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

“新时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

“新时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赵 轩 秦泽昊

2019年6月15日,由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综合学术院合办的“新时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国际交流基金日本文化中心、中华日本学会、上海市日本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科网、辛亥革命网、湖北省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百余师生及社会人士旁听会议。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综合学术院副院长早田宰教授和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德坤教授分别致辞。

主题演讲环节由林泉忠教授主持。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院长高原明生教授以“中日关系研究路径之探索”为题展开演讲,他结合2014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变迁,阐明中日关系研究应主要考虑两国国内政治、经济、国际环境和国民认知四个因素的影响。他指出,中日民众对彼此印象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相互的误解,而相互误解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来源单一。中国人关于日本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新闻媒体(87%)、中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49.5%)、中国的书包括教科书(28.9%)。日本人关于中国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的新闻媒体(95.7%)、日本的电视节目和电影(33.2)、与家属朋友等的对话(16.5%)。他认为,中日关系有强韧的一面,即经济互相依存、文化与社会的亲近感、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密切合作;中日关系也有脆弱的一面,受历史问题、安全问题、领土问题、国民感情和认知的影响。中日应共创未来,强化两国关系强韧的一面、管理和缩小脆弱的一面。改善和发展公共外交,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缩小认知差距。进行持续性对话和多层次的交流。共同研究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进一步扩大旅游互访,宣传合作的实际成绩。通过民间交流传递感情,尤其要注重青少年交流。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继南教授从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视角解析新时期的中日关系。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堪称最深刻最复杂的变化,国际社会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公共产品赤字和全球治理缺位。中日两国应当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深度合作,发挥东亚智慧,共同应对严峻的挑战。同时,两国应以高层互访为契机,尽可能延长双边关系改善的“窗口期”,夯实双边关系发展的基础,“行稳致远”,以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通过基分类器数量的提升,集成学习的查准率达到较高水平。当基分类器数量较大时能够在样本训练数据集上得到很高的查准率,但是会造成过拟化,降低集成模型泛化水平,即在测试样本数据上反而有较低的查准率。

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青山瑠妙教授梳理了2017年至今中日两国关系改善的历程,她从中国科技发展、中美关系变迁以及中日关系结构性变化三个方面阐明现阶段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她认为,在中日关系转暖以前,两国关系一直被视为“政冷经热”或“政温经热”,但这种现象正反映出中日关系的“成熟性”和“坚韧性”,呈现出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趋势下中日关系的一个新的结构性特点,即: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和民间来往,已经不受政治因素影响,成为保障中日两国关系稳定的两个重要支柱。即便在安全困境深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仍通过经济、人员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稳定了双边关系。从这个层面来看,中日两国关系已迈入一个新的时代。在此情况下,两国政府的职能正在发生着变化。将经济、人员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委托给民间层面,两国政府层面则可以一心一意维护双边关系的大局,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她说,目前尚无法准确计算美中竞争对日中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不过,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只要日中两国坚持合作的趋势,积极酿就政治互信,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那么日中关系即使(在未来)会出现对立,还是有可能保持稳定。

在专题演讲环节,第一单元以“中日关系历史新论”为主题,由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李薇主持。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新生教授从中日两国马克思主义交流的视角出发,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他特别提出对“国民国家”和“民族国家”“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国家认同”和“阶级认同”这三对概念的区分,以此比较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川岛真教授以“从日本外交档案看1980年代中日首脑外交”为题,通过解读中曾根康弘与中国高层会谈时的外交档案,揭示当时两国首脑之间对世界形势和两国关系的理解和看法,探讨当时中日关系的原貌。武汉大学林泉忠教授介绍了历史上东亚区域的两次中心更替,同时指出,现阶段中日两国社会都存在急需克服的心理调适等“国力消长综合症”的问题,两国需要成熟地面对东亚区域秩序的变化与重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少军教授在本单元分别对三位主讲嘉宾的演讲内容发表看法,他指出各位主讲人均从对历史的叙述出发,从历史中寻找对现实中日关系的借鉴与关照。

第二单元以“中日政经法比较新思维”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与管理学院白智立教授系统比较了中日两国的国家治理改革的特点和差异,对日本20世纪末启动的以“政治主导”为核心的行政改革进行了详细评述,同时探究日本改革的借鉴意义。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教授以“从中国视角观察日本宪法修改案”为题,对日本现行宪法体制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分析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对日本谋求“修宪”的态度,认为日本“修宪”必须考虑避免东亚陷入军备竞赛和过剩防卫的恶性循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潘敏教授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中央银行实施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操作工具和政策效果,中国央行的质化宽松政策在为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日本央行质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物价水平上升方面效果明显,但两国均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综合学术院准教授郑成对三位主讲人的演讲内容进行点评,并结合自己在日本多年的生活经历提出新的思考。

