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基本取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当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基本取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文化在当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定位——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中国农村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当代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为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定位确立了方向。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在当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定位,也是一项极为重要极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文化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推进。最近,笔者专门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调查,认为文化在当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作如下基本定位:

一、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定位于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提到综合国力,人们总想到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这确实是综合国力的明显标志,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上塑造自己独特的形象,还必须有强大而独立的精神力量,有自己的理论旗帜和思想尊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体现了这种精神和思想。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把文化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而且强调了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处在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要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就必须使经济、政治、文化和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基于这个出发点,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从提高农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定位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十五大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要紧紧抓住这个根本,进行准确定位。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农民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调查问卷中,问道:“您认为搞市场经济应有哪些新观念?”这一问题时,答“效益观念”的占66.4%、“信息观念”51%、“竞争观念”50%,据此可见,积极、进取、向上的观念正在逐步成为农民思想的主流。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观念还存在于不少农民的头脑中,因此对长期以来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不能低估。当前,要在农村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节俭,勇于进取等,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如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助人为乐以及“五爱”精神,同时还要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创新意识等,其中特别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十五大报告》),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里,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一种“文化力”。“文化力”这一观点不仅为学术界接受,更成为一些农村发展经济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调查的“中国乡镇企业综合评价500佳”第3名的浙江东阳横店集团就充分运用了“文化力”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横店人是这样解释文化力的作用的:“文化力是物质文明的软件建设,是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其作用是培育文化力,促进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文化手段,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素质和精神文明。”(横店集团《文化力知识手册》)“我们找到了千年的‘金稻草’——‘文化力’,用她牵出了‘金水牛’。这个‘文化力’,就是人的志气、勇气,就是人的精神、智慧,就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加现代意识观念,还包括科技、教育、人才等等在内的智力因素。”(孙是炎《文化力——横店的启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所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进行农村的文化建设的定位,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趋势。

二、着眼于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定位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农村,努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育对发展经济的作用。在回答“您认为文化教育对发展农村经济有什么作用”时,有79.3%的人认为文化教育上去了,经济才能发展,只有2.1 %的人认为农村文化教育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实践也显示了教育程度与农民富裕的比例,当问到“您村中富起来的人文化程度如何”时,回答高中以上的为37.9%,初中的为55%,小学的为10.7%,文盲只占6.4%,由此可见,受教育的层次越高,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发展教育,特别是在农村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农民脱贫致富重要的基础工程。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是十五大报告的要求。现代化农业的特征是由传统农业的“硬投入”,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消耗向现代农业的“软投入”即科技文化投入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文化的定位不仅要普及科学技术本身,还特别要注重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在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还要重视“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的命题”。在江西上高县农村进行调查时,李万淼——这位共产党员、农民技术员的科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多年来向农民义务普及科学技术,作了大量的工作,1983年,他组织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民间科普组织“上高县锦江乡农民养鱼协会”;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季自费编印《农民科学养鱼小报》,无偿送到农户手中;他建立了家庭文化室,添置了显微镜、测氧仪和5千多册科普书籍, 全天候向农户开放;他学会了摄影,建了暗房,自制各种科普图片向农民宣讲农业知识;更为可贵的是,十多年来他每年花费四五千元搞科普,而自己却没添一件象样的家具。为此他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多次受到各种表彰。李万淼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他向农民传授的科学技术,更在于他那种始终不渝传播科学的精神可贵。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着力推崇和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物,才能使文化的定位更加准确。

三、着眼于良好文化环境的营造,定位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十五大报告》)在农村,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丰富多采的村镇群众性文化生活、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的农村社会组织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各地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一些农村,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中正在形成,广大农民的文明程度也在提高。

特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促进了农民的文明追求,如上高县的农民摄影,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很有了名气的。这些农民的摄影作品不仅进京展出,而且还迈出国门,到美国、日本等国展出。如今这个县的1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农民摄影协会,农民摄影作者发展到800多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民摄影还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利用摄影艺术为本县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199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上高县锦江乡农民摄影作品展暨招商引资恰谈会”,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创建活动促进了文明进步。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召开以后,各级领导在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南昌市郊区开展“思想教育进家门,法制宣传进家门,科技文化进家门,文明行为进家门”的四进门活动,进贤县开展的评“十星户”,上高县开展的“创十好,奔小康”活动等使农民自觉地投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文明创建高潮中,各地出现的讲政治、赛致富、遵法纪、尽义务、扬美德、求团结,树新风的争创情景,促进了文明之花的盛开。

制度建设还待完善。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村民的行为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村规民约是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在村落的具体法和延伸,是直接制约村民思想和行为的制度性规范,因而在村落一级具有准法律的性质。据调查,目前各村都制定了自己的村规民约,但运用却不尽人意。如回答村规民约“有印发给村民”的占41.4%,“强制才能遵守”和“无人遵守”的却占31.5%,说明制度约束还得进一步完善。

法制教育尚需普及。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在普通村民及部分村级领导干部中,法纪法制观念淡薄和对法律知之甚少者为数众多,在回答“您所在的村民普法学习的情况”时,经常进行法制教育的占22.1%,很少和没有组织学习的占57.1%,对“您村里有没有村民违法犯法?”回答“从来无人违法犯法”的占20%,“有人判过刑”、“有人拘留过”、“有人受到执法部门罚款”的则分别占75%、55%、58%,由此可见,农村法制教育和宣传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于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它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态持续,也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预防和控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二是经济持续,即注重经济增长和发展,三是社会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的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战略性的保证,尤其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思想,使人们对文化建设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文化(精神文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的有效建设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因此,注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力的作用和人文价值的重塑,把乡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文化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准确定位。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农村虽然脱贫致富,但并没有注重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一些腐朽没落的观念和不讲文明的习惯还没有彻底根除。如赌博之风在一些地方盛行,有些人富起来后不是继续创业,而是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赌博;有的地方信教人数倍增,迷信陋习抬头,许多农民不相信科学而更相信菩萨;有些地方村落卫生十分脏差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文明进步,甚至对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乡村的现代化进程都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现在一些学者提出对农村要进行“文化扶贫”,实在很有必要。我认为,其内容还应该包括对社会人文面貌,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道德水准、社会风气、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的贫困和落后的扶持。在不少地方,贫困不仅是自然条件的落后,更主要的在于那里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的落后,这种滞后,对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严重的阻碍。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于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整体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标签:;  ;  ;  ;  ;  ;  ;  

当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基本取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