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朝福 李坤
(包头市第八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随访方式在慢性病管理中优缺点,指导社区慢病管理。方法: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参考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结论:每种随访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时需要结合医务人员工作精力的实际和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规律,根据管理的不同阶段选择更有效、更经济的随访模式,把随访方式多样化,才能保障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质量。
【关键词】 随访方式;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379-01
开展高血压患者的慢病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率,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且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谐了医患关系[1]。加强社区慢性病规范管理,采取适宜的有效的随访管理方式是做好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途径。
1.面对面随访
面对面随访包括门诊随访、入户随访和集中随访,医患必须当面交流。面对面随访可提高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满意率和遵医行为,起到促进作用[2]。随着医改的不断升华和基本公共卫生的不断深入,慢性病管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规定慢性病每年4次面对面随访。
优点:定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排除患者主观上对病情的错误认识,保证健康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对患者健康信息资料的综合分析,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一对一的面对面的随访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人际交流时表情、动作行为等肢体语言的魅力,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全面了解患者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近期心理变化以及影响疾病控制的家庭因素,密切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改善依从性,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药物,落实健康教育“知、信、行的统一”,达到综合治疗,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或延缓并发症,逐步提高慢性病控制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目的。集中面对面随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把义诊等健康教育活动与随访结合起来,具有面对面随访的主要效能,适合医务人员精力不足、居民居住较远的社区居民。
缺点: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到了随访日期,患者因工作关系或外出等原因很难在规定日期接受面对面随访,使面对面规范随访难以进行。集中面对面随访难以细致,针对性差,效果不如一对一的面对面随访。
2.电话随访
电话随访是通过定期给患者或患者给医生打电话进行病情沟通,病情了解、生活行为习惯询问以及健康指导等等均可以做到,且为患者随时进行病情反馈和咨询提供方便。
优点:另一种常见的随访方式,具备灵活性,可操作性大,在随访过程中对医患双方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保证了随访的持续性。
缺点:电话随访不能像面对面亲切,沟通详细,不能发挥表情行为等魅力加深患者影响和注意力;电话随访不能进行体格检查等客观健康资料的收集,不能排除患者主观因素造成的病情不真实。
3.混合随访
混合随访是指面对面随访和电话随访结合的一种方式,可以以面对面随访为主,在患者无法接受面对面时避免失访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方式;也可以以电话为主,保证1次以上面对面随访,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获得更准确的健康信息,从而为慢病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优点:混合随访它融合了面对面随访和电话随访的优点,弥补二者的缺点,是在实际工作中最适宜的一种随访方式。
缺点:如果电话随访为主,病情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4.其他如网络随访
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网络进行慢病管理也是一种趋势,但由于服务人群的文化、职业、年龄等因素影响网络的利用有限,利用在慢性病管理上更有限,随着人们的观念改变和社会的发展网络随访会逐步发挥作用。
总之,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慢性病规范管理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随着管理人群的不断扩大,在实际工作中更加难以做到,每种随访模式都有自己有优缺点,需要结合卫生资源的实际和患者的个性特征或者根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更有效、更经济的随访模式[3]。每种随访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时需要结合医务人员工作精力的实际和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规律,根据管理的不同阶段选择更有效、更经济的随访模式,把随访方式多样化,才能保障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长蓉.慢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77-178.
[2] 郝吉洪.120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面对面随访与电话随访的效果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124.
[3] 方杭燕.浙江大学.不同社区随访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影响的评价和相关因素的研究,2013.
论文作者:薛朝福,李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面对面论文; 患者论文; 慢性病论文; 方式论文; 工作论文; 优缺点论文; 病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