这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保持的项目与努力的方向。行舟评价设四枚勋章——“船长”“大副”“水手长”“水手”,每学期一评。400分以上为“船长”,350~399分的为“大副”,300~349分的为“水手长”,100~299分的为“水手”。“大副”“水手长”“水手”获实物奖励和勋章一枚;“船长”获“神秘礼物”1份、勋章一枚。

标签:;  ;  ;  ;  ;  

“划船文学社会”的五项独特活动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