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环境下情报学的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学科建设论文,环境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摘 文章讨论了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情报工作模式和情报学所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再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信息高速公路 情报学 学科建设
引言
由情报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情报技术每发展一步,都要将情报工作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都会极大地丰富情报学的研究并使情报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这就是情报学学科发展的“技术推进规律”。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演说中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tway)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以《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行动计划》的政府文件正式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从此开始了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纪元。此项计划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并开始实施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掀起一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热潮。1993年3月12日我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主持召开了“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会议,拉开了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帷幕;1993年9月1日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骨干网CHINAPAC正式开通;1993年12月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正式开通并于1994年4月正式联入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INTERNET网;1994年10月22日,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正式开通,金桥、金关、金卡、金税等“金”字头工程已在我国普遍展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气势磅礴、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革命,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情报工作的实践环境。随着这场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开展,将会彻底改变当前的情报工作模式,情报工作的规律性反映——情报学的结构体系必然要随之变更。
1 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情报工作模式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为未来的情报工作绘制了一幅美好的篮图,它的实施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情报工作模式,确立一种全新的全息信息服务模式。传统的情报工作是以印刷型科技文献为主的单向被动提问式情报服务模式,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情报工作或信息服务是以提供多媒体电子信息为主的,类型包括文献、数据、事实、新闻及行情动态等,内容包括科技、经济、政治、法律、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开放型,交互式,可进行全息检索的自主检索模式。届时,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会把地球上的各类信息中心、各种数据库、各种信息网络和所有的网络终端联接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生产与交流系统。最终会使“地球村”的所有公民都可享用信息。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随意检索和获取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任何有用信息。情报职业和情报工作者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情报学中它们需要重新定义。情报工作者的某些职能如情报检索与提供等都将转移到用户身上,情报检索完全是用户自己的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一切形式的信息中高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切有用信息,并可按照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方式输出,即用户可自主进行全息检索。情报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资源建设、系统开发和网络内“交通”秩序的维护等。现已风靡全球的Internet网,被许多专家看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其发展基本上代表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方向。“Internet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由发展模式:自由连接、自由发布信息、自由扩展、自由增加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这种开放的、自由发展模式,有利于迅速集聚用户队伍、快速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共享。
情报工作模式的变化,必然动摇原有的情报理论体系,情报学理论建设亦必须顺应社会历史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展面向实际的学术研究,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2 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情报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的提出与实施,给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这些课题我们将其归为:①对信息高速公路本身的研究。从情报技术的角度讲,应当把它作为情报学的一个新的范畴,研究它的基本构成、功能特征、技术难点、实现途径、未来前景及社会效应。②对信息高速公路与情报学范畴扩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信息高速公路范畴的引入,不但使情报、情报职业、情报工作、情报工作者以及情报系统等基本范畴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而且还出现了全息检索、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新范畴。这正是情报学范畴扩展规律的体现,我们应当对这些扩展了的范畴进行重新定义,对所出现的新范畴进行认真研究。③结合我国国情的应用研究,包括如何构建中国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信息政策、伦理、信息经营与管理以及新型情报人才的培养及其专业教育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④对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情报交流规律的研究,包括情报活动规律和情报流规律。前者是指人们创造、收集、存贮、传递、吸收、利用情报的活动规律,反映的是人类的情报活动,后者指的是情报从其产生源经过传递过程到接收源的流动规律,反映的是客体“情报流”的流动秩序。信息高速公路和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情报交流方式,人们坐在自己的终端前不“动”即可实现全息式的情报交流,不但人们的情报活动规律变了,而且情报流的内容结构、流动方式和流动秩序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既然人们的情报活动规律和情报流规律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反映情报交流过程及其规律的情报学理论就必须得重写。曾民族先生在1996年第1期《情报学报》的刊头言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地把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建设提上日程,信息服务业正在出现重新组合和重新构筑的新走向,为我们提供了同世界技术先进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的机遇”。情报学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为缩短和消除我国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服务,在研究如何同世界技术先进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直接向信息化社会过渡这个时代性重大现实课题的社会参与中将情报学的发展推向时代的高度。
从战术上讲,当前情报学应当解决好如下问题:
①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由谁来建,如何组织实施
这是一项关于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软科学研究,情报学有责任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出谋划策。这项工作不但可以作为情报研究这门分支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丰富情报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而且还可开拓出情报工程学研究的新领域,把情报工程学的研究推向时代的前沿。情报工程学必须就“谁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就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技术经济论证之后,才能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且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来。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美国式信息高速公路全部建成,估计需要总投资4000亿美元,其中3700亿美元都需要靠民间企业投资解决,美国政府的总投资不过300亿美元,且主要用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的研究工作,投资兴建和经营管理都由民间企业来承担,其政府的角色主要是通过建立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杠杆,增强国家的干预和引导作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的具体蕰施是“在政府监控下的自由发展”。政府的监控机构是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日本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Mandara计划的研究开发组织是由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通过“Mandara联络会”结合起来的研究开发机构。民间组织对具体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策划,政府机构掌握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计划进展以及经费预算并开辟新的社会资金来源等。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相比,日本的计划要求有固定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提供无息贷款,采取官企结合的办法,工程建设作为日本政府在全国立案的项目,由政府直接主持,整个工程将按统一标准设计,计划一步到位,从干线到各家各户的通信线路全部光纤化,工程计划具体由国营企业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与私营企业协同实施,其中NTT将起主导作用。
