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引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曹文钊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中学 曹文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问题”成为引领课堂的主线,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多时候老师也设置了情景加问题,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使问题发挥作用,学生也并没有从中发现问题。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培养高中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第一,问题的设计形式新颖,难度适中。教师要精心的备课,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取鲜活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眼球,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具有探索知识的心理。比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五《数列》第三节等比数列时,提到这样的情景问题:你吃过了拉面吗?拉面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拉伸,捏合,再拉伸、再捏合,如此反复经过多少次,面条数是128根呢?学生可能马上会反复模拟实验,再做分析讨论,水到渠成生成等比数列的概念。概念生成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在等比数列中,公比和某一项可以为零吗?首相可正可负,公比可正可负,等比数列有多少不同的情况呢?学生可以举例说明,接着便是进入数列单调性的讨论。

第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或许是课堂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对于问题的思考没有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以自问自答等形式硬性地灌输知识给学生,更加谈不上学生的交流讨论。给学生安静学习、阅读的空间,就能最大限度地给这些学困生思考时间。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会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帮助理解的,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最大的突破。今年在一次新老师的汇报课上,这个问题就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图像的演示让学生感知椭圆图像的生成,进而为了得到椭圆的方程,老师提出问题:如何建系呢?如何写出动点满足的条件呢?此时就需要静下心来,让我们的学生尽情发挥,建系确实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退一步说,即就是说学生没有推导出来,他也会感知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通过点评学生也会留下深刻的影响。然而我们的老师担心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担心推导过程计算有误,担心自己的思路被学生打乱,于是采取自已迅速动手,进行了验算推导,完全替代了学生,致使学生失去动手实践,参与课堂的大好机会。

第三 要结合实际进行模拟和应用,探究并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何把这些理论变得生动,贴近生活,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并学会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数学这门课最大的作用。比如学习函数建模的时候,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人的生活环境改变时,人体的代谢率也有相应的变化,通过以下数据能说明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更加切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四 要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数学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背诵的。当我们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其自行讨论解决的时候,不要给学生固定的模式,更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尽一样,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比如在余弦定理的证明时,鼓励学生使用向量方法和面积法等不同的方法完成。

第五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扩展能力。关注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质疑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汇报、探究分享、总结延伸的思维方式。告诉学生“老师希望你的答案是想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将“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贯穿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本人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不翻阅课本的习惯。课堂上,我将所有的定理,推论或者公式都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则在不停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中体味知识的生成,而不是对照着课本直接阅读教材上现成的结论。

课改开展多年,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话题。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将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思考、分析,获取新知。或许我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具体实施过程存在诸多困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大胆实践尝试,积极探索,认真 总结,强化反思,把问题引领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愉快,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曹文钊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让“问题”引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_曹文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