研讨会中,演讲嘉宾就“中日两国高层互访”“日美贸易摩擦”“中日交流渠道”等问题回答现场嘉宾和观众的提问。林泉忠教授也从“中日美三角关系”的视角出发,与主讲嘉宾探讨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日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的国际形势下日美两国关系的走向。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刘江永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结合日本天皇制形成、兴衰演变的过程,梳理从古至今中日关系的变迁,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友好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1992年,首次实现日本天皇访华,两国关系也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他指出,两国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背景,两国可以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平等相待,只要两国坚持遵守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中日两国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向前发展。今年是日本令和天皇继位元年,期待新天皇尽早访华,开辟中日关系新时代。

人才培养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国际贸易法律复合人才法律英语教学的开展,需要高校明确国际贸易法律复合人才培养法律英语教学理念,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教学实践与应用,培养国际贸易法律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国际贸易实务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推进。

第三单元以“中日文化交流新视野”为主题,由早稻田大学留学中心准教授平川幸子主持。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教授谈及中日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阐述中日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同时回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历程和中国学者从学习、合作到引领的角色转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古市雅子副教授以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被接受为视角,展示了一系列在中国风靡一时的日本动漫,并指出中日动漫文化交流存在着以消费者为引导、先发展后管理等特征。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李圣杰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中日现代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他强调中日两国地缘相邻,文化同源,文学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两国间的文学交流更能超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促进文明的互鉴与共存。他同时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秉承包容的精神,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在评议时赞赏了王勇教授及其团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领域从跟跑到超越日本学界的成就,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研究专长对中日动漫和文学交流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高原明生教授提出中日两国关系历经起伏,而当前中日关系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两国在立足现实的同时也应谈谈理想。两国应在维护和平的基础上,增强对彼此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对两国关系的未来抱有信心。他也对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表示衷心感谢。

(1) 设定合理的土仓压力来保持开挖面稳定。盾构施工参数较为复杂,例如掘进速度、千斤顶推力、刀盘扭矩、刀盘转速以及排土量等参数都会对开挖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些参数不易做单方面控制。对开挖面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实现土仓压力的动态平衡,通过实时监测土仓压力判断掌子面稳定,并根据土仓压力的变化控制排土量,调整土仓内外土压的差值[11]。

李薇会长对高原教授提到的既要考虑现实、又要坚守理想主义的见解表示赞同。她指出,中日两国之间围绕历史遗留问题和主权领土问题存在不少矛盾,但和平友好的信念永远不能丢,在今后处理两国关系时也应格外注意对民族感情的维护。

Johnson-Lindenstrauss引理指出,n维空间中的|S|个点可以嵌入到d维子空间中,同时保持原始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几何关系近似不变.该引理的几何解释如图2所示.现有理论已证明高斯随机矩阵映射具有较高的概率满足式(10).

在综合讨论及闭幕式环节,林泉忠教授总结了此次研讨会的情况,介绍了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规划。中日关系研讨会未来每年都会举行,明年由早稻田大学举办,武汉大学协办。今年11月,武大日本研究中心将举办学术工作坊,探讨此次研讨会没有涉及的其他议题,每月的日本与东亚讲座系列也将延续。

早田宰教授说,自己今天收获了很多学术之“桃”,研讨会主题广泛,能开诚布公地讨论。他对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表示感谢,希望明年在日本举行的研讨会可以为日中关系发展提供新思路。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乡村振兴农技展上,来自国内和海外的展商将集中展示各自在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存储、物流,以及农产品电商等,贯穿一二三产业全流程,多领域的设备、技术以及服务;来自国家级先进农业示范区,研究、规划、设计机构,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参展商,也将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把代表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三产融合解决方案等成功案例呈现于所有行业专业观众眼前。

川岛真教授对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今后武汉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在年轻人的交流中发挥作用。

韩东育教授赞同李薇会长的见解。他认为,中日在处理两国关系过程中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学者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促进中日关系发展。日本研究不应仅限于日本,而应置于整个东亚地区内进行综合研究,希望武汉大学的日本研究越做越好。

最后,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感谢前来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中日学者。他相信明年在早稻田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也会同今年一样精彩。

*本文由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赵轩、秦泽昊整理。日本学者高原明生教授和青山瑠妙教授在会后对发言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以供本刊发表。

●责任编辑: 屠 苏

标签:;  ;  ;  ;  ;  ;  ;  ;  ;  

“新时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