欧共体为实施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成立了由欧共体委员会工业委员本杰曼领导的由来自通信、电子和媒体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本杰曼小组,专门为欧共体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制定指导方针。欧共体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按照计划欧共体委员会今后5年内将出资330亿法郎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而实际需要资金将达4430亿法郎,其余4100法郎将由私营部门、民间企业提供。而由于投资的回收周期较长,私人投资者犹豫不决。欧共体已提出并正在实施与美国的合作计划,以加快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并实现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
由此可见,各国或地区均有自己不同于他国或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因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已有基础、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社会结构等各不相同。我们必须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之道,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已有基础和实力,又要考虑自己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还要考虑与国际的接轨问题。
②如何实施“公路”干线与亿万终端用户的连接问题
这是一项关于最终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目标的技术性和策略性的应用研究课题。技术性应用研究就是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使信息高速公路最终能够通往千家万户及各个企业和单位,即文献中所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日本采取的是一体化措施,用光纤直接连通。但这样,“最后一公里”的耗资将是巨大的,在美国就面临着一个“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费用由谁来出的问题,普通用户是很少愿意出这部分数目不小的额外费用的,而民间企业也肯定不会去承担这个巨额费用的,然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使所有美国人都能享有信息的“全民服务”宗旨。现在美国采取的是利用已有的有线电视线路进行连人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的。目前我国各城市都在普及有线电视,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否也应采取美国的做法,这又是一个具体的情报工程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
策略性应用研究就是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尽可能使所有的家庭、单位和企业都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经常用户。因为其中存在着一个用户惯性问题,即已有老系统的用户愿不愿意采用或接受不接受新系统,说到底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用户市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情报信息工作者要作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搞好用户培训和接口设计工作,在普遍提高公众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强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界面的友好性。
③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及系统软件开发的关系问题
基础设施先行,是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否则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也如此,必须先筑“路”、造“车”,且要筑好造好,保证道路通畅,货来有“车”。不过“路”、“车”都是工具、手段,“运货”才是目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人类的共同财富——信息资源,消除人类信息(情报)交流的障碍,真正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路再宽、车再好,如若无货可运,不就失去了它的发展意义了吗?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高速公路的要害是信息”。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必须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在进行信息通信网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网的建设。曾民族先生在文献中讲道,在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中,“我国如果不注意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就等于为外国信息商品和文化在国内流通和兜售铺桥造路”。为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产品开发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乘借信息高速公路扩大我国的信息出口,将我国的信息事业推向国际的高度。此外,还要处理好网络设施建设与系统软件开发的关系问题。文献[10]指出:“建网只要有钱并不难,难在网建后怎样才能用,并用出成效来!”讲的就是系统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及其与硬设施的关系问题。在硬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网络软件的开发工作,网络软件就相当于运输系统车辆调度中心发出的调度指令、交通管理者在交通岗上发出的交通指令及交通规则等,离开了这些指令、规则,交通秩序就会出现紊乱,再好的高速公路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用来。
总之,我们“必须继续狠抓我国自己的数据库建设,狠抓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狠抓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开发”。这样,“我国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才不至于只走外国车或荒草丛生”。这说明,“做好基础工作,甚至比建网更重要!”
④基于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信息系统管理研究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人类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网络将不再是相互分离、各自为战的封闭网络,而是一个全球统一的开放的、超巨额信息系统。届时,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各种情报信息将“汇集”成一个极为庞大的情报信息资源宝库。如此庞大的“情报库”,如此强大的情报流,如此多的情报用户且情报用户又是如此的千差万别和遍布全球各地,这就使得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情报资源和情报流的有效管理显得极为困难。用户接口的友好性问题、情报质量的把关与入网资格问题、情报获取的准确性及其传输的可靠性问题、情报保存的保密与安全问题、知识产权与保护问题、信息服务的收费与税收问题等,都将成为未来情报工作的实际问题。这样,基于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开放的信息系统管理研究,就成了当前情报学的学术前沿。开放的信息系统管理研究将统领整个情报学的未来发展。
⑤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链的系统研究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链是曾民族先生最近提出的主张面向电子信息资源建立和发展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新观点,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是未来信息服务行业的主流。曾先生指出:“信息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在特定的信息媒介上的映射。信息媒介是表达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技术(包括硬软件)手段的总称。信息媒介含其表达和传输的信息即构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接口即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需求构成了社会信息链,也构成了信息产业结构的基础。席卷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热再次表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信息媒介和信息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曾先生清晰地阐明了社会信息链的概念及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既然信息高速公路给“信息服务业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那么信息高速公路也必然对情报学科建设带来重大和深远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信息链为基础,认真细致地研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对社会信息链及其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影响,摸清社会信息链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在社会信息链中,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双向关系。例如,在信息技术与信息需求之间,只有不断地追求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高新化,才能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而高层次、高品位的信息需求又是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在信息资源与信息需求之间,信息资源建设是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前提,反过来,信息资源建设又必须以社会信息需求为依据。社会信息链包括了从发展信息技术、建设信息资源到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全部内容,反映了信息服务活动的全过程。情报学的全部问题都可归结为社会信息链的研究。因此,基于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链。
3 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再组建
课题做完了,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新的理论体系的组建了。
第一步,将信息高速公路及其与情报学理论相“碰撞”产生的一系列新范畴植入情报学知识体系。
第二步,认真研究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情报工作模式和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课题并解决好其后提到的具体问题。
第三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情报学学科发展规律,将前两步的研究成果条理化、系统化并和谐地并入原有的情报学理论体系,使之能够体现出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新的理论特色,从而很好地指导信息时代的情报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